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末代「皇太子」獲慈禧力捧 列強施壓交人下終被拋棄

歷史長河

末代「皇太子」獲慈禧力捧 列強施壓交人下終被拋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末代「皇太子」獲慈禧力捧 列強施壓交人下終被拋棄

2019年10月29日 10:00

一朝被捧意氣自若,之後被放棄擺埋一邊。

清代自雍正開始正式廢除太子制度,取而代之的為秘密立儲方式來選擇接班人,制度延續近兩百年,直到慈禧太后執政時才被打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將溥儁立為「大阿哥」,並準備讓他取代光緒帝,由此溥儁便成為實際上的皇太子。那麼,作為清朝末代儲君的溥儁,因何與皇位失之交臂?最終的結局又如何?

更多相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光緒帝 (網上圖片)

光緒帝 (網上圖片)

溥儁 (網上圖片)

溥儁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溥儁出身近支皇族,曾祖父是道光帝,祖父是惇親王奕誴,父親是端郡王載漪,生母則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按照輩分而論,溥儁是慈禧的侄孫兼侄外孫, 同治帝、光緒帝的表侄兼堂侄。溥儁自幼錦衣玉食,既不讀書也不習武,縱情聲色犬馬之中,為典型紈絝子弟。但就因為政治,還差點爬上了龍椅,取代光緒帝。

光緒帝 (網上圖片)

光緒帝 (網上圖片)

在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後,慈禧重新「垂簾聽政」,並將光緒帝軟禁於瀛台。此時,太后與皇帝間的猜忌、隔閡日深,慈禧為了維護權位,再加上宵小之徒在她身邊煽風點火,最終竟滋生出想要廢黜光緒帝、另立新君的打算。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所以慈禧出於私心,準備將具有葉赫那拉氏血統的侄外孫溥儁捧上台。

慈禧說要做就做。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十二月,戊戌變法失敗後僅一年,便對外頒布懿旨,下令將溥儁入繼給同治帝做子嗣。雖然沒有正式冊立他為太子,但卻賜予他「大阿哥」的稱號,形同儲君,史稱「己亥建儲」。慈禧又開始籌劃廢立事宜,打算在次年元旦舉行儀式,迫使光緒帝將皇位讓給溥儁,並改元為「保慶」。

溥儁 (網上圖片)

溥儁 (網上圖片)

雖然籌備廢立的事秘密展開,但歐美各國公使「外國勢力」還是收到風,他們同情光緒帝、不滿慈禧專權,在與大學士榮祿、慶親王奕劻會晤時,紛紛表達反對之意。榮祿、奕劻見茲事體大,便將公使們的異議告知太后,希望她能三思而後行。慈禧雖然被迫叫停廢立事宜,但心中極為不爽,總是想找機會給洋人一點顏色。

機會來了,山東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湧進直隸、北京等地,到處殺害洋人及教民。此時,載漪出於對公使的憤恨,便聯合莊親王載勳、輔國公載瀾、大學士剛毅等滿族權貴主戰派,在慈禧面前拼命鼓吹義和團是「義民」,可以幫助朝廷驅逐洋人,恢復祖宗舊制。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此外,載漪還指使軍機章京連文沖捏造一份列強給清政府的外交照會,要求慈禧歸政光緒,否則將聯合採取強硬措施。慈禧被這份「照會」激怒,又被載漪等人「義和團可用」的鬼話欺騙下,在1900年6月20日正式向列強「宣戰」,並派榮祿指揮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希望殺盡在京的洋人。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然而,愚蠢舉動卻給中國帶來大災難。很快,英、美、法、德、日、俄、意、奧八國合組聯軍進攻中國,清軍在戰場上連戰連敗,天津、北京等地很快就被佔領。北京淪陷前,慈禧挾持光緒帝逃難至西安,途中向列強發出聲明,委託李鴻章負責議和。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針對洋人提出的懲辦戰爭元兇的要求,慈禧太后滿口答應,在達到西安後沒多久,便以「縱義和拳,獲罪祖宗」罪名,革除載漪爵位,並廢黜溥儁的「大阿哥」名號。至此,距離皇位僅有一步之遙的溥儁,被太后拋棄,不久又與父親被流放至新疆。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然而,慈禧並沒真的打算這樣,而是命人在半路上釋放他們,讓二人躲到阿拉善旗羅王,即溥儁的岳父府中避難。數年後,溥儁聽聞京中風聲漸鬆,便攜帶妻子返京居住,繼續優哉游哉過活。等到清朝覆亡,尤其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遊手好閒、揮金如土的溥儁,生活一落千丈,地產、房屋變賣殆盡,最終破產。

為了討飯吃,溥儁先後投奔過叔叔載瀛貝勒和妻舅塔旺布里賈拉塔王,靠他們的接濟勉強度日。等到塔王去世,寄居在王府中的溥儁夫婦遭女主人嫌棄,被趕到馬棚附近的小屋居住,待遇大不如前。溥儁遭冷遇,最終於1942年病死於塔王府,終年57歲。

往下看更多文章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2024年11月18日 20:00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