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事跡似幻擬真 川島芳子建構傳奇悲劇告終

歷史長河

事跡似幻擬真 川島芳子建構傳奇悲劇告終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事跡似幻擬真 川島芳子建構傳奇悲劇告終

2020年07月03日 10:00 最後更新:07月19日 04:22

「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除了用於李香蘭,也可反映川島芳子悲婉一生。

川島芳子是清朝末代格格,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她在清朝滅亡後,為了復辟大清,協助日本侵略中國。日本侵華,民族傷痕甚深。日本戰敗後,被日人認為她是雙重間諜,頓時毫無價值,更被中國民眾唾罵。

更多相片
川島芳子男戎裝照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男戎裝照 (網上圖片)

肅親王善耆 (網上圖片)

肅親王善耆 (網上圖片)

年幼時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年幼時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年輕時期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年輕時期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1925年,剃了頭的川島芳子及川島浪速 (網上圖片)

1925年,剃了頭的川島芳子及川島浪速 (網上圖片)

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時期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時期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1933年在錄音室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1933年在錄音室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男裝照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男裝照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男戎裝照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男戎裝照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是歷史上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既是清朝格格,又是日本特務;既是復國狂,又被認為賣國。作為一個滿州人、滿清皇族後裔,一生不斷在近代中日、日滿關係這段複雜糾葛的亂世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甚至比溥儀更為主動擺脫約束。權力、國族、愛情及性別等等造就一段錯綜複雜的人生,民間也有更多穿鑿附會,成為中西方文史界都會探究的傳奇。

肅親王善耆 (網上圖片)

肅親王善耆 (網上圖片)

早在1933年的美國《紐約時報》,已經形容她為「奇特的電影式戲劇化人物,半是假小子,半是女英雄」,經常被人稱為「滿族的聖女貞德」。事實上,她兒時騎馬上學,就經常幻想自己像貞德般,領導人民贏回應有的光榮。

年幼時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年幼時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本名愛新覺羅顯玗,清光緒33年(公元1907年)生於中國一個滿族親王的家,她父親和碩肅親王善耆(清朝首位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後裔)夢想復興清王朝。擁有38個子女的他,為了報答日人結拜兄弟川島浪速,送他當時8歲的女兒顯玗做養女,她改名川島芳子,隨養父赴日。

年輕時期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年輕時期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美國作家菲利斯·伯恩鮑姆 (Phyllis Birnbaum) 在2015年著作《滿族公主,日本間諜》(Manchu Princess, Japanese Spy)一書中寫道:「芳子一生多次試圖改變自己的形象與命運」。據了解,浪速聲稱自己在義和拳運動中,單槍匹馬拯救皇室家族。芳子在養父鼓勵下,培養了自己身上的武士道精神,及喜歡誇大其詞的傾向,並在日後發展得淋漓盡致。當芳子年紀漸長,遇到大量追求者,他們都是圍繞在父親身邊的極端民族主義者。17歲的她最終叛逆,剪掉自己頭髮,並在日記寫上:「我永遠清算了女性。」可見她這時已排拆男性。也有一說認為剪髮是因為她被養父強暴,而她在自傳中則稱只是為表示復辟決心,以男裝避開危險。

單看動機已眾說紛紜。總之,此事確實成為她重塑形象、改變命運的第一步。

1925年,剃了頭的川島芳子及川島浪速 (網上圖片)

1925年,剃了頭的川島芳子及川島浪速 (網上圖片)

1931年,日本關東軍計劃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並起用川島芳子。伯恩鮑姆直指:「她的工作內容並不明確。」這裡說的應是間諜任務,包括很可能把婉容皇后藏在自己汽車的後備箱穿越滿洲國;可能有參與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組建滿洲國;也有可能以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的身份,參與熱河戰役。

究竟芳子有沒有參與,也非十分明確,因為她在戰時的經歷,經日本小說家村松梢風加工,並於1933年「創作」有關她的傳記《男装の麗人》,其中寫到她從事若干秘密任務,來「改進」她的形象。後來,國民黨軍統局於戰後逮捕了她,透過小說內容,以漢奸的罪名起訴她。事實上為自己辯護的川島芳子,多次在法庭上抗議法官,單以此小說當成判決漢奸罪的唯一證據感到不滿。

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時期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時期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她在獄中遺書的自白是這樣開頭的:「我的整個一生都建築在虛假的謠言上,如今我也將死於這些虛假的謠言。」她也不放過任何誇大其詞的機會,在一次特別聊天中,她說自己是末代皇帝的女兒,穿男裝是為了逃過暗殺;她的父母被殺害、兄弟被殘忍處決及流放;她是飛行員、神槍手、畫家和詩人。和她聊天的人都一一記錄下來。

1933年在錄音室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1933年在錄音室的川島芳子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這個人物,事跡似幻擬真,但有一些必然是現實的就是,1930年代末,川島芳子滿洲國理想幻滅及深受鴉片煙癮的折磨;及後被日軍視為雙重間諜,再被軍統局逮捕,並以「漢奸」罪名被提出公訴。

作為滿州人,何為「漢」奸?所以公審中,她國籍問題關乎其生死,如果她為日本籍,就是「戰犯」,也許能像山口淑子李香蘭罪不至死(延伸閱讀文章:《身份及傷痕伴隨一生 李香蘭「回頭似是夢」》)。不幸的是,養父川島浪速未能提供確切資料證明其日籍身份,兼莫名地強調一些對川島芳子極為不利的說明,例如著重談她為清朝親王後代,幼年才成為他的養女等。這些證詞直接使芳子繼續以中國籍身份受審,最終被判漢奸罪。

川島芳子男裝照 (網上圖片)

川島芳子男裝照 (網上圖片)

國民黨政府根據小說及芳子誇張的回憶錄,判處她死刑。1948年3月25日,川島芳子被槍決,終年41歲。此後坊間一直流傳芳子有替身代死,她本人實則隱姓埋名至1978年病故。這些虛實不明坊間傳聞,直至21世紀,依然繼續有人查徹「真相」。

望門投止,原義是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難或窘困時,暫求棲身處的倉促情況。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望門投止」。

張儉是東漢山陽高平人,出身名門望族,他的祖先是楚漢時代的趙王張耳,與劉邦並列諸侯。張儉以高潔的操行聞名於當世。張儉曾做過山陽東部督郵,深受漢桓帝寵信的中常侍侯覽的家鄉就在山陽郡。

侯覽是當時權勢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橫行朝廷,而且稱霸鄉裡。他先後奪占了民宅三百余所,良田一百多頃。他還建造了十幾座規模宏大的住宅,和宮廷的規模相媲美。此外,他還為自己建造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墓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侯覽殘害百姓、作惡多端,張儉深感憤慨。於是,他上書漢桓帝,揭發侯覽的罪行,要求從嚴懲治侯覽。由於侯覽是皇帝身邊的人,張儉的奏章還未送到漢桓帝手中,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對張儉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張儉有個同鄉,名叫朱並,是個惡棍。張儉曾經嚴厲地懲處過他,因此他對張儉懷恨在心。後來,朱並投靠侯覽,在侯覽的指使下,朱並給朝廷上書,誣告張儉勾結同郡二十四人,結成黨羽,圖謀不軌。宦官曹節抓住這個機會,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漢靈帝下令逮捕黨人。漢靈帝才十四歲,根本不懂得什麼是黨人。他問曹節:「為什麼要殺他們, 他們有什麼罪?」曹節指手畫腳把黨人怎樣可怕、怎樣圖謀造反等所謂的罪行亂編了一通。漢靈帝當然相信了他們,連忙下令逮捕黨人。

張儉得知消息後,不得不連夜逃跑。侯覽假借皇帝命令,向各郡縣發出通令,要求捉拿張儉,凡是收留張儉者,格殺勿論。張儉在官府人馬的追趕下,只得匆忙逃跑,尋找可以避難的地方。他在逃亡途中,看到有人家可以暫時避難,就投奔到他們家中。由於宦官的惡行已經廣為人知,人們都痛恨宦官,而張儉一直以來名聲很好,深受人們敬重,所以人們都願意冒族誅之禍收留他。

孔門一家爭義。網上圖片

孔門一家爭義。網上圖片

有一天,張儉逃到了魯郡,投奔他的好友孔褒。不過孔褒不在家,只有十六歲的弟弟孔融熱情地接待了張儉。張儉離開後,官府得到消息趕到,逮捕了孔褒、孔融和他們的母親進行審問。孔融說:「是我招待了張儉,如果要處罰,就處罰我吧。」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如果要懲罰,就處罰我,與我的弟弟無關。」孔母說:「我是一家之主,如果要懲罰,就懲罰我吧。」他們一家人爭著承擔責任,鬧得官府不知如何處置,最後由大哥孔褒頂罪。除了孔褒,還有眾多門閥名士因收留他而獲罪被殺。

由於大家的保護,朝廷始終沒有抓住張儉。直到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張儉才結束了他的逃亡生活。然而,此時東漢王朝已經瀕臨滅亡。

當張儉遭到奸人陷害,被追捕的時候,許多人敢於冒著生命風險,站出來保護他,這是因為他平時行事正直,為民請命,是東漢八及之一,即能引導他人追隨、眾人所宗仰的賢人。一個人只要做事為人無愧於心,即使在困境中,也會得到許多人暗中的支持和幫助,永遠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後來,人們就用「望門投止」這個成語來形容在急迫情況下,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避難之處。現在一般用它作暫求安身之意,也含有急中生智、臨機決斷的意思。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