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鐵達尼號6名華人生還者蒙冤百年 英美紀錄片還原抹黑真相

歷史長河

鐵達尼號6名華人生還者蒙冤百年 英美紀錄片還原抹黑真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鐵達尼號6名華人生還者蒙冤百年 英美紀錄片還原抹黑真相

2020年06月26日 10:00 最後更新:17:20

製作人:「他們不是犧牲其他人的生命去苟且偷生。」,終於還了他們一個公道。

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內地譯作《泰坦尼克號》)上映,在香港及內地掀起熱潮,除了Jack and Rose的愛情,還有「婦孺優先」的紳士行為印象深刻外,令更多人想進一步了解,這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英國皇家郵輪,卻於首次載客航行時沉沒,最終成為世界航運史上最著名悲劇的種種。

更多相片
1912年4月鐵達尼號沉沒插圖 (網上圖片)

1912年4月鐵達尼號沉沒插圖 (網上圖片)

19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教科書,講述鐵達尼號遇難情況 (網上圖片)

19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教科書,講述鐵達尼號遇難情況 (網上圖片)

鐵達尼號八名中國人名單 (LP DOCS/Merryman Films圖片)

鐵達尼號八名中國人名單 (LP DOCS/Merryman Films圖片)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人群等候鐵達尼號生還者 (網上圖片)

人群等候鐵達尼號生還者 (網上圖片)

有關6名生還華工的報道 (網上圖片)

有關6名生還華工的報道 (網上圖片)

1912年4月15日,最後一艘來自鐵達尼號的救生船 (網上圖片)

1912年4月15日,最後一艘來自鐵達尼號的救生船 (網上圖片)

1912年5月,鐵達尼號生還者回英國 (網上圖片)

1912年5月,鐵達尼號生還者回英國 (網上圖片)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紀錄片《The Six》於2020年在內地上映。

紀錄片《The Six》於2020年在內地上映。

1912年4月鐵達尼號沉沒插圖 (網上圖片)

1912年4月鐵達尼號沉沒插圖 (網上圖片)

這次事故,導致1514人罹難,只有706人倖存。近年,美國海事學家施文克特(Steven Schwankert)在研究英國水手歷史時,發現當年鐵達尼號上有8名華人,其中6人在海難中倖存。

19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教科書,講述鐵達尼號遇難情況 (網上圖片)

19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教科書,講述鐵達尼號遇難情況 (網上圖片)

事實上,在郵輪沉沒後,這6人被批評為「低劣的華人」,甚至有說法指當時這些中國人假扮女性登上救生船,才會順利脫險……鐵達尼號的沉沒,雖有大量文獻,卻沒有太多這六名倖存華人的資訊,背後也許尚有很多史實有待發掘。於是施文克特聯同英國導演羅飛 (Arthur Jones),由2012年起四年,走遍歐美、香港和台山等地,並訪問六名生還者後代,試圖還原獲救真相,並製成紀錄片《The Six》(內地譯為「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倖存者」)。

紀錄片還原部分鮮為人知史實,就是這六人的逃生,被西方媒體抹黑……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4月10日,鐵達尼號起航,8名中國人於英國南安普敦港登船,他們名為Fang Lang、Lee Bing、Ali Lam、Chang Chip、Cheong Foo、Lee Ling、Ling Lee和Len Lam,是鐵達尼號所屬船公司英國白星航運船務鍋爐工人。僱主為他們買了一張可供8人使用的三等艙船票,原定計劃先赴美國紐約,再送到古巴工作。他們年齡最小24歲,最大37歲,並需在船上當鍋爐工,每日工作十多小時。

鐵達尼號八名中國人名單 (LP DOCS/Merryman Films圖片)

鐵達尼號八名中國人名單 (LP DOCS/Merryman Films圖片)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鐵達尼號於4月14日夜間於大西洋撞上冰山後沉沒,多人遇難。據統計,當時女性生還率達75%,男性生還率僅20%。所以這8名華工中有6人生還,超乎尋常,觸動英美媒體神經。

由於美國當時已存在達數十年的反華情緒,華人被視為「低劣」、「邪惡」。這6名倖存華人,在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之下,只在紐約移民局呆了不足一天就被驅逐,並在輪船公司僱主交涉下迅速轉移至古巴,從此在記錄上消失。

人群等候鐵達尼號生還者 (網上圖片)

人群等候鐵達尼號生還者 (網上圖片)

有關6名生還華工的報道 (網上圖片)

有關6名生還華工的報道 (網上圖片)

至於另一邊廂的紐約碼頭,基於最初郵輪失事後「婦孺優先」的報道,頭等艙等的男性生還者,需給自己生還理由,難免將自己描繪成「英雄」。

另一方面,有關船上「中國佬」「卑劣逃生經歷」就在碼頭傳開。5天後,《布魯克林鷹報》報道稱:「沒人能說清這些中國人從哪裡冒出,也不知他們怎麼上了救生船,但他們好好地坐在裡面。」此類能「證明」中國人「種族卑劣性」的「故事」,相當有市場。

翻閱當時文獻,沉船事件中,除了華人,抹黑黑人及意大利人者,也不在少數。更甚的是,其中一名倖存者、白星航運董事長伊斯梅,於沉船調查聽證會時稱:「這些中國人,是在救生船已離開郵輪以後,才被發現躲在座位底下。」

1912年4月15日,最後一艘來自鐵達尼號的救生船 (網上圖片)

1912年4月15日,最後一艘來自鐵達尼號的救生船 (網上圖片)

1912年5月,鐵達尼號生還者回英國 (網上圖片)

1912年5月,鐵達尼號生還者回英國 (網上圖片)

由於6名生還華人不懂英語,無法為自己辯解,將之帶進墳墓,蒙冤百年。紀錄片經多番追尋,發現這8名中國人在郵輪出事後,原本不允許登上救生艇,其中2名在三等艙閘門打開前被踩死,另外5名則在甲板上發現了一艘棄用小破船,他們趴在船上,墜入大海求生。

電影《鐵達尼號》網上流傳其中被刪除的一節,是有一名華人在浮木上求救,以粵語說了兩次:「我在這裡呀」。可見電影某程度上,反映船上有華工:

據記載,一名叫FangLang的華工,沉船後把自己綁在一片門板殘骸上漂浮,被經過的救生艇救起。當時,救生船上長官以為他是日本人,不考慮救他,但之後這名中國人的舉動,贏得其他乘客的尊重。據一名二等艙倖存者描述:「他身旁的一個水手,當時累到快划不動槳。那個日本人(其實就是即FangLang)就主動推開水手,拿起槳划起來,像英雄般,直到我們被大船救起。」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LP DOCS/Merryman Films截圖

施文克特尋找追蹤,最終於廣東台山找到FangLang的後人朱紅品,FangLang是他的大舅公。據指,FangLang迫於生計,約1910年到馬來西亞「行船」,後來到英國白星航運公司工作,1912年被派到鐵達尼號執勤。朱紅品說:「方森(FangLang)是我祖母的哥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祖母和大舅公還常有書信往來,大舅公在信中說了當年在海上如何逃生。」可惜這些信都被燒毀。

紀錄片《The Six》於2020年在內地上映。

紀錄片《The Six》於2020年在內地上映。

紀錄片《The Six》於2020年在內地上映。這六名華人的故事於100多年後呈現,事實最終給予他們客觀評價。施文克特希望告訴大家:「他們不是懦夫,他們不是犧牲其他死難者的生命為代價,去苟且偷生。」

往下看更多文章

儒家學說「汗牛充棟」 陸淳融會貫通集大成

2024年09月16日 20:00

「汗牛充棟」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朝柳宗元所寫的《陸文通墓表》,當中有言:「 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陸文通是唐代很有聲望的大儒,其本名為陸淳,後因避皇帝諱,改名為質。他熟讀經學,文才遠播。不但連淮南節度使陳少遊鎮守揚州時曾當面讚揚過他的才學,就連柳宗元也要對他執弟子禮,並奉他為「永貞革新」的導師。這樣的人材朝廷自然看重,文通任職淮南節度使府從事不久,便被擢升為太常寺奉禮郎,後則改任為國子博士。

柳宗元家勢顯赫,且世代為官,故年輕時仕途得意,平步青雲。曾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不幸旋即失敗,獲罪貶謫永州。自此之後,柳宗元就開始了他寂寞痛苦的流放生涯。(網上圖片)

柳宗元家勢顯赫,且世代為官,故年輕時仕途得意,平步青雲。曾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不幸旋即失敗,獲罪貶謫永州。自此之後,柳宗元就開始了他寂寞痛苦的流放生涯。(網上圖片)

然而,在永貞革新失敗的兩天後,陸文通卻不幸去世。陸文通死後,柳宗元則為他寫作墓誌銘《陸文通先生墓表》。 在此,柳宗元感謝了陸文通對儒學研究所做的貢獻。依他所言,孔子寫的《春秋》流傳了一千五百年,在此期間有數不盡的人為其作傳、作論、作注,光是為他作傳的就達五家,人數可謂成百上千。因此,《春秋》的研究説法多而雜亂,要是把所有學者寫的書都保存下來的話,不僅滿屋典籍,還有可能讓拉車的牛馬都累得出汗。然而,孔聖人之言實在太難解讀。書中有的意見相合卻隱晦、相悖但顯淺。面對如此多的資料,後人也是束手無策。哪怕學到老死,也不知道箇中深意。意見的分歧,不但令父子間傷了和氣,更會令君臣相互詆譭。

弟子禮,是指對待比自己學問好、道德高的人,以弟子對待師長的禮節來對待對方。(網上圖片)

弟子禮,是指對待比自己學問好、道德高的人,以弟子對待師長的禮節來對待對方。(網上圖片)

正因如此,陸文通的存在尤顯重要。他博學多才,善於把各種説法融會貫通。即便是市井百姐、婦孺之輩,都能夠聽懂文通的講學説道。他在學習期間,也不忙於著書立説。他所寫的《舂秋集傳纂例》、《春秋微旨》、《舂秋集傳辨疑》一啟後人懷疑經傳的疑古思潮,更是讓他名噪一時。皇帝欣賞他,便命他為皇太子侍讀,而他過世後,更是得到「文通」先生的諡號。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因後世不傳,故現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魯國《春秋》。(網上圖片)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因後世不傳,故現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魯國《春秋》。(網上圖片)

後人從《陸文通先生墓表》中提煉出「汗牛充棟」這個成語,其原意是指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用來形容藏書非常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