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云:總有一些人什麼都不信,為什麼跟他們去生氣

兩岸

馬云:總有一些人什麼都不信,為什麼跟他們去生氣
兩岸

兩岸

馬云:總有一些人什麼都不信,為什麼跟他們去生氣

2020年08月20日 06:16 最後更新:11:10

央視新聞8月19日消息,疫情期間,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向150個國家和地區及世衛組織捐贈物資,用「全球化」的手段,應對「全球化」的疫情。

從匹配各類標準到通關便捷化,海關為物資搭起綠色通道,也觸動了馬雲更多關於「全球化」的思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提出二十一年後,在「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的今天,他依然對「全球化」充滿信心嗎?

2020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佈後,央視新聞《相對論》推出十期《部長共話:下半年,這麼干!》新媒體訪談,在專訪十位部長的基礎上,對話相關領域代表人物。8月10日,馬雲受邀,共話海關與「全球化」下一「關」。

【對「全球化」有過懷疑嗎?——“今天,全球化遇上挫折,但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止。”】

在海關總署全國監控指揮中心有一塊電子大屏,實時跳動的全國各口岸貿易數據顯示,我國每秒有兩單完成報關,150噸貨物通過邊境。即使在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的「至暗時刻」,中國對外經濟的脈搏也從未停止跳動——7月,我國外貿出口總額首次實現年內兩位數增長,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更是“逆勢上揚”。

跨境電商的暖風,吹不散「逆全球化」的寒意。部分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斷供、封禁中國企業,眼前的挑戰,如何迎擊?

記者:兩年前,您說過:未來貿易不是以集裝箱為主,而是以包裹為主;未來的製造業是「互聯網製造」;當製造業沒了國界,傳統的貿易戰也將不復存在。如今,這段話應如何續寫?

馬云:世界貿易形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從「集裝箱」到“小包裹”的變化。原來講究“中國製造”“美國製造”,未來都是「互聯網製造」——世界會因技術而協同,全球變成一條產業鏈,人類社會將因此變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好地創造價值。

最近碰到的挫折,我覺得,會跨越的。現在的特殊情況是短暫的。我相信這個世界的年輕人、那些敢於開創的人。世界貿易形勢一定會發生變化。我們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形式,去適應未來技術的發展。

【央視新聞《相對論》8月12日「部長共話·海關總署篇」訪談實錄(節選):】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總經濟師 陳文玲:我同意馬雲先生所說。傳統貿易方式將不復存在。未來的貿易建立在數碼化基礎之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流動更快。

記者:馬雲預言,傳統貿易戰將不復存在,但在現實中我們仍然看到了巨大的挑戰。如何看待理想和現實間的衝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總經濟師 陳文玲:我覺得現在不是理想和現實間的衝突,而是落後與先進間的博弈。

美國打的貿易戰,依據的是1973年的貿易法。那時世界98%以上的產品為最終品;現在,三分之二的產品是中間品。時代已大大發展;這種貿易戰本身就是落後時代的產物。中美兩國應該共同去創造未來貿易方式的新規則,而非糾結於為傳統貿易方式而立的過時的法律。

記者:我們現在所說的「全球化」誕生幾百年,還很“年輕”。“年輕”往往“天真”。您對「全球化」有過懷疑嗎?

馬云:我覺得「全球化」並不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我們的祖先從非洲出走,哥倫布的冒險,再到鄭和下西洋……任何國家任何人,都在不斷追求「全球化」。今天,「全球化」碰上挫折。但我們的祖先也碰上過挫折。這樣的挫折,一百年、兩百年以後,也會存在,但「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止,永遠是人類追求的一個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記者:當下「全球化」的規則呢?

馬云:「全球化」本身是需要完善的。我們在考慮「全球化」時,要考慮如何讓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年輕人因「全球化」而發展。

【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決定?——「每一刻都是艱難。每一刻都充滿希望。」】

「《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發佈後,我們收到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440多家醫院的諮詢需求……今天,全球是一場戰役。One World, One Fight!」

「呼吸機現在非常關鍵……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們)送到醫療資源緊缺的一線醫院。One World, One Fight!」

「在向150個國家和地區捐贈應急抗疫物資後,今天我們向世衛組織捐贈1億個醫用口罩……我們必須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合作、更強大的信心來戰勝這一切挑戰。One World, One Fight!」

「One World, One Fight!」疫情期間,馬雲的微博常以這句話作結尾。

記者:疫情期間,為解決物資問題,聽說您晚上11點還在打電話求助。最難的時刻和最重要的決定,分別是什麼?

馬云:每一刻都很難,因為時間就是生命;每一刻又都充滿希望。我跟大家講,口罩、防護服,這不僅是醫療物資,這是希望。

最重要的決定,想想還是挺有挑戰性的。一些國家,可能我們以前並不了解,甚至國與國之間有一些麻煩。要不要捐助這些國家,對我來說,是個艱難的決定。有人可能會說,國內問題也很大,為什麼要捐助國外?

那時我做的決定是,災難面前,沒有政治、民族、國家之別;生命對所有國家而言,都是至高無上;我們都要捐助,搜集到多少就捐多少。

我很高興,得到了同事、朋友、家人及各個部門如海關、市場監管總局等的配合。有時不僅僅是善意、善心,而是善能、善力——要聚集大家的力量,事情才能做成。

記者:從「逆全球化」到疫情下的協同合作,未來的「全球化」,應汲取哪些經驗?

馬云:樂觀地看待這個世界。每一次挑戰都是人類進步的開始。

【中國人應該用什麼眼光看世界?——「我們要反思有什麼辦法能跟世界溝通。」】

【背景連結|央視新聞《相對論》8月7日「再對話郭傑瑞:連線當天,美國發佈微信‘禁令’」訪談實錄(節選):】

記者:距上次對話兩個月了,大家對中國的看法,有變化嗎?

紐約視頻播主 郭傑瑞:我們真的有太多誤會。中國年輕人對美國的了解比較多,比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多。很多中國年輕人學英語,看我們的電影,知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年輕人,大部分不會講中文。

年輕人喜歡看不一樣的東西,他們喜歡看一個國家的菜,一個國家的語言。我很開心,在TikTok上,美國年輕人真的能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記者:前兩天我和一個美國的視頻博主聊天。他說中國年輕人對美國的了解,比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多;中國的視頻軟體在美國很火,因為它讓美國年輕人看到了中國的「煙火氣」。有人說,這是“全球化赤字”。怎樣看這種赤字?

馬云: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超越了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這一點我感到了不起。因為我們能敞開胸懷,學習別人,學習使我們進步。過去四十年,中國人願意了解世界的能力,使我們的國家變得不同,我們進步了。我覺得,當我們走出國門時,懂得找差距就是在進步,找感覺,其實是在退步。

人與人之間不怕有距離,就怕不知道有距離。當我們懂得找距離,我們就在進步。

同時,我們也要思考,為什麼全世界到現在才知道中國的「煙火氣」?我們要反思,有什麼辦法能跟世界溝通?因為了解,所以信任。毫無疑問,互聯網是個很好的手段。

【觀點連結|央視新聞《相對論》8月12日「部長共話·海關總署篇」訪談實錄(節選):】

記者:中美博弈仍在進行。我們該如何與世界溝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總經濟師 陳文玲:這個問題特別重要。雖然說美國在用落後的法律、思維方式、貿易方式打貿易戰,但對中國還是造成了很大影響:看起來,斷供針對的是貿易商,其實是想切斷我們的全球產業佈局。

基於此,我們的企業首先要重構、形成國內完善的產業鏈體系;

其次,還要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美,重構產業鏈,形成產業鏈的連結,形成國際大循環。我覺得,互聯互通是未來企業的一項硬功課。

【蓋茨被妖魔化會同情他嗎?——「你有多大的影響力,就要接受多大的挑戰。」】

記者:比爾·蓋茨現在被妖魔化,有人甚至覺得疫苗里會有晶片,您看到這些消息,會覺得同情他嗎?

馬云:你有多大的影響力,就要接受多大的挑戰。蓋茨在當年創造微軟的時候,就先人一步。每天罵你的人很多,每天說我們的人多了去了;這世界上總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的人,你說什麼他都不相信,幹嗎花時間跟他們去生氣呢?所以我覺得我沒有為蓋茨感到同情,我甚至很欣賞地看著他依然在爭取,依然在盡最大的努力。他今天不為名了,不為錢了,也不為了權,我認為他是(有)一份責任要跟別人去分享。

記者:7月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您說,如果過去數碼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碼技術是讓人類更好地生存下去。您是悲觀多一些,還是樂觀多一些?

馬云:我認為這是更樂觀的說法。我樂觀於(數碼技術)能替今天的社會,今天的世界解決很多問題。原來,我們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當作錦上添花,今天成為一種必須。(數碼技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個時代很快就會來。

【下一「關」?——“越大的挑戰,越需要不同的思考。”】

記者:現在您比較關注哪些領域?

馬云:教育、企業家精神、女性領導者。

記者:不是某一項科技。

馬云:我以前對科技也沒有特別熱愛。我覺得人類在進步,科技只是一個手段。但是科技今天面臨巨大的機會跟挑戰。生產力(發展到)到今天,我們如何有新的生產關係?中國從投資基礎建設,(發展)出口走向發展內需,發展消費,生產關係的適應顯得尤為重要。

說回海關。以前,進出口的是集裝箱,現在是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包裹。你用什麼樣的技術和生產關係來處理它?如何統計?如何徵稅?既要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又要(考慮)便利性——這一切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記者:倪署長此前在接受央視新聞《相對論》「部長答題板」環節的採訪時,選擇“防輸入”和“穩外貿”為下半年最大挑戰。如何看待署長的選擇?

馬云:我覺得防止疫情(擴散)固然非常重要。但另外的挑戰是,當世界範圍內,有千萬人確診,(這時)中國與世界如何溝通?把所有人都關在門外了,海關變成「鐵門關」也不行。「全球化」還得要溝通,這也是個巨大的挑戰。

有時覺得,我們做企業,還是簡單的,不用考慮那麼多事。但國家不一樣,擔當的責任不一樣,思考的問題不一樣。其實,挑戰很大。但越大的挑戰,越需要不同的思考。

記者:下半年,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馬云:我現在退休了,挑戰再大,也沒崗位上的人挑戰大。希望能為溝通,為技術的發展,為年輕人的成長,再做點自己的努力吧。

記者:什麼是您眼中未來的海關?

馬云:以前我們講「關」,指的是“關口”,說的是監管。未來的海關,要從「監管」走向“服務”。監管是為了發展。不發展了,監管作什麼?

各國之間的關係處於不同的標準、政治挑戰和政治壓力之下,如何促成一種新型關係,推動大家共同思考發展、合作的問題,對於海關而言,將變成很大的挑戰。

【觀點連結|央視新聞《相對論》8月12日「部長共話·海關總署篇」訪談實錄(節選):】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總經濟師 陳文玲:我認為現在海關是國內國際大循環的中樞神經。面向未來,海關不僅要從「監管」走向“服務”,還要引領推進下一代貿易方式。

記者:「關」其實是一種連接,連接天下。二十一年前,1999年,您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現在“天下”變了很多。您心中的“天下”是什麼?

馬云: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人類的所有發展總會有上升,有下降;有高潮,有低潮。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我們二十一年前提出來的。這二十一年來,變化很多,但這個使命是不會變的。阿里巴巴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是要讓全世界所有中小企業,所有國家,都能通過互聯網,通過這種技術革命,把生意越做越簡單。

我們應該把這次疫情當作一次成長,人類社會的成長,「全球化」的成長,國與國之間的成長;把它當作一次改變自己的機會。

財政部宣布對部分台灣產品中止關稅減讓,國台辦指台灣長期單方面對大陸產品採取歧視性貿易限制,損害兩岸企業利益和兩岸同胞福祉。

財政部公布,從下月15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潤滑油基礎油等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賴清德。(資料圖片)

賴清德。(資料圖片)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長期以來,台當局單方面對2500多項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貿易限制,損害兩岸企業利益和兩岸同胞福祉。去年12月21日,大陸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12個稅目產品關稅減讓後,民進黨當局不僅未採取任何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還不斷變本加厲,阻撓破壞兩岸經濟正常交流合作。

陳斌華又說,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和經濟「脫鉤斷鏈」。事實再度證明,搞「台獨」就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只會「禍台」「害台」,只會讓台灣企業、民眾利益受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