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鄰舍北區教會」周一(12月7日)深夜在社交網站發聲明,指教會唯一的銀行戶口及傳道人陳凱興夫婦的戶口被滙豐銀行凍結。該教會指,在過去一年,教會的義工團體「守護孩子行動」在示威現場作人道支援,質疑戶口被凍結是政治報復。
警方後來披露案情,指事件中懷疑有人眾籌了2,700萬港元,遠高於所聲稱收到的890萬港元捐款,相差1800萬港元,支出亦與眾籌目的不同,故在周二拘捕2名涉案女子,包括好鄰舍北區教會的前董事及現職員工,並正通緝案件主腦、即已離港的董事夫婦(即陳凱興夫婦)。
《東周刊》早在去12月開始爆料,指陳凱興夫婦涉嫌私吞眾籌款項。陳凱興(右3)去年跟陳伯(右2)一起絕食上位,後來將陳伯一腳踢開。《東周刊》圖片
原來《東周刊》一早就爆了料,早在去年12月至今年11月,《東周刊》一共3次獨家報道「好鄰舍北區教會」創辦人陳凱興夫婦涉嫌私吞眾籌款項,並繼續以宗教及幫助年輕人為名義,發起不同的眾籌掠水。其中上月的報道,更揭發陳凱興瞞住教會大部分人,忽然獨留外傭在港,舉家移居倫敦。
《東周刊》11月爆陳凱興夫婦走路。
至於陳凱興在網上不定時公布合共籌得近千萬元的款項去向,卻從未有清楚交代。直至警方破案,才進一步揭發,他們涉嫌實際籌得2700百萬元,較公開的的890萬元捐款,相差達1800萬元。警方前晚採取行動,將教會及陳氏夫婦等5個包括滙豐銀行在內的帳戶凍結,涉款共2500萬元。
《東周刊》早在去年12月,已開始報道「好鄰舍北區教會」的問題,指傳道人陳凱興自「反修例」風暴爆發,推出「青少年醫肚計劃」及「青少年幹事眾籌」兩大眾籌計劃,聲稱協助黑衣人解決飲食及工作需要。結果被質疑報大受惠人數,私吞善款。
到今年3月,《東周刊》再揭發「好鄰舍」突然刹停讓黑衣人憑飯券到食肆免費吃飯的計劃,亦沒有清楚交代近千萬元善款去向;至上月更踢爆陳凱興舉家走佬英國。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