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現宋代建築遺址,共出土逾2500件文物,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
廣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周五(11日)公布在中山六路的考古發現,指此次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跡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台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多件。
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文化層堆積最厚達4米左右,包括唐、五代南漢、宋、明、清、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遺跡十分豐富,尤以晚唐五代、宋、明、清、民國時期的灰坑、水井、池等生活類遺跡為多,出土遺物豐富,既有漢代陶器、瓦當,也有南朝青釉器,特別是晚唐五代的遺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唐代以來這一帶為人口聚居、商業繁華之地。
宋代建築址址是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52個磉墩佈局規整、排列有序,規格較大,初步判斷東西兩側是兩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築,南側磉墩是主體建築的北邊牆和簷廊,還有一組磉墩打破主體建築,可能是後期改建的。磉墩是用來支撐建築柱礎石的基址,可以說是古代大型建築支撐結構的根本所在。它的發現充分說明宋代此地有一處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建築。
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程浩表示,從磉墩的位置來看,這處宋代建築的主體應該是要延伸到今天中山六路的馬路路面位置,甚至可能更往南,但暫時未能確認建築類別。但一般來說,有磉墩的建築通常包括宮殿、官署、廟宇,以及部分等級較高的人物的府邸等。就這個地塊來說,歷史文獻中還沒有見到能說明這裡在當時曾經有過怎樣的大型建築的記錄,只能說綜合種種情況來看,傾向於這裡可能是一處廟宇所在。團隊將對此次出土的文物進行研究。
此項目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發掘成果為探索廣州城址變遷,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發展和功能佈局、廣州城區歷史地理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宋代建築址址是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
52個磉墩佈局規整、排列有序,規格較大,初步判斷東西兩側是兩道南北向的廊式建築,南側磉墩是主體建築的北邊牆和簷廊,還有一組磉墩打破主體建築,可能是後期改建的。
磉墩是用來支撐建築柱礎石的基址,可以說是古代大型建築支撐結構的根本所在。它的發現充分說明宋代此地有一處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