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雙重標準,在1月6日佔領國會事件中一覽無遺,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痛罵,「為什麼在美國不可接受的事情,香港就必須接受?為什麼在美國都不允許的自由,要求香港必須允許?」
華春瑩回擊美媒偏見。
在昨天(1月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歐盟方面呼籲中方立即釋放在香港被逮捕的50餘人,敦促特區政府尊重香港法治、民主人權。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回應說:首先,你提到的個別人對香港警方正當執法行動妄加評論,嚴重干涉中國主權和內政,中方堅決反對。香港警方依法拘捕的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顛覆國家政權罪。我們多次強調,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干涉。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要求中方釋放被依法拘捕的犯罪分子。
CNN記者對比2019年香港示威者佔領立法會和如今美國示威者佔領國會。
我昨天回答你問題時也說了,在美國和香港發生的是相似的場景,為什麼有些人作出不同的反應?為什麼同樣是抗議者,在美國就是「暴徒」,在香港就是「民主英雄」?為什麼在美國就是「捍衛民主自由」,在香港就成了「壓制民主自由」?
我今天上午看到美國白宮發言人在電視聲明中說,美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和平集會自由,但昨天在華盛頓看到的不是和平集會。他們破壞了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她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暴力行為,表示觸犯法律者應受到法律最嚴厲的懲罰。你也知道,美國有些社交媒體對美國領導人也採取了限制措施。這說明,即便在美國,言論自由也是有界限的,濫用所謂的自由是要付出沈重代價的。為什麼在美國不可接受的事情,香港就必須接受?為什麼在美國都不允許的「自由」,要求香港必須允許?
在香港發生的事情,事實經緯是清清楚楚的。香港特區政府和警方已詳細介紹了有關情況並闡明立場,香港媒體也進行了大量報道。有關人員的行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目的是要癱瘓、顛覆特區政府。危害國家安全行為與民主自由無關,所謂政見不同與企圖嚴重破壞政府依法履行職能之間是存在清晰界限的。任何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都不會允許危害國家安全和嚴重破壞政府依法履行職能的行為。
至於民主自由,我昨天也說了,英國對香港統治期間,香港民眾有什麼民主和自由?1976年英國政府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時,通過保留方式明確指出,公約所規定的定期選舉的規定在香港不適用,並通過《公安條例》和《社團條例》對香港民眾集會、遊行和結社作出了嚴格限制。香港正是在回歸祖國以後,才真正建立和發展起了民主制度。中國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根據香港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為推進香港民主發展作出巨大努力,這是不容任何人否定和抹黑的。
我注意到個別媒體稱,在香港發生的衝擊立法會事件和在美國會發生的事情是不同的,不應該作比較。如果非說兩者不同的話,我想至少有兩點不同:第一,2019年7月衝擊香港立法會的那些暴徒,打砸破壞立法機構,追殺無辜民眾,用汽油彈和匕首攻擊警察。這樣的罪行比在美國爬上國會外牆、衝進國會更嚴重、更惡劣,更應該被定義為「暴徒」、「恐怖分子」,更應該受到法律嚴懲。
第二,在美國國會發生的事情是美國人自己組織的,而在香港發生的事情是有外部勢力煽動、策劃、組織、指揮和實施的,而美國有些人在其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一些人認為美國發生的事和香港的不同。這是一種雙重標準行為,反映的是其心中西方至上的優越感和意識形態偏見,這也涉及到怎麼定義民主和自由的問題。你在中國工作,可能聽過中國老百姓有句話叫「金杯銀杯,不如口碑」。一個國家到底有沒有民主、有沒有自由,關鍵要看老百姓滿不滿意,有沒有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是全體社會成員還是極少數人在真正享受自由和發展。同一些國際學者說「美國政府屬於1%,依靠1%,為了1%」不同,中國政府代表、反映和維護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我們的民主是廣泛、真實和管用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自由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也取得了明顯進步,人民的自由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我們成功使8億多人擺脫貧困,有國際學者還表示,中國人民經歷了過去3000年歷史上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每年有1.2億左右中國人自由出境旅遊,然後又自由地回到了中國。
如果中國真的像個別政客或媒體說的「中國人民被壓逼、沒有自由」,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高高興興地又回到中國呢?我剛才也提到,國際民調連年指出,中國政府享有的滿意度和支持率都超過90%,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在民主、自由問題上,對中國作出種種指責的人,要麼是不瞭解中國,要麼就是太過妄自尊大。我們希望相關人士能努力放下身段去瞭解真實的中國。我們願意向他們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同時也堅決反對他們以所謂的民主自由為名干涉中國內政。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內地視頻網站bilibili(B站)有一位叫「流浪之鑫」的博主,因抑鬱辭職離開台北,來到東北過著簡單却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第一次發視頻,他的標題還是「記錄自己沒有靈魂的軀殼」。半年過去,他慢慢地積極起來,已經變成了「比起景點,我更喜歡在瀋陽遇到的那些人」。
四處旅遊的他,消極傷感逐漸被東北人的熱情稀釋,還在中年收穫了愛情,找到了一位東北女友。
「流浪之鑫」46歲,做過十幾年的長途客運司機。得了兩次新冠後,他一度陷入抑鬱情緒裏,每天失眠。今年6月,他辭職離開台北,想換一個陌生的地方度過「最後的日子」。他將這個地點選在鶴崗,因為足够遠,還能看到雪。
來到東北後的生活,他隨手拍下發在B站,大多數是類似在商場閑逛、在公園被當地人抓著聊天、傍晚吃點小燒烤的日常細節。自從他在B站發視頻,評論區就異常活躍。1.7萬播放量的視頻,就有170多條評論。
最開始,他的視頻標題大多是消極的心理狀態,例如「終究抵抗不住抑鬱,8年的工作辭職了」,「抑鬱每天失眠,受不了了離開台灣去鶴崗」。視頻內容也比較簡短,僅僅是忠實記錄下收拾細軟的過程,對著鏡頭自說自話。
他說話的語調有台灣腔的柔軟,給人的感覺是「單純善良憂鬱,讓人看上去很容易親近」。
網友們擔心他的狀况,好多人期期不落在他的視頻發彈幕並留言,有人用自身經驗給出意見,有人在評論區發些積極的詩,有人勸他求助家人,還有人從隻言片語裏捕捉到他的善良。
「流浪之鑫」覺得感動,就逐一回覆網友的評論,回得最多的是「謝謝關心」。有時候實在太多,他回覆不過來,就發個抱拳的表情。
然後幾乎是從來到鶴崗的那一刻,他的狀態就開始有變化了。
他簽了租房合同,每天跟著導航到處溜達,逛超市、買衣服、喝咖啡、等快遞、買蝴蝶酥。不過是換一個地方,過著和過去一樣的生活,却因為天黑得早,失眠很快有所好轉。
融入當地人生活的速度快得超出「流浪之鑫」 的想像。東北人獨有的熱情滿得要溢出來。
去兒童樂園碰到練太極的大姐,她誇他:「還尋思沒到30歲都呢,瞅著這麽年輕呢!」
當地的東北朋友還帶他去吃了特色菜,鍋包肉、溜肥腸、炸酥魚……「流浪之鑫」 伸出大手比了比,表示自己真的開眼界了,「怎麽每道菜的分量都那麽大啊!」
朋友雲淡風輕表示,「哎呀,才多大啊!」
「流浪之鑫」又有點不好意思,連連說要回請。朋友也是說:「沒事兒,誰請都一樣。」
B站粉絲們都很高興他這麽快就交到了本地朋友,隨後「流浪之鑫」揭曉是「網上熱心本地人」——網友。
來到鶴崗的第22天,「流浪之鑫」散步的時候,就碰到了認識他的粉絲。
粉絲說「我有看你的視頻」,他當下大腦一片空白,一時之間有點手足無措,只好在視頻的末尾補上:「我連要跟你說個七夕快樂都忘了說了。」粉絲在評論區大方回覆:「有緣再遇到,一起喝咖啡。」
生活的氣息越來越足,過生日的那天,他去街市買菜,給自己做了一頓三菜一湯,慶祝自己又大一歲了。
視頻裏美好的場景也越來越多。比如一個人去鶴崗國家礦山公園,幫路上遇到的一家人拍全家福。
反正閒來無事,廣場舉辦七夕歌唱大賽,他過去耐心聽每個人唱歌,用視頻記錄下素人天后們的歌喉。
熱情的東北網友開始讓「流浪之鑫」幫自己多吃點東北菜,招呼他去自己的家鄉看看。
9月份,「流浪之鑫」的鶴崗視頻被博主祝佳音轉發,在網上有了小熱度。 另一名視頻博主「賴導AboutLai 」剛好要去鶴崗拍個vlog,就試著聯繫了一下他,問他願不願意出鏡,聊一下在鶴崗生活的感受。
「流浪之鑫」 告訴賴導,他在鶴崗的房租,一年只要花5800,還包物業、寬帶和取暖。每天吃飯也不貴,幾十塊錢能吃到美味的東北燒烤,12.9就能吃一頓頂飽的盒飯。
他們一路閑逛,在不少小區的墻上都看到了「急售」字樣的賣房啓事。
「流浪之鑫」 覺得鶴崗雖然風景少了點,但是很舒服。「每天只要出去買個東西,走一趟,出去回來,心情就舒暢了。」
可能是比較信任賴導的緣故,他還坦承了自己情緒不佳的原因。
他說自己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笑嘻嘻的,在別人看來是那種很溫和的人。
「這幾年慢慢地開始有負面情緒,因為身邊很多人都是忽然地就沒了。像我有爸爸媽媽妹妹,他們都不在了,感覺這個世上就剩我一個人。這種剩一個人,和你離開老家去外面工作不一樣,那種還可以回家看看之類的,我一輩子都看不到了。」
「流浪之鑫」沒有就著更沉重的情緒深聊下去,既然來鶴崗之後心情好多了,他就想著「趕快趁現在去做想做的事,儘量讓自己開心一點」。
那天他們一起去了鶴崗標誌性的建築平安寶塔看風景,用無人機拍視頻。
離開之前,賴導 還把隨身携帶的迷你無人機送給了「流浪之鑫」,希望他能更方便地記錄生活。
賴導這條視頻發布後,在B站獲得了485萬的播放,有人總結這是一個驚艶的自媒體視頻。因為在過去,鶴崗是個被貼滿了標簽的城市,大家了解這裏是因為房價超低、人口流失。
但在這條視頻裏,能看到市中心、郊區、煤礦、老人、店鋪老闆……「這座城市沒有網上描述的那麽好,也沒有那麽糟。這裏依然有大量的人們在生活著,每天為柴米油鹽奔波。」
鶴崗只是東北的其中一個切面,「流浪之鑫」又開始研究在東北玩一圈的攻略。
他先去了佳木斯,逛早市,吃朝鮮面,住60塊的賓館,看松花江。
當地的熱心人又邀請他來家裏住,給他介紹佳木斯本地的美食和美景。「流浪之鑫」開始用「哥們」去形容友誼,「他帶我吃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不好吃的。」
接下來他又去了撫遠,到達中國最東郵局,看到元內河風光,又到黑瞎子島上看黑熊。
路上碰見在唱歌的大爺,兩個人以歌會友,說唱就唱。臨走大爺囑咐他,「明天再過來接著唱。」
到伊春已經是10月。他負重40斤,爬上了金祖峰,半夜在山頂扎了帳篷,朝陽升起時人頭攢動。
一趟旅行算總花費才不到150元。
之後他又去了瀋陽、齊齊哈爾、大慶……倒也沒有將東北旅行的日程安排得很緊凑,手機沒流量了的時候,就回鶴崗躺幾天,做做飯,去公園和當地人嘮嘮嗑。
最近,很多人都在祝福「流浪之鑫」,因為他找到了一位東北女友。在東北浸潤了小半年後,他已經會下厨做鍋包肉了。遠在外地的女友嘗著來自台灣男友的手藝,竟想家了。
無論是綫下生活的交談、網絡上的關心,還是擁有愛人後的幸福,這些或許就是讓「流浪之鑫」逃出情緒困境的原因。
每一次在東北和「活人」的交談,都提醒著他那些人與人之間不設防的關心和溫暖。
而當他將那些富有「活人氣息」的生活片段分享到B站後,網友的追蹤、評論區的互動,令受孤獨困擾的個體,找到了彼此聯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