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國31省份新增115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河北省報告90例,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已連續4天破百。
截至目前,河北省確診病例數量依舊在攀高,該省部分地區已開展多次全民核酸檢測。
梳理近日河北省官方公佈的確診病例詳細信息,記者注意到,其中存在大量經多次核酸檢測才呈陽性的病例。
不少人疑惑:是核酸檢測不靈了,還是病毒狡猾了?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核酸檢測」已成為一個家傳戶曉的詞彙。
核酸檢測主要是檢測鼻咽拭子、咽喉拭子、痰液等標本中是否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陽性代表感染了新冠病毒。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通過核酸檢測篩查新冠病毒感染者,被認為是實現「早發現」和「早診斷」最重要的手段和措施。
不過,近期,內地多處地方有關疫情的新聞報道中,出現「確診病例曾多次核酸均為陰性」的新聞。
例如,記者梳理發現,1月14日0-24時,石家莊新增的8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就有56例核酸檢測曾為陰性,而後又轉為陽性的病例。
其中,「確診病例51號」於3日、5日、7日、9日、11日、12日6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1月13日核酸檢測才呈陽性。
「確診病例12號」於1月3日、4日、6日、9日、11日5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但其1月12日採集咽拭子,1月13日核酸檢測首次呈陽性;1月14日診斷為確診病例。
類似的,1月14日0-24時,邢台新增6例確診病例中也有2例核酸檢測曾為陰性。
其中,「確診病例6號」於4日、5日、7日、10日4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14日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而在1月15日0-24時石家莊市新增的8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有14例病例一次核酸檢測就呈陽性,其餘均經過多次核酸檢測才確診;同日,邢台市新增7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也只有1例一次核酸檢測就呈陽性。
為什麼檢測不到?
事實上,經多次核酸檢測才呈陽性的現象並非只發生在河北。類似情況此前已多次出現。
幾天前,「石家莊有人核酸檢測6次才呈陽性」就曾登上網絡熱搜榜。
在遼寧,1月4日,大連市的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大連市民政局局長湯易也曾提到,「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有的地區檢測6輪還有陽性病例出現。」
那麼,是什麼影響了核酸檢測的結果?
「現在比較明確的是,核酸檢測肯定不是100%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王廣發直言,包括武漢在內的多地此前都曾出現類似情況。
至於影響檢測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病人排毒濃度的多少、檢測採樣質量、試劑盒品質以及實驗室操作。
王廣發認為,從理論上看,在諸多因素中,檢測結果主要是受病人排毒濃度的影響。「病人排毒排得多了就能查出來,排得少就可能查不出來。」
本週,石家莊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高偉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及此現象。
他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多,最主要的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排毒量。高概率是該病人每次呼吸道排毒的量非常少,所以不容易檢測出來。
核酸檢測依然是「黃金標準」。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病人排毒量少呢?
王廣發告訴記者,這和病程進展有關。經過多次核酸檢測才呈陽性,大概率是因為不同病人排毒時間不同造成的。
「剛密接之後做核酸,確實很有可能是陰性。」他說,「我們現在掌握的情況大體上是潛伏期的最後兩天才出現陽性。而每個病人的潛伏期是不一樣的,所以查出病毒的時間不一樣。」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談及此現象。
他給出的解釋是:感染者或是病人從暴露感染到病毒開始排毒,專業上叫「強隱期」,而無症狀感染者排毒專業上叫做「前隱期」,也可以叫實驗室檢測篩查的窗口期。在窗口期期間,檢測很多次都可能檢不到陽性,但到前隱期末就會檢出陽性,這個現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曹瑋指出,目前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在咽部複製和排出體外的最活躍時間是在出現臨床症狀前後,此時咽部核酸檢測呈現陽性的可能性最高。「但是這個時間段沒有那麼寬。」
按上述說法,如果核酸檢測時,病人恰好排毒量少,檢測結果就可能呈陰性。也因此,反復多輪檢測更顯得有必要。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看來,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大家完全不必恐慌。
此前多位專家在不同場合也都明確表示,核酸檢測的陽性結果仍是作為病毒感染診斷的「金標準」。
石家莊很多地區,已經進行多輪核酸檢測。截至1月14日20時,石家莊市第二輪核酸檢測全部完成;1月15日,石家莊市藁城區已開展第四次全員核酸檢測;此外,從1月15日起,石家莊市郵政快遞和外賣從業人員每72小時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中、高風險地區除外)。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