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近200萬港人患慢性疾病增醫療壓力 范鴻齡倡擴大日間醫療服務及公私營協作

社會事

近200萬港人患慢性疾病增醫療壓力 范鴻齡倡擴大日間醫療服務及公私營協作
社會事

社會事

近200萬港人患慢性疾病增醫療壓力 范鴻齡倡擴大日間醫療服務及公私營協作

2021年05月12日 13:20 最後更新:13:41

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指人口老齡化不單影響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力,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而衍生的醫療服務需求上升、醫療資源分配及慢性疾病管理等問題,都對公共醫療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沉重負擔。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他引數據指,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的人口會由2016年約730萬,增加至2036年約820萬,增幅大約12%。然而,當中65歲或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幅會非常驚人,會由約110萬增加至約240萬,增幅超過一倍。公立醫院的病人數據分析發現,現時本港大約有200萬人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包括最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問題。約20年後,估計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數目,會大幅增加至約300萬人,增幅大約50%。

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問題。 資料圖片

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問題。 資料圖片

他說,最令人憂慮是當中患慢性疾病的人口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以幾何級數上升,例如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口,大約只有2%患有慢性疾病,但到65至69歲這個組別,比例會上升至53%,到80歲或以上的組別,患慢性疾病的比例更會增加至88%,年紀大約每增加5歲,患慢性疾病的比例便會增加約10%。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范鴻齡認為,要處理人口老齡化衍生慢性疾病和醫療服務需求增加的問題,並非簡單地增加醫護人員人手、加開醫院病床和增加診症名額就可以解決。要做到醫療服務供求平衡,最重要是讓病人在合適的地方,透過合適的醫護人員,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治療。

范鴻齡表示,隨著醫療科技與服務模式的發展,近年不少檢查或治療程序已經可以改用日間服務模式進行,例如癌症病人的化療程序,近年不少醫院已改以日間模式提供服務,病人日間到醫院接受化療,完成療程後晚上可返回家中休息,病人毋須住院。這種日間服務模式,一方面可以減少住院病床的擠迫問題,另一方面亦令病人得到更舒適的服務,提升治療質素。因此,將來必須依循這個方向,進一步擴大公立醫院的日間醫療服務,減少病人不必要的住院,才可以解決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問題。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范鴻齡提及,現時不少病人都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定期覆診,而且覆診得非常「專」,可能這個星期在骨科覆診,下星期則要到內科見醫生,內科的覆診中,亦可能分開心臟科和糖尿科。然而,不少病人的病情其實非常穩定,他們的問題亦並非真的太「專」。有見及此,他們計劃進一步增強公立醫院的基層醫療服務,亦計劃透過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為家庭醫生提供合適的治療指引,以便日後將更多病情較穩定的專科病人交由家庭醫生照顧。家庭醫生除了可以為病人提供適時的照顧外,亦可減輕專科門診的壓力。

范鴻齡又說,他們計劃為慢性疾病病人,尤其是較年輕的一群病人,制訂更多個人化治療模式。隨著資訊科技發展,不少較年輕的病人都習慣使用資訊科技作溝通,醫護人員亦正好可以利用這些平台,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視像通訊軟件跟進病人的健康狀況,同時亦讓病人參與管理自己的健康,例如提供社區健康電話支援服務的「護訊鈴」,稍後會擴展較年輕糖尿病人的支援服務,透過分析大數據和預測病情發展的模型,揀選一些較高風險的年輕病人作電話跟進,醫護人員會因應病人的情況制定個人化治療模式,例如跟進病人的戒煙進度、安排營養師跟進飲食以及其他支援等。這種個人化治療模式,一方面可透過適時的跟進和介入,延緩病情惡化;另一方面亦可提升治療成效,減少病人不必要入院及因為病情惡化而衍生的額外治療需求。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本港貧富差距擴大至81.9倍 貧窮長者激增 樂施會籲推積極老年政策

2024年10月02日 15:50 最後更新:18:14

樂施會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 2024 逆境下的出路:以轉變迎接改變》,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發現今年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2%,逾139萬人處於貧窮狀態。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由 2019年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2024年第一季的81.9 倍。

圖:樂施會總裁曾迦慧(中)表示據政府統計處第一季數據,本港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巴士的報記者攝)

圖:樂施會總裁曾迦慧(中)表示據政府統計處第一季數據,本港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巴士的報記者攝)

最貧窮家庭月入中位數僅1,600元

樂施會總裁曾迦慧表示,以政府統計處2019至2023年及今年第一季數據,分析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在今年第一季,最貧窮一成住戶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僅1,600 元,較疫情前大跌超過五成(54.3%)。相反,最富裕的一成住戶家庭月入中位數達 131,100 元,較 2019年上升近一成,两者差距達 81.9倍。

圖:樂施會發表2024《香港貧窮狀況報告》(巴士的報記者攝)

圖:樂施會發表2024《香港貧窮狀況報告》(巴士的報記者攝)

獨老和雙老貧窮住戶佔26萬

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指出,香港貧窮住戶數目在今年第一季增至61萬,佔整體住戶 22.7%。與2019年相比,本港貧窮獨老住戶數目更大幅上升47.2%,達到131,700戶;貧窮雙老住戶亦上升了55.3%,達到 132,800戶。

圖: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右)指獨老和雙老貧窮住戶大增(巴士的報記者攝)

圖: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右)指獨老和雙老貧窮住戶大增(巴士的報記者攝)

疫後復常第二年,本港65歲或以上的貧窮長者人數超過58萬,當中超過558,900貧窮長者為非經濟活躍人士,兩者都較2019年急增42.9%。與此同時,本港現時長者勞動參與率僅為13.9%,較内地的25%及挪威的 22%為低。

促政府實踐真正「積極老年」

樂施會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博士表示,疫後經濟復蘇不似預期,是貧窮惡化原因之一,但強調人口老化並不必然導致社會危機,若社會各界能朝向積極老年(Active Aging) 的目標一同去營造一個長者友善的生活環境,特别是善用科技及社會創新的方法回應基層長者的需要,同時政府應提供足夠到位的政策誘因,為仍有志有力的長者『賦能』,創造投入社會及勞動市場的機會,長者也可成社會的重要資本。」

圖: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博士(左)表示疫後經濟復蘇不似預期是貧窮惡化原因之一(巴士的報記者攝)

圖: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博士(左)表示疫後經濟復蘇不似預期是貧窮惡化原因之一(巴士的報記者攝)

樂施會提出多項建議

為此,曾迦慧透露樂施會提出多項扶貧建議,包括在貧窮線下實現精準扶貧 加入「賦能」及「積極老年」等目標。另外,透過「官商民」合作,孕育更多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項目,回應不同貧窮群組的需要,以發揮更大的社會貢獻。

推動積極老年 (Active Aging)

曾迦慧又建議成立「獨老及雙老長者住戶資料庫」,以掌握長者實際情況,並擴大「支援長者及照顧者先導計劃」至 18區,提供針對性探訪、情緒支援及轉介合適的社會服務等。

改革中高齡就業計劃提升就業率

現時中高齡就業計劃的申請手續繁複或令申請者卻步。樂施會建議,當局應簡化僱主申請計劃的程序和條件,並直接按新聘請的年長員工人數發放津貼。僱主只需提交員工的聘用及出糧證明,即可獲發津貼。

善用科技創新基層醫療 

針對有照顧需要的長者,政府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遙距醫療等科技為長者提供適切及便捷的醫療及保健服務。在日常保健中,政府亦應推廣適合長者的運動,如跳舞防跌、拉筋等,更可結合科技透過線上平台鼓勵長者居家自主訓練,同時可考慮擴闊醫療券的應用範圍至促進健康的運動線上線下課程。

創造彈性工作機會提升幸福感

現時「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供不應求,平均輪候時間長達9個月,當中以膳食服務、護送及一般家居或家務服務最受歡迎。樂施會建議政府可資助更多非牟利機構開設相關服務,並提供彈性工作安排予相關獲聘員工,吸引未能從事長時間工作的非經濟活躍人士(如家庭照顧者或有能力的長者)投入相關職業,同時可加快居家安老服務的輪候時間,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