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國學者:中國正處於過去2000年的第6個再次復興時期 「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危機不是在中國」

博客文章

英國學者:中國正處於過去2000年的第6個再次復興時期 「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危機不是在中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國學者:中國正處於過去2000年的第6個再次復興時期 「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危機不是在中國」

2021年05月26日 10:40 最後更新:06月19日 10:13

歐美政客在國際輿論場經常散播一種聲音:「他們反對中國共產黨,但支持中國人民。」這種講法旨在挑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矛盾。但據加拿大學者做的民調,有98%中國人支持中共執政的政府。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通過視頻連線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指出,「中共比西方現在任何一個政府都更能代表人民」。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週年,馬丁·雅克跟記者詳細談論了中共的持久性和韌性、西方與中國不同的政治組織方式、西方對中共的誤讀等話題。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

中共「以極其活躍的方式進行自我更新」

環球時報:在過去幾十年裡,一些西方學者曾預言中共「垮台」,比如中共的領導不會超過70年等,但事實證明這些預測都錯了。您認為當年此類預測的邏輯是什麼?

馬丁·雅克:這是一種典型的思維範式,即西方的民主模式是世界上唯一可行的、可持續的政治體系。這是西方一種普遍的觀點:除了基於普選、多黨制、法治和三權分立的制度以外,其他的制度都是不民主的、不具代表性的、不負責任的,因此也是不可持續的。

西方的政要和學者認為,西方的政治模式應該具有普遍性,他們也一直在竭盡全力地推動這一目標,甚至不惜通過武力,將一種完全不適合當地社會文化的制度,強加給另一個國家,例如在伊拉克推動政權更迭,就是一個好例子。

這一論調背後的另一個因素是,在上世紀冷戰時,共產主義被宣傳為一種「工具主義、獨裁主義和專制主義」的制度,因此「共產主義」這個名詞和制度在西方不會得到民意支持,也被認為會崩潰。而2016年新冷戰思維在西方回潮後,這一論調也再次上升。這是西方在智力和政治水平上的極大倒退。

中共今年慶祝建黨100週年,中共以極其活躍的方式進行自我更新。

中共今年慶祝建黨100週年,中共以極其活躍的方式進行自我更新。

環球時報:他們的預測錯在哪裡?中共的「持久性」和「韌性」源自哪裡?

馬丁·雅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西方卻很少探究它的答案。西方總是在道德上譴責中國,然後期待它「倒台」,卻沒有認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共可以一直執政?我認為,中共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這是它可以長期執政的真正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中共在逆境中自我更新、自我恢復、自我改變的能力。比如,上世紀鄧小平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推動中國融入世界的努力,就充分顯示出中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做出深刻的轉變,而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難以做到的。

中共之所以根基深厚,是因為它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換句話說,中共也必須不斷兌現自己對民眾的承諾,贏得民眾對自己的支持。這是構成中共「持久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結果就是,中共從1949年至今的表現,是一個史詩般的故事:極端貧困被消除,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從一個弱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誰不支持中共呢?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如果我們用更廣闊的視角來觀察中國,比如把時間擴展到過去兩千年,我們會發現中國在漢、唐、宋、明和清初等五個歷史時期都是世界最先進的社會和文化之一。在這5個時期之間,中國有過衰落,但它總是能重塑自我,更新血液,並實現復興——這在世界其他國家裡非常罕見。而現在,中國或許就正處在它第6個再次復興的時期。這不僅和中共有關,更是一個有關中國文明演進的有趣思考。

環球時報:西方認為中國是「一黨專制」,您怎麼看這種說法?

馬丁·雅克:對中國「一黨專制」的批評,基於一個觀點:中國只有一個執政黨,因此,中國不存在選擇,也不存在改變,只有多黨競爭,才能提供選擇和改變。然而,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正如我此前提到的,中國從「毛澤東時代」到「鄧小平時代」的政策改變是巨大的,這正是中共自我更新能力的體現。而中共現在管理中國的方式,也與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方式不同。中共一直在變化,它以極其活躍的方式進行自我更新。

當然,我並不是說「一黨制」就是最好的——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比如蘇聯的「一黨制」具備西方所批評的缺點。但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我認為實際上中共比1945年來任何西方政治體制,都更具創造力,更能改變和更能向前走。

「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危機不是在中國」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共黨員和西方政黨的黨員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馬丁·雅克:兩者有很大不同,這也折射出中國與西方政治制度的差異。儘管存在一些例外,但大部分英國政客都很擅長辯論,他們幾乎每次演講都要批判自己的對手政黨。這是一種集團主義的體現,集團主義是西方政治的一大障礙。比如,我是左翼人士,我見過的大多數英國工黨政客,基本不會從戰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對於英國政客來說,「講得好」意味著一切,所以演講是一門必修課。人們更在意政客說了什麼,而不是實際做了什麼,因此很多英國政客缺乏真正的政績。很多人在成為議員之前是律師或商人,右翼有一些來自傳媒界,左翼可能來自工會或教育界,但他們對經營、管理某個領域,缺乏經驗,我認為這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缺陷。美國也有同樣的問題,即一切都是為了當選,而不是改善社會。

環球時報:您此前也提到過,西方對於政治的關注大多著眼于選舉民主,而中共則更注重治理能力。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這方面的不同?歷史會證明孰優孰劣嗎?

馬丁·雅克:西方有關政府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政府是如何產生的,而並非政府是如何治理、如何做事情的。所以我們看到,西方很注重討論普選、多黨制等。與之相比,中國則更關注政府的有效性、能否履行承諾等。

這也就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組織方式。英美法德等國的政治體系,圍繞著大選,這會導致一種相對短視的心態。中國的制度則更容易從長遠考慮,比如定出2049年的目標,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也是更科學的方式。

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西方政治家更多考慮的是受歡迎的程度,因此他們的承諾也大多停留在口頭上。西方當然也有像德國總理默克爾這樣優秀的政治家,但太少了。對於中國的政治家來說,只有在各級政府和黨內有非常優秀的表現,才有可能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通常,中國的領導人在多個地區有著豐富的治理經驗,而英國首相約翰遜又做過什麼呢?他曾是一名記者,後來當了幾年倫敦市市長。而前首相布萊爾先是律師,後來成為議員,但議員不負責任何治理工作。所以他們在政府層面沒有經驗。

坦率講,我認為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不是在中國。我想,西方未來將要認真地進行改革,但這或許需要很長時間。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當下西方社會對中共最大的誤解是什麼?

馬丁·雅克:西方對中共最大的誤讀是:中共不代表中國人民。但我認為,中共比西方現在任何一個政府都更能代表人民,因為它有能力回應人民的訴求。事實上,從民眾對中國政府滿意度、民眾對社會治理參與程度以及中國社會的變革方式等指標來看,以上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

我並不反對選舉,我亦不認為英國或西方就應該有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有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但同樣地,中國也和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根源和文化語境,沒有必要一定採取西方的制度。事實上,並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皆准的政制模式,因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複雜的世界。

西方對中共的誤讀本質上建立在「西方人優於其他所有人」的基礎之上,即西方統治了世界,它應該統治世界,西方的規範就應該是世界的規範。很抱歉,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也不會再復活了。正好相反,西方正處在衰落之中。

環球時報:近兩年來,我們看到西方似乎被極大地“妖魔化”中共。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

馬丁·雅克:我認為這一現象主要是從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後開始明朗化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15年間,中國和西方有過一段相對和諧的時光,西方對中國的態度比較開放,也更加樂於探索瞭解中國。

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因素是美國。此前,美國一直認為它能與中國建立合作的良性關係。這一態度基於兩個假設:一是中國很難成為美國經濟地位的挑戰者,二是隨著中國的現代化,它會逐漸西化。

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美國極大地誤判了中國,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中共的統治力沒有被削弱,而且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支持度顯著上升。

因此從2016年前後,堅信自己是「天選之國」的美國,不再用舊式的視角,看待中國,而開始將中國視為一種威脅、是美國自身全球霸權的威脅。這是其態度轉變的根本原因。

現在,我們正面臨著西方對中國妖魔化日漸嚴重的時期,一個謊言接著另一個謊言。但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不過很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要走出這一狀況,根本辦法還是美國需要在某個時刻意識到,它必須平等地對待中國,不能再期待和強求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美國出現這種社會意識時——從長遠來看,我認為這會發生的——一種與當下不同的中美關係,才有存在的條件。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台積電「惹」到特朗普 看他最「憎」的三件事

2024年11月23日 10:42 最後更新:11:00

特朗普的極端言論刺激著台灣社會輿論神經,民進黨當局擔心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到來,島內會被狠狠「敲竹槓」,有台媒戲稱「賴清德們」慌了。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多次聲稱台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批評拜登政府推動的美國「芯片法案」補貼,並強調只要把關稅提高到一定水準,芯片製造商就會自動到美國設廠,這些說法也引起島內對特朗普上任後會對台積電採取何種措施的擔憂。

AP圖片

AP圖片

不過,美國國內輿論似乎更樂觀一些。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引述專家分析指,特朗普不太可能撤銷拜登政府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但是在關稅方面會有更大動作。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也有類似觀點,認為特朗普不會撤銷該法案,但可能對其重新定義。

需要指出的是,台積電是美國蘋果公司和英偉達等高科技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同時投資了6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設立新工廠。美國半導體產業龍頭企業英特爾的市值只相當於台積電的10%,韓國三星更是被台積電遠拋在後。台灣財經媒體人謝金河認為,特朗普需不需要台積電,才是最核心的問題,島內人士不必樂觀過頭,也不必懷憂喪志。

對於特朗普捲土重來的諸多不確定性,有台灣名嘴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真正看中的並不是台積電的技術,而是希望將美國人自己從經濟困境中救出。台灣前立委郭正亮表示,「美國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在幾家科技公司的股價中,美國英特爾不斷下跌,所以才需要各方來支援」。

台灣淡江大學學者李大中認為,特朗普的看法就是台灣應該大幅提高防務預算,這很符合他一貫的想法。特朗普一直認為做美國的盟友或者伙伴,都不能搭美國的便車,要自己為自己的安全負責。李大中強調,可以想像,台灣在防務這個領域,「應該會有更大壓力」。

至於特朗普提及台灣芯片業者「搶走美國的生意」,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特朗普未必會因此對台灣採取報復或懲罰措施,他真實的想法其實是「想把製造業帶回美國」。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特朗普要的不只是台積電,而是希望將整個供應鏈轉移到美國,以幫助相對落後的「鐵鏽」地區能重新繁榮發展。

孫明德認為,台積電「惹」到特朗普的不是技術,而是賺了美國的錢。有三件事不能對特朗普做,包括「靠貿易賺美國的錢、靠美國花錢保護、搶工作讓美國人賺不到錢」。

台媒此前報道,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芯片廠即將完工,會於下月舉行開幕典禮,屆時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及在任總統拜登可能同時出席。不過,也有芯片業者認為,說特朗普和拜登「同框」,那是不了解美國政情:「如果台積電邀了特朗普,怎麼可能還會找拜登?而如果拜登要去,特朗普也不可能現身。」

AP圖片

AP圖片

台積電雖未證實特朗普和拜登「同框」的消息,但台經濟部門負責人郭智輝曾宣稱,台積電下月會有個「很好的典禮」。台灣聯合新聞網等媒體還表示,屆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魏哲家和財務長黃仁昭等都有可能會出席。

台灣《中時電子報》稱,島內很擔心特朗普的「美國製造」政策,是否會要求台積電「2納米製程」提前赴美設廠。對此,郭智輝稱,根據相關法令,目前「2納米」還不能去海外生產,需台經濟部門審查。不過他坦言,「先進製程遲早會過去,只是不是現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