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南京市在今日(7月27日)舉行的第七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潔透露,從完成基因測序的病例來看,目前引起南京疫情的毒株是Delta毒株。
截至7月26日凌晨,南京市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06宗,其中66宗為輕型、38宗為普通型、2宗為重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6宗,合共有112宗感染者。
睇返之前病例的調研,就知道打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有效。7月20日至7月23日,南京市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35例(其中14例輕型,21例普通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18例。內地健康時報根據公佈的陽性患者行動軌跡梳理髮現,南京疫情呈現4個特點。
南京各區已經展開全員核酸檢測工作。
一、30人是機場保潔或者機場相關工作人員。
據南京發佈的疫情通報和病例軌跡,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南京的確診病例中,15例確診病例、15例無症狀感染者均為南京祿口機場保潔人員或者地面服務人員、機場司機、公安輔警等。
二、多人的軌跡中涉及買藥、就診。
據南京發佈的疫情通報和病例軌跡發現:多人曾去藥店買藥或者去社區服務中心或者醫院就診。恐怕買藥、就診的地點可能是傳播點。
三、出現家庭聚集性傳播。
梳理通告發現,23日新增的多位患者為此前感染者的家屬,最長的家庭傳播傳播鏈為4人。
四、沒有重症病例出現
截至7月23日24時,南京市共新增53例感染者,其中35例有症狀確診患者。與此前疫情不同的是,南京疫情中,確診患者中無一例重症患者,21例為普通型患者,14例為輕型患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專家楊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專家楊毅接受荔枝新聞採訪時給出解答,目前這些病例中,絕大部分都接種過疫苗,只有一例不滿18歲沒有接種。接種過疫苗的病例,在總體上,症狀都比較輕,轉為重型病例的幾率是明顯比較低的,病程是比較短的。所以,疫苗接種還是有保護作用的,呼籲大家平時做好科學防護,打了疫苗還是要堅持科學戴口罩。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內地從北上廣深到十八線小縣城,各種類型的馬拉松如雨後春筍般火了起來,象徵著全民自律的城市馬拉松,也開始從中年人「廣場舞」變身為吸引年輕人參與的社交方式。但各大贊助商熱火朝天入局之下,馬拉松門檻越來越高,這場全民性質運動為何越跑越貴?
資料圖片
去年馬拉松開始常態化回歸後,跑友們有了更多的檢驗場和聚集地。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報名人數的進一步增加,熱門馬拉松一簽難求,中簽率甚至跌破10%。 12月20日,2025年武漢馬拉松中籤結果揭曉,共有約45萬名跑友報名,相比2024年報名人數增加近一倍,中籤率約9%,而此前無錫馬拉松中籤率更是僅為3.45% 。
AP圖片
隨著入場券越來越難拿,炒名額現象開始出現。在二手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熱門的馬拉松名額需求旺盛。其中已公佈中籤的2025武漢馬拉松,有賣家報價2799元一個名額,稱百分百能中。另外2025無錫馬拉松12月27日剛開始報名,就有賣家表示2,200元可以直接中簽。
一邊是擴大的人數規模,另一邊是越來越難拿到的名額,而跑友們還發現了一個趨勢:報名費悄悄上漲了。有媒體統計,2024年國內多個賽事項目,報名費漲幅從6%到100%不等。其中,2024年深圳南山半馬拉松規模增加的同時,報名費由去年的150元漲至198元,慈善名額也從500元漲到998元。另外,上海馬拉松維持了十年100元的報名費,2023年漲到了150元。
「去一趟半馬,150元報名費,500元左右酒店費,往返交通幾百上千元,在當地吃幾頓飯幾百元,有時候還會買特產逛景點。」有跑友告訴記者,跑一場外地馬拉松3000元左右,省內花費約500元一場。社群平台上,網友楊先生曬出了自己的年度帳單,11場比賽他耗資3萬多元。趙先生也稱今年參加了4場馬拉松花費約6000元。
AP圖片
根據中國馬拉松官網上的賽事數據,2024年全年馬拉松賽事數量約600多場,與去年接近,不過這一數字還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從人數來看,2024年參賽總人次已經超過去年。
除了一些熱門城市,一眾三、四線甚至更小的城鎮如湖南郴州、廣東揭西棉湖鎮都辦起了馬拉松。其中,2025四川眉山仁壽半馬拉松就吸引了15萬人報名,該馬拉松也升級為世界田徑白金標賽事。
城市之所以紛紛加碼馬拉松,看中的是馬拉松「城市廣告」的作用。一場成功的馬拉松可以讓城市名利雙收,是值得攤開的經濟帳。例如,據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024無錫馬拉松撬動2.8億元經濟效益,數以萬計的參賽者和觀眾在餐飲、住宿、交通、旅遊、展廳銷售等產業上形成拉動力。
新華社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其實城市舉辦馬拉松算的是經濟賬、傳播賬,其社會價值更大,而賽事本身的商業價值還有待深挖。」趙先生也表示,未來隨著路跑人群體量進一步增大,只有賽事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才能吸引更多選手和贊助商。如何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賽事,甚至打造小而美、小而精,能破圈、能吸金的馬拉松賽事,是相關城市、營運方等需要持續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