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葵涌邨疫情蔓延 議員擔心政府自我感覺良好

博客文章

葵涌邨疫情蔓延 議員擔心政府自我感覺良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葵涌邨疫情蔓延 議員擔心政府自我感覺良好

2022年01月25日 11:10 最後更新:12:26

葵涌邨疫情持續蔓延,雖然數字僅佔69宗,較星期日稍見回落,未有幾何級上升,但邨內另外8幢大廈卻有零星個案,其中5幢首次錄得確診個案,令人擔心疫情橫行只是下一輪爆升前的平台期。

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應對緩慢之餘,特首仍然自我感覺良好,擔心香港因此車毀人亡,需要負上沉重代價。

陳凱欣。

陳凱欣。

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前食衞局政治助理陳凱欣認為,政府已經接連錯失時機,第一,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上星期四晚,到逸葵樓視察時提醒了政府,必須要求住戶持有陰性檢測結果才能外出,然而大廈第二日早上未有人把關,情況如無掩雞籠,任由住客如常上班上學;第二,映葵樓有確診個案後,未有即時圍封禁足;第三,星期日葵涌邨陸續有數座出現零星個案,由於屋邨公共設施大多共用,政府理應下決心,即使不圍封整條葵涌邨,也要把鄰近逸葵樓和映葵樓的三座大廈全數圍封。無奈政府一拖再拖,最後演變成「三遲」局面。她強調,抗疫並非跟在病毒後面,而是必須提前準備。

被問到袁國勇引述當局上周四晚解釋「咁急咁夜做唔到」,陳凱欣直言,整件事令人匪夷所思,無法接受,形容「疫情初期,只有一至兩座爆疫,若果兩座樓出問題,就不夠人手。當更多居民染疫時,該如何說服市民政府有能力應對?」她認為,特區官員有心魔,既不願採納內地抗疫方式,又缺乏動員能力,反問「為何不能讓被圍封的市民在落樓檢測時,一併拿取飯盒,減少送飯上樓的人手?若然準備2700個飯盒是有難度,那找10間食肆,各自預備270個飯盒總能解決吧。」

袁國勇。

袁國勇。

對於運房局的表現,陳凱欣表示,先不論局長陳帆封樓慢,第五波疫情歸根究底,都是運房局豁免貨機機組人員檢疫,縱容「客機去,貨機返」所致的,甚至到今時今日,沒人倒垃圾,都能夠解釋稱「外判公司清潔工要去隔離」,令人不禁反問「是否整個香港僅有負責葵涌邨的外判公司清潔」。她擔心特首自我感覺良好,高官認為防疫措施快狠準,但現實是,第五波疫情要大學自己宣佈停課。

陳凱欣透露,本港的核酸檢測量近乎飽和,而她本人曾經聯絡去年有份協助香港推行普及社區檢測的公司,得知火眼氣膜實驗室仍然在港,只需充氣,找地方安置,就有實驗室使用,因此現在最需要的是港府向內地尋求支援,提升本港的檢測量。

麥美娟。

麥美娟。

同為選委會界別的工聯會麥美娟認為,政府需要加強檢測能力,例如葵涌邨輪候檢測的人龍過長,市民排隊時容易造成交叉感梁,相反,部分檢測中心人手充裕,建議政府彈性處理,允許承辦商抽調人手到其他有需要的地區。

麥美娟提到,圍封強檢期間,政府發放的資訊不充足、不全面,導致人心惶惶,例如有子女稱家人星期三到公立醫院覆診,擔心改期的話會被安排較遲的日子。她又感謝公務員積極支援抗疫工作,例如昨日在大窩口邨見到環境局常秘謝小華聯同過百名環保署職員到富強樓協助強檢,重申抗疫並非交由某一部門,而是需要大家共同配合。

就近日熱議的全民檢測,麥美娟強調,除非疫情去到一個嚴重地步,如武漢初期的大爆發,否則全民檢測與禁足令近乎無關。她解釋指,工聯會提倡的做法類似現時葵涌邨未被圍封檢測的樓宇,要求全港市民在指定時間接受檢測,批評特首將焦點轉移,「每次講全民檢測政府都講居家令,其實我們都不是講居家令,例如內地很多城市沒全面圍封,亦可做到全民檢測,香港反而大幅落後於內地」。

陳恒鑌。

陳恒鑌。

另一議員,民建聯陳恒鑌就為疫況感到擔憂,特別是逸葵樓單日新增確診個案仍然維持兩位數增長,逸葵樓累計已達120幾宗,是繼沙士後疫況最嚴重的大廈之一,直逼2003年淘大花園E座130多宗染疫個案的數目。至於葵涌邨鄰近地區,相繼有大廈住戶確診,如大窩口邨,葵盛東邨和荃灣象山邨等,他促請政府加大檢測力度。

除政府訊息不流通,部門之間欠協調之外,陳恒鑌認為疫情目前是持久戰,今次普遍出現人手不足的問題,希望政府研究徵召更多公務員支援。他續稱,第五輪疫情在圍封措施上存在敗筆,諸如資訊溝通、物資供應和清潔服務等範疇都值得檢討和總結,未來若有同類大廈爆疫,都要採取相同甚至更嚴厲的措施。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政府星期三(4月30日)向立法會提交控煙修訂條例草案,將分階段推行「控煙十招」,預計2027年第二季起禁售薄荷味以外的加味煙,酒吧亦不能出售加味水煙。香港酒吧業協會主席錢雋永星期五(5月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雖然控煙政策對酒吧業有一定衝擊,但感謝當局聽取意見,提供約2年的緩衝期讓業界適應,強調對本港營商環境有信心。

錢雋永指,香港是國際城市,只要酒吧是走中高端路線,仍能夠吸引內地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錢雋永表示,感謝當局聽取意見,提供約2年的緩衝期讓業界適應管制加味水煙,強調對本港營商環境有信心。(網上圖片)

錢雋永表示,感謝當局聽取意見,提供約2年的緩衝期讓業界適應管制加味水煙,強調對本港營商環境有信心。(網上圖片)

他指出,酒吧生意額在通關後下跌了3成,但現已逐步回復至疫情前的8成,因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令市面增加不少「高才」客,加上內地旅客光顧,相關客群的生意佔比增至1成半,足以彌補到流失了的港人生意。

他又說,現時來港的內地旅客主要是20多至30多歲的年青人,他們願意到酒吧消費,但其消費模式亦有所轉變,期望獲得另類文化體驗,若酒吧能夠有不同的打卡位,又推出特色產品,將有助提升吸引力。

個別酒吧業界反對當局限制出售加味水煙,認為趕絕水煙客,影響生意額,因現時估計有6至7成酒吧露天客人吸食水煙。醫務衞生局早前指出,水煙和其他傳統吸煙產品的管控措施,一直以來都是一致,水煙的規管向來並無特別豁免。

根據《吸煙(公眾衞生)條例》,任何人士均不可在法定禁煙區,如酒吧或食肆的室內區域吸煙,當中就包括水煙,不論該地方的用途或是否領有任何牌照;而售賣吸煙產品包括水煙,都有法定條文需遵守,包括對推廣和銷售吸煙產品的嚴格限制。

醫衞局指,在室內吸食水煙尤其危險,除水煙本身所含的有害物質外,其所用的助燃物在燃燒時會產生一氧化碳,令吸煙人士、其他顧客和員工曝露於高濃度一氧化碳,於室內禁煙區提供水煙形同「集體燒炭」。

局方指,過去衞生署的巡察發現,在提供水煙的酒吧中,逾半涉違法提供水煙給顧客在禁煙區內吸食,違規情況嚴重。由2023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間,衞生署就違例在室內禁煙區吸食水煙共發出305張定額罰款通知書,另也向協助及教唆在室內禁煙區吸煙的酒吧職員發出170張傳票。

衞生署過去巡察發現,在提供水煙的酒吧中,逾半涉違法提供水煙給顧客在禁煙區內吸食。

衞生署過去巡察發現,在提供水煙的酒吧中,逾半涉違法提供水煙給顧客在禁煙區內吸食。

當局強調,水煙是吸煙產品,不應視為一般商品或服務。呼籲業界不應違法推廣或銷售吸煙產品,甚至以吸煙產品作為生意招徠手段,推動其它業務。

當局又指,煙草商一直在傳統吸煙產品中添加不同種類的味道來掩蓋煙草煙霧的刺喉性,令非吸煙者更容易開始吸煙,並以為加味產品的危害較小,惟數據顯示,近7成人首次吸煙時吸食的便是加味煙。

醫衞局在2023年7月就控煙策略展開公眾諮詢時已提出,可考慮規管煙草產品所含的添加劑成分,調查顯示接近9成受訪者均贊成此方向。

近年加入味道的水煙漸見普遍,為防止水煙成為煙草商另一個引誘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吸食的手段,禁止於傳統吸煙產品中加入味道的建議亦適用於水煙,以貫徹政策的一致性,以保障公眾健康。

高人話,政府計劃待完稅標籤制度全面實施後、即2027年第2季左右才分階段禁止加味的傳統吸煙產品,而在首階段先禁含有除薄荷味外的指明添加劑的傳統吸煙產品,對市民和業界來說,都已有充足時間適應和作出配合。現在看到業界協會更聚焦吸引內地年輕人的消費模式,特別是走中高端路線,相信香港營商環境優勢仍在,外國的經驗也是能在保障市民健康和爭取更好營商機會之間,取得平衡。

由於水煙的產品特性、銷售及使用模式都與一般捲煙不同,容易引起誤會,以為水煙的禍害比其他吸煙產品低、或規管較其他吸煙產品寬鬆。但事實不然,水煙同樣會導致多種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吸食者體内的一氧化碳水平會急增,且因吸食時間更長,暴露在高水平有害物質的時間亦更久。

年青人切忌被部分商家蒙蔽真相,以為水煙沒有尼古丁及焦油成分,有水作過濾,且不易上癮,對健康無關痛癢,其實只是墮入了慢性中毒的圈套。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