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假期結束,正迎上“立春”,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時節,也是讓人對美好生活熱切期盼的節氣,因此很多地方有習俗,見人說上一聲“春天到”,用以來“除霉運”。
在此,我祝願讀者虎福(普通話“虎”諧音)生風,祝願大家新年新人新氣象!
今年開春,正逢第六屆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在即,難免連車公廟抽籤也不離特首選舉,可見這是當下的大事。
按照選委會公佈的選舉安排,下月27日香港將選出下任行政長官,提名期定於2月20日至3月5日。
下任特首是誰,目前有心有力人士還未站出來,但揭盅的時間不會太遠。
毫無疑問,下任特首必須符合中央提出“愛國者治港”的要求,夏寶龍副主席更將“愛國者”具體化為四大項,
一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二是堅持原則、敢於擔當;
三是胸懷“國之大者”;
四是精誠團結。
這是取捨人選的剛性原則,也可視為是人選必備的正面清單。除此之外,香港市民心中對下任特首還有更現實的、不能接受的負面清單。
如果說2019年香港發生“黑暴”是受外國勢力干預造成的政治風波,以一個地區、一個首長之力難以防禦,或許有情可諒。
但兩年多的防疫完全是內部事務,對執政者的能與德,市民心中已有答案。
我期望下任無論誰當特首,不要再出現讓市民虎年吃苦,要吸取防疫中的教訓。
一是不要無定向地施政。
從年前開始第五波疫情籠罩香港,現仍在上升軌道,市民再一次要在嚴厲防疫措施下過年,晚市禁堂食,對消費市道影響重大。
目前每天個案都在三位數攀升,不斷刷新單日病例新高,個案更遍佈多區,防疫措施短期放寬無望,疫情更有可能加劇。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擔心,春節假期後大爆發的機率已達危險水準,疫情隨時海嘯式來襲。
大家稍回顧一下,
客觀而言,反映許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在疫情擴大以後被動再做,疫情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第五波疫情如海嘯般沖過來,除了病毒無國界外,說明政府在防疫上明顯存在政策漏洞,不但疏於管理,盲目樂觀,更嚴重的是沒有清晰目標,在防疫過程中左搖右擺,導致錯過與病毒賽跑的黃金時機。
這些現象出現,突顯了香港政府在施政上,有否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管治理念?
二是官場庸碌無為。
說到底,防疫與管治一樣,還是人的問題。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新時代新機遇,下任特首必須拿出決心與能耐,整頓官場庸碌風氣,提升管治水平與執行力。
政府主事人經常掛在嘴邊,香港是“一國兩制”,與內地實行不同的制度,不可能做到強制性檢測等。其實是政府內部長期滋長一種哼哈庸碌、等運到的風氣。
借“洪門宴”找一個民政事務局局長,承擔疫情不斷蔓延的責任,予人有點糊弄大眾、糊弄阿爺的感覺。
當然,徐英偉未能做好防疫工作的表率,應該嚴肅批評,但針對當前存在的出入境管制漏洞、協調合作機制出現的重大問題,更應作檢討。
特別是國泰作為大企業,不設防地將病毒傳入香港,對社會造成大的傷害,竟然沒有追責,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嗎?對此,市民心中是有把尺的。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早前發表新春賀詞,提到良政善治是一個過程,實現這個願景,既要健全機制,亦要推動解決社會各項深層次矛盾。
若說前者針對的是制度,後者則明顯涉及人的因素。
良政善治千頭萬緒,說到最後還是人的問題,管治者的視野、能耐和執行力至為關鍵。
三是決策者不能死不認錯。
上周五正當“立春”,特首親上記者會解釋抗疫新政策,市民都等着政府可以“快狠准”推出新政策,以儘快、儘早撲滅仍在蔓延的勢頭。
但很可惜,大家再一次失望,次日的香港媒體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看不到政府有阻截Omicron不斷擴散的決心和辦法。
新措施依然左顧右盼,怕“狠”了大家有意見,怕“弱”了又不解決問題,唯一新猷是斥巨資派發自我測試包。
有點諷刺的是,特首承認全民快速檢測準確度約為80%,不能代替核酸檢測,各國通關要求仍是只承認核酸檢測結果。那麼這個自我檢測的意義何在?
我理解政府堅持不做全民檢測,大概是過去說過的話不好收回,只能採取這項不上不下的補救政策,權當是政府拋一個“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無奈方法。
能否遏制疫情?大家拭目以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社會繼續不斷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
香港兩年多來處理疫情的不知所謂,暴露了政府施政上無目標、無策略、無意志的明顯缺陷,大家唯有期望下任特首有敢於拆解香港死結的魄力。
過去是反對派不斷製造改革的阻力,使香港深陷泥潭難以自拔,現在中央出手解決了香港的困境,當務是能否從優選出有魄力有擔當有能力的治港者,進行卓有成效的大改革,事關香港人心回歸和中國國家發展大局。
借用鄧小平先生的名言“誰不改革誰就下台”。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2025來了。
人們常說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怎麼看2025年的前景,我認為不妨從當下的內外環境作一些分析,才能對新一年心有乾坤,胸有丘壑。
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必須先觀察週邊環境,有幾個客觀現實不可回避。
第一,中美關係必定跌宕起伏。
特朗普將在1月底將重回白宮,是禍是福尚是未知之數,而處處打擊中國的態度他從不掩飾,這將是他及其白宮幕僚的政治常態,中美關係打打鬧鬧的長期性不可低估。
尤其是特朗普不按規矩出牌,人還沒進白宮已經強力而快速地推出多項重要政策,甚至出口稅要提高對中國的關稅、產業脫鏈、科技封鎖等,出手極辣。
他還有一個奇招,經常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滿嘴誑語,除了打擊對手,也讓他成世界的聚焦點,以牽制並將對手推到不利的被動位置。
中美的民間往來,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氣候、資源等方面的合作會麻煩不斷,迂回空間不大。
第二,俄烏戰爭有升級的可能性。
特朗普誇口在他上任24小時內停止俄烏戰爭,西方輿論也開始猜測澤連斯基應該考慮選擇哪個國家“庇護”,顯然烏克蘭的前景有點不妙。但以2025年劃線停火,恐怕過於樂觀。
原因有三,一是北約主要國家以“政治正確”為面子,堅持繼續支持烏克蘭,並未準備展開談判結束戰爭。
二是拜登政府時日無多,仍再增加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逼下任總統軍援就範。
三是俄羅斯在戰事處於有力地位時,普京不會輕易放棄原有的堅持,更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北約影子在烏克蘭駐守。
我認為,明年談判或可重啟,但要達成雙方可以接受的協議方案,為時尚遠,最終可能還是以戰爭結束戰爭。
第三,中東戰爭將是長期的強弱對抗。
加沙戰爭仍在膠著,外界傳說停火協議以色列與哈馬斯已90%同意,只剩下一些撤軍細節,那麼短期內可能達成停火。但這個地區不會就此安寧,立國之事一天不解決,一天就有反抗。
此外,隨著敘利亞政權更替,叛軍成了執政政府,伊朗與哈馬斯、真主党和巴沙爾政權的陣線被擊潰,特朗普上臺後,借以色列的在該地區的強權,對伊朗必定施加更大壓力,伊朗會否絕地一擊,將導致整個中東局勢出現巨大變化。
受這一局勢的牽連,我國曾成功撮合伊朗和沙特重建邦交,本應是重要外交成就,但在當前環境下,尤其是特朗普上臺,沙特有可能重新疏離伊朗而靠向美國,香港政府之前努力進軍中東,會出現新的困難和障礙。
第四,內地經濟調整需時才見成效。
內地經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共生。
大部分專家都估計。明年內地仍處於轉型期和困難期,增長將繼續放緩,或跌到4%至4.5%之間,當然,對比大部分國家已非常不錯,但要留意通縮和人民幣貶值問題,若這問題處理不堅決、不到位,難以扭轉經濟放緩、地方政府債務、出生率下跌以及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信心等嚴重問題。
中央近期連續推出多項措施,採取積極貨幣政策和財政措施刺激消費,但難以在短時間內立見成效,不少民企和外資仍處於觀望之中。
以上是一些比較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困境,但2025年仍然有若干因素,是值得我們樂觀前行。
先看內地經濟的中、短期部署,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謀劃“十五五”規劃之時,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若干政策和方針,為實現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一是中央在經濟領域動作頻頻。
最近密集釋放經濟資訊,顯示中央對提振經濟的決心與急迫性。
預計明年中央將著重在提振內需、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等方面有力釋放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為應對養老、醫療和住房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三大挑戰,財政部提出要提高民眾養老金和城鄉居民醫保,住建部提出大力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等。
若這些“支援擴大需求”的系列政策能夠落地,將極大提高民眾消費意願,刺激市場再度活躍發揮重要杠杆作用。
二是內地的科技發展正蓄勢待發。
今年初澳洲ASPI組織的Critical Technology Tracker發表報告,顯示在64個重要科技範疇中,中國在57方面領先全球,包括量子感應器、超級計算機、能源和環保等,成績非常驕人!
儘管美國欲全面打壓、封鎖中國的科技研發,但中國依靠“自力更生”的信條,走出了自己的創科之路。
特別是在AI領域的競爭中,內地正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可以預測2025年始,將可能迎來智慧生活普及、綠色轉型加速、共用經濟升級、健康產業惠民的黃金期,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
三是密集釋放加速促進民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的信號。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了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本周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等等,對民營企業的“遠洋捕撈”、“釣魚執法”等亂象正在嚴厲督辦,顯示了中央決心在減少行政干預,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公平競爭方面採取較大動作。
目的是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和活力,讓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再看與我國經濟關聯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
一是週邊經濟特別是美國、日本也在恢復中。
美國股市市值高占全球總市值70%,預期盈利增長有不俗的15%,投資專家Ruchir Sharma稱美國股市尚未出現大的泡沫,若如實是一個好消息。
客觀而言,美股強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科技仍走在全球的前列,其科技與商業的緊密結合,是美國不會崩盤的重要基礎。
隨著中日關係緩和,日本作為我們的重要鄰國,對其經濟必須予以關注。
日本2025年預計增長1.0%,2024年個人消費連續兩個季度增長,第三季度占日本經濟比重一半以上的個人消費環比增長0.9%;國際貿易特別是大宗商品的進出口有顯著增長;日元是重要國際儲備貨幣,日本擁有高額外匯儲備,2024年9月達1.255萬億美元。
二是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形成新興市場。
與我們最接近的亞太地區,持續保持政治和經貿合作的穩定態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今年亞太經濟增長有望達到4.2%。
雖然東西方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明等方面的衝突不會停止,尤其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少數國家的單邊脫鏈,的確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發展的風險。但支援“開放與合作”、支援自由貿易投資、反對“小院高牆”和國際霸權,正逐漸成為這些國家共識和集體行動。
三是戰爭雖未有結局,但“和平”的聲音越來越大。
無論是俄烏戰事、中東炮火,以及一些國家突發性的政變,都會給世界帶來不確定的風險。但美國特朗普的厭戰、歐盟打不動的現實、以及全球南方國家的“勸和止戰”方案,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相信2025會看到硝煙散去的曙光。
綜上所述,香港只要駕馭好週邊的不利因素,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四面八方的有利條件,相信在2025年是可以開出新篇,我們很期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