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防疫再破防,管治不可剛愎自用

博客文章

香港防疫再破防,管治不可剛愎自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防疫再破防,管治不可剛愎自用

2022年02月07日 11:50 最後更新:11:57

香港假期結束,正迎上“立春”,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時節,也是讓人對美好生活熱切期盼的節氣,因此很多地方有習俗,見人說上一聲“春天到”,用以來“除霉運”。

在此,我祝願讀者虎福(普通話“虎”諧音)生風,祝願大家新年新人新氣象!

今年開春,正逢第六屆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在即,難免連車公廟抽籤也不離特首選舉,可見這是當下的大事。

按照選委會公佈的選舉安排,下月27日香港將選出下任行政長官,提名期定於2月20日至3月5日。

下任特首是誰,目前有心有力人士還未站出來,但揭盅的時間不會太遠。

毫無疑問,下任特首必須符合中央提出“愛國者治港”的要求,夏寶龍副主席更將“愛國者”具體化為四大項,

      一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二是堅持原則、敢於擔當;
      三是胸懷“國之大者”;
      四是精誠團結。

這是取捨人選的剛性原則,也可視為是人選必備的正面清單。除此之外,香港市民心中對下任特首還有更現實的、不能接受的負面清單。

如果說2019年香港發生“黑暴”是受外國勢力干預造成的政治風波,以一個地區、一個首長之力難以防禦,或許有情可諒。

但兩年多的防疫完全是內部事務,對執政者的能與德,市民心中已有答案。

我期望下任無論誰當特首,不要再出現讓市民虎年吃苦,要吸取防疫中的教訓。

一是不要無定向地施政。

從年前開始第五波疫情籠罩香港,現仍在上升軌道,市民再一次要在嚴厲防疫措施下過年,晚市禁堂食,對消費市道影響重大。

目前每天個案都在三位數攀升,不斷刷新單日病例新高,個案更遍佈多區,防疫措施短期放寬無望,疫情更有可能加劇。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擔心,春節假期後大爆發的機率已達危險水準,疫情隨時海嘯式來襲。

大家稍回顧一下,

客觀而言,反映許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在疫情擴大以後被動再做,疫情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第五波疫情如海嘯般沖過來,除了病毒無國界外,說明政府在防疫上明顯存在政策漏洞,不但疏於管理,盲目樂觀,更嚴重的是沒有清晰目標,在防疫過程中左搖右擺,導致錯過與病毒賽跑的黃金時機。

這些現象出現,突顯了香港政府在施政上,有否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管治理念?

二是官場庸碌無為。

說到底,防疫與管治一樣,還是人的問題。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新時代新機遇,下任特首必須拿出決心與能耐,整頓官場庸碌風氣,提升管治水平與執行力。

政府主事人經常掛在嘴邊,香港是“一國兩制”,與內地實行不同的制度,不可能做到強制性檢測等。其實是政府內部長期滋長一種哼哈庸碌、等運到的風氣。

借“洪門宴”找一個民政事務局局長,承擔疫情不斷蔓延的責任,予人有點糊弄大眾、糊弄阿爺的感覺。

當然,徐英偉未能做好防疫工作的表率,應該嚴肅批評,但針對當前存在的出入境管制漏洞、協調合作機制出現的重大問題,更應作檢討。

特別是國泰作為大企業,不設防地將病毒傳入香港,對社會造成大的傷害,竟然沒有追責,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嗎?對此,市民心中是有把尺的。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早前發表新春賀詞,提到良政善治是一個過程,實現這個願景,既要健全機制,亦要推動解決社會各項深層次矛盾。

若說前者針對的是制度,後者則明顯涉及人的因素。

良政善治千頭萬緒,說到最後還是人的問題,管治者的視野、能耐和執行力至為關鍵。

三是決策者不能死不認錯。

上周五正當“立春”,特首親上記者會解釋抗疫新政策,市民都等着政府可以“快狠准”推出新政策,以儘快、儘早撲滅仍在蔓延的勢頭。

但很可惜,大家再一次失望,次日的香港媒體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看不到政府有阻截Omicron不斷擴散的決心和辦法。

新措施依然左顧右盼,怕“狠”了大家有意見,怕“弱”了又不解決問題,唯一新猷是斥巨資派發自我測試包。

有點諷刺的是,特首承認全民快速檢測準確度約為80%,不能代替核酸檢測,各國通關要求仍是只承認核酸檢測結果。那麼這個自我檢測的意義何在?

我理解政府堅持不做全民檢測,大概是過去說過的話不好收回,只能採取這項不上不下的補救政策,權當是政府拋一個“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無奈方法。

能否遏制疫情?大家拭目以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社會繼續不斷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

香港兩年多來處理疫情的不知所謂,暴露了政府施政上無目標、無策略、無意志的明顯缺陷,大家唯有期望下任特首有敢於拆解香港死結的魄力。

過去是反對派不斷製造改革的阻力,使香港深陷泥潭難以自拔,現在中央出手解決了香港的困境,當務是能否從優選出有魄力有擔當有能力的治港者,進行卓有成效的大改革,事關香港人心回歸和中國國家發展大局。

借用鄧小平先生的名言“誰不改革誰就下台”。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拉動經濟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2024年12月16日 14:37 最後更新:14:44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國內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上周召開了,從發表的公告要點看,中央提出:將盡力穩住房市和股市,增大財政刺激;將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把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這些提法多年來少有,令市場鼓舞。當然如何落實穩定房市股市,如何鼓勵消費,是絕不容易的。

我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家,感受到中央提出的政策調整,比較貼地,摸到了社會體感溫度。儘管未來幾年仍是經濟轉型期、困難期,但我對中央的政策方向和決心,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很豐富,從我自身的感受想講幾點看法。

第一,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頭號任務。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從政府到企業,對於如何投資,尤其是以拉動投資來應對幾次經濟危機,都做得駕輕就熟;對於如何消費,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有人將中央過往的政策作對比,去年的提法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則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足見此次對消費端政策的重視,是抓住了解決當前經濟下行的要害。

相關提法包括“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立足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等。

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如何提振消費,中央不是從原則到泛談,而是講得很具體。

包括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專案。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等。

由此可見,不論是明年還是未來5-10年,擴大內需將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任務。

而在擴內需中,首先是“大力提振消費”。

今年中央已採取行動,以國家補貼名義刺激消費,以及補助困難群眾資金共下撥2000億元,其中在家電以舊換新方面,政府補貼131.7億元從而帶動銷售約691億元,取得了倍數的增長。

這一成效可以預計,2025年仍將推行“國家補貼”,有專家估計會增加至3000億,“補貼”的行業和場景也會增多。

對於這一政策帶動的消費市場,值得投資者、供應方以及消費者重點關注。

第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俗稱推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外貿),不會因大環境變化而放棄,只是側重、先後會有所調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

會聽音才會辯出重錘聲。

一般而言,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指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應包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外貿領域信貸投放;推動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談判進程,壯大外貿新動能;通過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等方式,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説明外貿企業穩定、開拓海外市場,穩住商品貿易基本盤;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等。

所有這些,特別是服務貿易正是香港的優勢。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法治體系、會計準則、營商規則早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接軌。

從香港角度看,當下如何重點是以優勢鍥合內地企業新一輪的“出海潮”,從中達到雙贏。

前不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助推“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由香港承擔第三方檢測及專業服務,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打造ISO國際標準引領的品牌集群,聯合內地多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藥材網上貿易平臺,提升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度和話語主導權,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

這是一個由香港聯手內地,共同開拓外貿市場的很好案例。

第三,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內卷”,在過去中央層面提及不多,說明中央開始注意到“內卷”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事實上,不少企業沒死在創新或銷售的路上,卻死在了“內卷”格籠中。

價格也是價值。

近幾年我看到,不少電商平臺往往“價格內卷”、“素質內卷”,不斷進行“鬥平”、“鬥爛”的惡性競爭。

從大到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小到奶茶、咖啡等飲料市場,內卷式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會拖欠上游款項、壓低供應商價格,這些行為不僅破壞產業鏈穩定,還會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不但不能讓市民享受有質素的消費,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存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有關問題,相信來年中央會加強整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