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上台會更差?

博客文章

特朗普上台會更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上台會更差?

2024年11月07日 11:22 最後更新:11:36

 

作者:李達詩,資深政經評論人。

美國總統大選鏖戰,兩位候選人鬥得你死我活,廢話、大話、惡話、髒話讓世人越來越不信任美式民主制度。沒辦法,兩位主角因為背後的利益集團驅動,輪子到今天(6日)才停下來。

特朗普有驚無險地贏得選票,一副“舍我誰其”姿態,搶先發表勝利宣言,他在勝利演辭中再次表示,“我不會發動戰爭。我要停止戰爭。”

贏者為王。

特朗普贏了,聚焦必然在他身上,把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加以放大解讀,把他在選舉的“承諾”擺上桌面,把他的前景與末路都拎了出來。

無可否認,中美關係是中國最重要、最現實的對外關係,涉及到我們制定政治經濟、金融創科等方方面面,掌握得好,才能從容自信地面對來自美國的各種挑戰、衝突。

那麼如何看待特朗普上台?

我認為,有一個基本不變,就是美國欲遏制中國發展的格局不變,無論是哪個黨上台,對中國的政策不會發生大的逆轉,區別只是激烈一點還是緩和一點、馬上採取衝突還是邊談邊製造麻煩而已。

民主黨在拜登執政的幾年,表面上是可以談判,但這種談判只是一種“迷惑”和拖延內地的發展,本質是他們爭取時間,在國際上聚合“反華”力量來圍堵中國。

特朗普在大的反華意識形態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則在策略上會有所區別。

其一,特朗普又做總統,作為中美貿易戰始作俑者的他,少不免繼續跟中國糾纏不清。特朗普口號所謂“美國優先”,實乃建基於自我中心,也就形成貿易保護主義。

但從他的性格來看,上台玩的是“陽謀”。

早已公開講對華產品提高關稅,禁止美國先進科技輸出中國等等,他提前預告,也就讓我們有應對的時間和策略。

客觀而言,中國產品具有無可替代性,我們根據歐美市場的標準,有全鏈條的細分產品,早已進入到歐美市場,無論是品質和價格,都很合適,歐美國家早已習慣選用中國產品,想通過行政命令脫鉤,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

當然,特朗普堅持要向中國貨品加征關稅,西方盟友恐怕亦不能倖免,以我們的麻煩,也會曠日持久。

其二,儘管特朗普不會停止對中國製造麻煩,但他的兩項特徵,未嘗不可轉化為中國突破圍堵的契機,一方面是他的“孤立主義”,另一方面是他的“商人性格”。

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影響特朗普的重要人士中,有懂中國的或在中國投資的。

如特朗普的主要支持金主馬斯克、蘇世民(黑石基金老闆)等,他們長期在內地投資,獲得中國發展的紅利把事業越做越大。

商人以利為先,特朗普很難與這兩人說翻臉就翻臉,這對我們處理中美關係,是有積極作用的。

其三,軍事方面,特朗普是商人,他的生意以及身邊的利益集團,都會影響他對於發動戰爭的動機,不會太強烈。

特朗普的邏輯是歐洲各國必須繳付保護費,否則美國不排除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他堅稱自己是美國總統,不是世界總統。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特朗普一而再要求臺灣交保護費,也埋怨臺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產業。

據傳媒體報導,特朗普年青時曾逃過三次兵役,隨著年齡增大,對戰爭的狂熱不會與民主黨一樣,甚至會採取審慎的態度。

我們可以觀察,如果他如競選的承諾,迅速叫停俄烏戰爭,這一姿態對緩和台海局勢有作用。如果台海局勢有緩和,將對我們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形成有利於我的外部環境。

其四,英國民意調查機構YouGov資料顯示,大部分歐洲人希望賀錦麗入主白宮,甚至包括一些極右人士。

特朗普一旦再度當選,對於依賴美國提供核保護傘的歐洲可能是噩夢。

反過來說,對於中國則較有利,因為西方陣營將會內訌,可以形成逐個擊破的態勢。美國假如疏遠了盟友,中國所受到的國際壓力自然得到減輕。

特朗普無疑是狂人,但他骨子裡還是商人,偏向于利用談判來解決問題。

站在我們的立場,不管對方如何開天索價,只要有談判空間,就有管控分歧的機會。

觀乎賀錦麗,如果她追隨拜登路線,中國和美國的談判空間只會更少,不會更多。

賀錦麗在競選辯論中講過,美國對華政策“應該是要確保美國贏得二十一世紀的競爭”,要投資美國本土科技,以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獲勝。她在其競選網站上寫道:“不會容忍來自中國或任何損害美國勞工的競爭者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無論美國總統誰當選,我們都要放棄幻想,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才是自強的根本出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受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全球貿易戰影響,週一香港股市恒指暴瀉3021點(13.2%),創歷來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失守兩萬。

收市後財政司長陳茂波率相關局長和機構主管會見記者,重申香港會繼續按照“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持自由港地位,不管資金、人才、貨物和資訊都可自由進出香港,這是保持香港經濟穩定和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石,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的決心和承諾決不動搖。

這一舉動,是給予投資者信心,對於穩定市場十分及時。

香港是高度依賴貿易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且美國對中國實施34%額外關稅,另加20%“芬太尼關稅”適用於香港,許多人擔心香港會否被邊緣化?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我認為目前首要穩住陣腳,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轉危為機。

第一,香港勝在“背靠祖國”,有內地龐大的經濟腹地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能力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貿易往來,尤其是中國早年開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並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

美國自恃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而濫征關稅,若全球各國不分彼此,加強合作,不以美國的貿易規則為準則,當美國越搞封閉,或者就是我們的機遇。

正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以《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為題,嘲諷特朗普犯下現代史上最深刻、最有害、最不必要的經濟錯誤,同時給予中國天賜良機,重塑亞洲地緣政治及全球貿易關係。

《經濟學人》建議,各國政府應該致力增加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特別是服務業,美國僅占全球最終進口需求的百分之十五,無法主導全球貿易。

據智庫組織Global Trade Alert計算,即使美國完全停止進口,按照目前趨勢,其一百個交易夥伴也能在短短五年內收復所有出口損失。

可以預見,美國“貿易戰”不會實現特朗普的企圖。

第二,中國是以實力來應對這場“貿易戰”。

這場“貿易戰”不是這兩天才打起來,而是斷斷續續打了若干年,對美國以“貿易”武器化,中央早已成竹於胸,第一時間即公告對美國實行多項反制措施:

中國在世貿組織就美國對華產品加征 “對等關稅” 措施提起訴訟,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關稅措施。

同時,守住國家經濟的基本盤,在股市下跌時中央匯金午後在A股市場宣佈再次增持指數基金,表明未來將繼續買,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國務院國資委全公開表示,全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力度,以維護全體股東權益和市場信心,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據彭博報導,中央連日開會討論加快推出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消費、生育補助、出口補貼,以及討論成立股市穩定基金。

內地經濟穩,香港就一定不會亂。

第三,不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抱任何幻想。

我相信,中美間的貿易談判會斷斷續續談下去,但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周邊國家的遭遇,談判是否有作用呢?

如越南中央總書記蘇林第一時間與特朗普通電話,雖然特朗普事後稱富有成效,越南願意把對美貨的關稅降至零,但美國決意要越南貿赤消失,即使零關稅也不足以滿足美國的需求,結果仍然要懲罰。

歐盟涉及27個國家,區內對美國有最大貿易盈餘的德國,提出歐盟應採取反脅迫工具,利用關稅以外的措施反制,包括針對美國科技的服務業,但義大利和西班牙反對激烈反制。

在4月9日死線前,歐盟都難有統一的對美立場。

而特朗普表明不會撤回對任何國家的最高關稅率,除非該國能消除兩國貿易不平衡。

可見,這場“貿易戰”是非打不可,今天對美國還有幻想,實在是天真。

第四,香港可利用自由港優勢倒逼開拓新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亦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香港市場向來是包容、多元、靈活而一再創出奇跡,特別是自由貿易港有《基本法》提供保障,不管資金、人才、貨物、資訊,在香港都可以自由進出,只要政府保持自由港地位,不設關稅的香港,在全球各國互築貿易壁壘的情況之下,益顯鶴立雞群的獨特性。

加上港股韌性強、流動性大、有買有賣,而且買賣差價很窄,承接力非常強,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港府宣佈透過BUD專項基金,支援香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強化東南亞、中東以至非洲等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貿易推廣工作,通過資助計畫支援企業加快數碼轉型,把握電商機遇。

繼續透過出口信用保險局,加強為從事貿易的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援。

金管局會繼續積極協調銀行幫助中小企應付資金周轉的需要。

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應對措施,而且對於任何資產若想躲開全球貿易戰的“關稅打擊”,零關稅的香港反而是避險的最佳選擇。

正如武俠名家金庸所言: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