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陳啟宗: 地方領導失誤讓香港受制於Omicron 更大問題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心」

博客文章

陳啟宗: 地方領導失誤讓香港受制於Omicron 更大問題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陳啟宗: 地方領導失誤讓香港受制於Omicron 更大問題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心」

2022年03月17日 18:19 最後更新:18:25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的主席陳啟宗在南華早報撰文,講到香港抗疫失敗,問題的根源在於領導力。他認識許多高級官員,問題主要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它更多地與個性有關--特別是缺乏謙遜和過度的毫無根據的自信心。這些是我們一些領導人的終生特徵。

陳啟宗認為,香港與大陸的聯繫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滿足北京的要求,我們就會被孤立。不幸的是,主要由於當地領導不力,我們基本上是與所有人隔絕的。香港確實是夾在石頭和硬地方之間。

陳啟宗文章全文如下: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的主席陳啟宗在南華早報撰文。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的主席陳啟宗在南華早報撰文。

地方領導層的失誤如何讓香港受制於奧米克朗的擺佈

自1997年以來,香港還沒有面對過比大流行病更嚴重的非政治性問題。在2019年的抗議活動及其後果大大損害了人們對我們城市的信心之後,我們處理最新一波新冠的方式讓全球社會產生了更多疑慮。讓我對目前的混亂局面提供一些看法。

為什麼香港必須跟隨中國大陸的 "動態零感染 "戰略?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朝著群體免疫的方向發展?作為一個轉口港和國際城市,我們的經濟福祉既依賴西方,也依賴大陸。

例如,前者是資本的提供者,後者是資本的使用者。交易經常在香港進行。然而,我們與中國其他地區的關係還有一個關鍵層面。我們的許多公民每天都要跨越邊境去工作,兒童也同樣要跨越邊境去上學。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與西方的聯繫主要是經濟上的,但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是經濟和社會的。香港和深圳之間的邊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過境點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放寬與大陸而不是世界其他地區的旅行限制,對香港來說顯然更為關鍵。鑒於在應對這一流行病的政策上存在分歧,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方。

如果採用 "動態零度 "的方法,我們必須實施嚴格的檢疫規則和旅行限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關閉我們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邊界。其經濟後果是可怕的,但如果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進入大陸,那麼這應該是值得的。

不幸的是,主要由於當地領導不力,我們未能滿足大陸的要求。因此,我們基本上是與所有人隔絕的。香港確實是夾在石頭和硬地方之間。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所經歷的,與兩年前西方國家所經歷的並無不同。只是這裡的情況更糟糕,而且有不合理的理由。醫院不堪重負,死亡率很高,市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使我們的情況不合理的是,在2020年,沒有人知道病毒是什麼樣的,也沒有疫苗。今天的情況已經不是這樣了。明顯的事實是,我們的政府沒有勝任地處理這種大流行病,甚至到了今天。

要實現動態零感染有兩個標準。首先,必要的基礎設施必須到位,包括高比例的公民接種疫苗,有效的新病例檢測和接觸者追蹤系統,擴大臨時醫院容量等實際安排,以及與公眾及時、適當的溝通。第二,一旦出現新的病例,政府必須果斷地採取行動。

我們的領導人沒有做到這一點。事實上,他們莫名其妙地抵制了其中許多措施。因此,當高度傳染性的Omicron變體到來時,我們完全措手不及。現在為這一浪潮建立上述的基礎設施已經太晚了,因為病毒已經無處不在。

我們問題的根源在於領導力。我認識許多高級官員,我認為問題主要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它更多地與個性有關--特別是缺乏謙遜和過度的毫無根據的自信心。這些是我們一些領導人的終生特徵。

也可能有一種相對於大陸的優越感。他們忘記了大陸的表現遠遠好於其他許多大國。中國只有11萬多例新冠病例,死亡人數不到5,000人。美國的可比數字是近8000萬例,超過95萬例死亡。

人們可能會正確地問,一個生命值多少錢。如果我們目前的混亂局面有任何一線希望,那就是讓香港認識到,在許多關鍵的治理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之一。

從長遠來看,人類將不得不學會與新冠共處。這一點我們知道,但未知的是它將如何演變。那些選擇群體免疫方法的人別無選擇,只能面對可能出現的任何更新的菌株。

讓我們希望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變種都不那麼致命,但如果它們不是呢?另一方面,中國仍有一個選擇,即繼續以 "動態零 "政策對抗大流行病,或改變方向。

這將取決於病毒的變異方式,以及北京是否能設計出更有效的疫苗。如果Deltacron變體--兩個月前在歐洲被發現,並且被認為像Delta一樣具有致命性,像Omicron一樣具有傳染性--成為下一個主導毒株,北京沒有理由扭轉方向。

就目前而言,判斷還為時過早。由於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權衡,在這個問題上,安全要比遺憾好。

那麼,我們在香港應該做什麼?本屆政府還有不到四個月的任期。我們只能希望大流行病屆時會自然消退,這在歷史上並非沒有發生過。有了希望,7月1日起的下一屆政府會更有能力。不幸的是,我們只得等待。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放寬

第七屆區議員年度工作報告公布之後,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備受關注。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星期二(4月8日)晚出post,不點名回應外界「唯數字論」,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早前有傳媒報道統計區議員工作報告相關數據後批評,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有個別區議員開會「齋坐」冇發言。麥美娟4月7日解畫指,區議員在開會前都會做好功課,了解議程,知道針對什麼議題發言,但有可能在開會時較遲舉手,意見已被其他人發表,再重複發言已沒有意思,她認為要善用會議時間,非為發言而發言。

麥美娟4月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以自己擔任26年區議員的經驗作出回應,指自己見過勤勉盡責者深耕社區,也目睹過敷衍了事的躺平現象,甚至有每三個月僅現身一次會議的議員,卻能穩坐整個任期。佢話,相比之下,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可說是前所未有。

帖文提及,有人關心區議員開會發言次數或是處理個案/查詢的數目差異等,佢擔任議員多年,見識過「拉布」八個、十個小時的會議,也聽過無數「為講而講」的發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會議的成效,是有沒有就議題充分反映到地區意見,而不是簡單的時長次數。

麥美娟續指,瞭解到區情不同,如人口密度不同,自然會出現個案的數目差異,單純講求數字難顯真章。正如處理一宗複雜的鄰舍糾紛所需精力,可能十倍於一般諮詢,凝結的心血遠超統計表呈現的數值。

她舉例,今年和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的兩個家庭,家中成員因嚴重意外重傷或不幸逝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陷入困境。當時正是區議員們透過地區網絡聯絡到他們,比所有部門、慈善機構都要快,並馬上協助他們向不同社區基金或善團申請援助金,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及後也作為橋樑聯繫社會不同的有心人向他們提供援助並持續跟進。「數字上,這只是兩個個案,但其意義絕非冰冷數據能夠反映。」

麥美娟坦言,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她分享早前到東區與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長者家庭的一個細節:在聊天中發現長者家中牆上貼有一張微微發黃的紙,寫有緊急聯絡人的資料,赫然寫著的並非子女的聯絡,卻是當區區議員的名字和電話。「這8位數電話號碼的背後,是議員用誠心服務換來的信任,我想這才是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

麥美娟重申,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達成了區議會主席指派他們的任務和各項目標。新一屆區議會有「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更為歷屆之最;「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及「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社會彙報區議員的工作。每個「第一次」都是要回應市民對新時代區議員的期望,希望區議員能履職盡責,多接觸市民,協助政府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更好為市民排憂解難。

高人認為麥局長曾經擔任區議員20多年,親身經歷了,反對派如何騎挾區議會拉步,拖垮政府施政,令香港整個社會發展舉步維艱,更能感受到做實事的重要,「唯數字論」只是形式主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