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史空穿梭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2024年11月18日 20:00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二戰美國雜誌教你分辨中國人及日本人

2024年11月18日 10:00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入侵中國陷入膠著狀態,耗費了大量資源之下,但幾乎無所寸進,各殖民地經濟也不見得好,所以日本就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去維持持久戰爭。日本為了截斷中國重慶政府與中南半島的國外軍援補給線,奪取更多戰略物資,於是日本便向緬甸和馬來半島進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事實上日本很早已經了解到,英美荷三國在東南亞都有殖民地,一旦進軍中南半島,美國一定有所反應。1941年7月,美國先後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禁止對日本出口包括石油及鋼等多項戰略資源、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於是日本也考慮到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結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動出擊美國太平洋的前線基地珍珠港。最終「逼使」美國宣戰。

「偷襲珍珠港」中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網上圖片)

「偷襲珍珠港」中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網上圖片)

對於東方的日本,很遙遠,美國不太了解。美國宣戰之後,與日本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人,急切地要很快地快速了解對這個東方敵人。期間,不少傳媒都製作不少短片及圖文等,好讓大家深刻了解日本。當時太平洋作戰地區,主要有日本及中國,一個是敵一個是友,如何分辨中國及日本人,對美國來說不能不認識。美國的《LIFE》雜誌,於1942年12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圖文並茂去教美國人,如何從面相、身高等一些外觀方面,去判辨中國及日本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從上圖中顯示這一名是中國公務員,他代表了典型的中國北方人群。長長瘦瘦的面孔,少少鬍子。至於中國南方人的臉型普遍圓、寬,臉骨不像日本人那麼粗獷,而這些描述也可放於菲律賓人當中,所以有不少人將菲律賓人誤以為是日本人,只是菲律賓人膚色比日本人黑。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至於日本人典型的樣子如何,報道以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做例子:有濃密鬍鬚、粗獷的臉頰和頷骨。日本農民是「矮胖的蒙古人」,有扁平鼻。還有一個更好的線索是來自面部表情,中國人帶有寬容理智平和的表情,而日本人則表現出冷酷的神秘主義者的嚴肅緊張。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我們從以上的右下角圖片可看到一名中國記者,記者胸前標籤上寫明:「我是中國記者,不是日本人。」當時,中國記者要公開自己的國籍,才不致於被人誤以為是日本人,能夠獲取進入白宮記者招待會的資格。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報道的內容繼續教大家以不同表徵來分辨中國及日本人,雜誌以「身形又高又瘦削」來形容北方人,普遍身高五尺七寸,有部分更有六尺高。又指出不少到了美國的中國人,都是來自中國南方,包括廣東和上海,這一批人會比北方人矮小。等到中年發福後,看上來就像日本人。至於日本人的身高,就以日本海軍上將做例子:普遍特徵都是矮胖、敦實、長軀幹,腿短且壯。如果出現體現了高大、淺膚色、毛髮重的日本人,他們大概都是日本土著,好像當時的海軍軍官野村,他身高超過六尺。

除了《LIFE》雜誌,在1941年,《時代》雜誌也向受眾介紹,中國人及日本人的外貌特徵: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