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喜歡玩「吃醋」 為何與唐太宗有關?

歷史長河

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喜歡玩「吃醋」 為何與唐太宗有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喜歡玩「吃醋」 為何與唐太宗有關?

2024年12月20日 10:00

「吃醋」(粵語︰呷醋)在今天是日常用語,常用作形容男女之間因為對方忽視自己,進而產生的一種失落情感,或用作形容某人有嫉妒之心。每聽到這句,總會有種酸溜溜的感覺。中國人何時喜歡玩「吃醋」呢?這得從唐代說起,也是典故的原型,而且與歷史上的名君唐太宗有關。

房玄齡是初唐名相,在唐太宗即位後便任職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獲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位高權重。不過房玄齡年輕時出身寒微,卻得一漂亮女子為妻。為此,房玄齡曾經表示害怕妻子看不起他、拋棄他另就高枝的顧慮。結果其妻二話不說,抓起剪刀自刺一目,表示永不變心,並且全力支援丈夫成就大業。由於這一經歷,房玄齡非常敬重他的妻子,他妻子也百般呵護和捍衛他們之間的愛情。

清殿藏本房玄齡畫像 (網上圖片)

清殿藏本房玄齡畫像 (網上圖片)

尚書大人(房玄齡) 勞苦功高,唐太宗為了犒勞他,曾經下旨賜給他幾位美人,但是房玄齡卻推託不受。明白到房玄齡此舉是愛妻心切,但堂堂尚書大人怎可沒幾個像樣的美女在身邊待候呢?因此只好請求皇后代為出面,召見房玄齡的夫人,勸解道官員納妾本來就有常制,完全符合規矩,而且司空年高體弱,皇帝想用多個女人照顧他以表關心。可是房夫人對這些毫不領情斷然拒絕。唐太宗勃然大怒,表示她現在得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改變初衷,不再妒忌,這樣可以相安無事;二是可以繼續妒忌成性,但必須被處死。房夫人毫不猶豫表示寧可為妒而死。太宗皇帝拿出一罈子毒酒給她喝,房夫人一飲而盡。唐太宗感到無奈,嘆道︰「這樣強悍的女人連我身為皇帝都感到害怕,更何況是房玄齡呢!」當然皇帝賜給房夫人的也不是毒酒,而是香醋,所以也有人此為這個故事就是「吃醋」的最早版本。

男女之間容易因為嫉妒而「吃醋」(示意圖片)

男女之間容易因為嫉妒而「吃醋」(示意圖片)

此說在文獻上有所記載,據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回。帝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曰:『妾寧妒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鴆。』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吃麵時少不了要加「醋」 (資料圖片)

吃麵時少不了要加「醋」 (資料圖片)

唐代女子為何能夠敢愛敢恨,成為後世口中的「妒女」呢?這主要與唐代女性在社會上獨立的地位有關。唐王朝是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民族大融合的基層上形成的統一國家,其文化容納了北方和西域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觀念和習俗,同時戰爭對士族制度的打擊也大大衝擊了兩漢以來形成的禮教制度,這為唐代的社會風氣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滋養環境。一方面,廣大少數民族影響中原社會導致兩種變化︰一是婚姻形式多樣化,二是婦女地位相對提高,可以選擇自由戀愛和婚姻,流行「男人重色,女子愛才」的浪漫情調;自由奔放的藝文娛樂行業甚至時興類似女子群婚、自由交往的時髦婚姻方式,這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婚姻選擇。當中一些少數民族社會制度甚至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可以主事甚至主政。受其影響的唐代婦女可以騎馬出行,平時可以穿著男裝胡服。婚姻上女性比較主動,可以自主。尋偶結婚時女子可以選擇自己中意的情,而婚姻不如意時也允許女子主動提出離婚改嫁。有關資料在唐人小說甚至敦煌卷子裏非常豐富。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高,婦女可以騎馬出行,所以史稱多「妒女」。(資料圖片)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高,婦女可以騎馬出行,所以史稱多「妒女」。(資料圖片)

自「吃醋」一詞出現後,後世作品紛紛採用至今,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只怕你要吃醋拈酸。」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八回:「我並不是那種吃醋調歪的人。」以及 茅盾 《鍛鍊》十六:「四個國家,實在是兩派,你親了這一邊,那一邊就要吃醋。」可見大家已習慣使用「吃醋」一詞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間不容髮」時枚乘勸劉濞 劉濞不顧終謀反

2024年12月16日 20:00

「間不容髮」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枚乘所寫的《上書諫吳王》,當中有言:「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

劉邦建立漢王朝後,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決定到底要採用怎樣的治國制度。採用封建制的周朝雖國祚長久,但國勢衰弱;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國勢強大,但在趙高亂朝後,秦朝便因無人屏藩王室而迅速滅亡。因此劉邦想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法,那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也是後來所說的「郡國制」。

春秋時期霸主的出現也正是周天子難以號召天下的證明。(網上圖片)

春秋時期霸主的出現也正是周天子難以號召天下的證明。(網上圖片)

然而後來漢高祖為了防止大權旁落而大肆分封同姓族人,以致於出現諸侯勢大的情況。因為當時很多諸侯都恃着自己地方勢力強大而漠視中央命令,所以文、景帝兩帝都開始着手削藩之事。

在眾諸侯國當中,最為叛逆的莫過於吳國。統治者吳王劉濞為人極為剽悍勇猛,更是對殺死自己兒子的劉啟(即後來漢景帝)懷恨在心。在痛失愛子之時,劉濞便發誓要為子報仇。因此面對朝廷削藩的動作,他只好加快自己的謀反計劃。他不僅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甚至一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只為了進一步擴張割據勢力。劉啟即位後自然知道劉濞並不會就此罷休,所以也開始思考應對之策。

影視劇中的漢吳國太子劉賢。當時劉賢入宮朝見,並與皇太子劉啟喝酒後發生爭執。神智不消的劉啟二話不說就抄起一個棋盤,並砸向劉賢的頭顱,劉賢當場死亡。劉賢死後,漢文帝命人將其屍體送回吳國埋葬,怒不可遏的吳王劉濞把屍體送回首都長安,以羞辱朝廷。(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漢吳國太子劉賢。當時劉賢入宮朝見,並與皇太子劉啟喝酒後發生爭執。神智不消的劉啟二話不說就抄起一個棋盤,並砸向劉賢的頭顱,劉賢當場死亡。劉賢死後,漢文帝命人將其屍體送回吳國埋葬,怒不可遏的吳王劉濞把屍體送回首都長安,以羞辱朝廷。(網上圖片)

御史大夫晁錯能言善辯,才能傑出,所以深得劉啟的欣賞。見劉啟因吳國一事而急得焦頭爛額時,他便毫不猶豫提出加強中央集權的削藩政策。隨着三十多個命令規章的推動,劉濞也日漸感受到中央皇室對自己的打壓。儘管明白到自己的領土早晚也會被削減,但他還是想放手一搏,於是便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起兵反抗。

知道劉濞打算造反時,侍從枚乘便馬上進言道:「請大王三思!現在的情況就好比頭上懸有千鈞重物,而腳下卻是萬丈深淵,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情況非常緊急。一旦做錯了選擇,那麼就像驚馬落崖、緊弦斷裂一樣,難以回頭。儘管現在形勢危急得容不下一根頭髮,但只要現大王您回心轉意,一切都還來得及補救!」

七國之亂(網上圖片)

七國之亂(網上圖片)

可是劉濞沒有採納枚乘的建議,仍然決定謀反。於是在公元前159年,吳、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七國的諸侯王便同時起來造反,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只是如枚乘所言般,叛軍很快被漢軍擊敗。吳王劉濞死於丹徒,而其後人則是下落不明。就此,昔日輝煌一時的吳王家族也就此在歷史上失去了痕跡。

後人據枚乘的話提煉出「間不容髮」這個成語,原意是指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髮;即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或情勢危急到極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