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黃曉琳,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合作模式新探索—「諮委會」
一、 聚焦「共贏」的目標理念。
粵港之間的合作關係,已由改革開放之初廣東接受香港經貿輻射,變爲粵港在不同產業上各有優勢、分工互補、協同發展,將整體綜合優勢,提升為國家的優勢。
「諮委會」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明確透過這個平台開展的粵港合作,應是「+」的思維,即創造增量,而非「-」轉移存量。
對於廣東方面,這意味著新格局之下的粵港合作,是要從過往「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制度/規則/標準」,學習香港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
對於香港方面,則要從過往「拓展市場和空間」或「轉移/淘汰厭惡型設施」,轉變為將香港的優勢,結合廣東的條件,共同變為國家的優勢。
這目標理念是貫穿「諮委會」工作的始終,在圍繞各個專項工作組,共同形成符合粵港實際情況、有較強操作性的建議時,始終摒棄零和博弈思維,以「培育新優勢、發展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為標準。
下文會透過幾個合作實踐案例,闡述如何充分利用「諮委會」的有利條件,達致共贏。
二、從事務性、禮節性的往來,逐漸深入到充分溝通。
粵港澳合作由來已久,在中央-地方領導小組模式下,已透過政府層面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定期互碰。
香港特區政府在廣東設置了辦事處(駐粵辦),法定機構(貿發局、生產力促進局等)也先後進駐。
但港方常駐內地代表仍屬少數,且由於代表機構服務範圍過於廣泛,以駐粵辦為例,涵蓋五個省區(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及雲南)的聯繫和溝通。
廣東省除廣深兩地,其餘各個地級市及轄下的區,較少機會與香港政府部門人士、具公信力的機構代表恆常溝通。
兩地溝通依賴民間人士的自發性往來,較為鬆散,容易陷入項目導向、機構導向、企業導向。
隨著粵港合作的深入推進,兩地迫切需要經常性、更直接的交流機制。
「諮委會」機制的突破性和創新性也正在於此。
溝通廣度層面,需要從傳統的經貿合作,拓展到涵括經濟、社會、民生等综合性、全方位的合作。
基於此,「諮委會」下設土地規劃、政策研究與推動、金融合作、青年創業就業、商貿合作、專業服務、資訊科技和資訊聯通、科技創新、宣傳與媒體傳播、教育、文化旅遊等專項工作組。
以小切口著手,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完善,透過新規則新機制,來解決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順暢問題。
考慮到面向香港的不同社群,「諮委會」既涵蓋了80年代初就投身到廣東改革開放的資深一代,也有多名35歲以下的年青一代。
溝通深度層面,需要從事務性、禮節性的往來,逐漸深入到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彼此充分的溝通,將需求、想法、顧慮都講出來,繼而開展大膽的創新和不斷的探索。
「諮委會」成立一週年以來,正值全球疫情最艱難時刻,各專家顧問,數十次往返兩地召開大會。
餘下時候,兩地的工作專項組以高密度的線上溝通,將大會決議事項,不斷推進落實。
諮委會不僅為廣州、為南沙提供諮詢服務,同時也把廣東、廣州、南沙最新的發展和政策回饋給香港,起到雙向溝通的作用。
三、適應港情,充分發揮民間和社會的力量。
香港過往長期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模式,在這之間,香港其實還有一個相當活躍的「大社會」。
香港的民間社會富有活力,一些歷史悠久的組織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轉型,由最基本的代表所在界別向香港政府爭取權益,到專業資質的核批權,與政府一起,攜手解決各項經濟民生問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慶祝大會講話中,提到「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充份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粵港合作和大灣區建設,也應如此。
過往一段很長的時間,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仍是以政府推動為主,民間力量還未被充分激發和調動起來。
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很重要,但業界瞭解市場需求,是推動合作的主體力量。
「諮委會」的G-B機制,正是基於此考慮而設計,搭建了覆蓋政府、社會、業界層面的架構和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B並非直接對企業,而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商會、專業團體、研究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包括香港五大商會和包攬10個專業團體的專業聯盟。
既能發揮業界的敏銳度和積極性,透過行業調研,及時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反映問題;又避免了單一企業純盈利的局限性,顧及了粵港兩地社會的整體利益。
透過香港團體的群聚效應,可促進大範圍、多功能、恒常務實的粵港之間的調查研究、雙向解說、交流合作。
四、人心相通是粵港合作的關鍵。
「諮委會」在過去一年的工作中,見證了「上下同欲者勝」
香港和廣東、廣州、南沙的領導層敢於決策、敢於拍板,工作層面的同事將工作不斷細化、落實執行。
與此同時,「前線+後方」的作用同樣明顯。
港方同事於2021年派駐到廣州南沙,進駐到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在第一線擔當「開荒牛」工作,與在香港大後方的同事緊密配合,共同協作,增加粵港兩地彼此互信、做好實事求是的說明和解釋、整合更多資源促進兩地合作。
2022年7月,廣州南沙學習借鑒上述模式,在香港設立服務中心,並派工作人員到香港,高效開展服務對接等工作。
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渠道,将聯動香港各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高效務實解決粵港兩地合作訴求,将粵港合作的有關工作落實落細。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