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心通脹回落,利率有見頂的趨勢,很多大行開始看淡明年的美元走勢,認為明年沽美元可能是一個交易主題。她們比較看好資源類的貨幣例如加元和澳元。
雖然沒有人知道股市是否已經見底,但恆指跌穿萬五點之後急速反彈上萬八點樓上,正路應該先回吐整固。我認為可在股市回吐的時候增持一些增長型的股票。我比較看好比亞迪(1211),生產的新能源車銷量,在今年9月開始擊敗特斯拉,成為新能源車的全球銷售冠軍。
最近特斯拉電動車在廣東潮州發生意外,疑似煞車失靈,相信對特斯拉在內地的銷售會有更大的壓力,對比亞迪的銷售會更有利。另外,比亞迪也是全球電動車電池三大生產商之一,整個生產線的零部件的佈局細密。比亞迪原本是很好的投資標的,可惜的是股神巴菲特不斷減持比亞迪,由於巴菲特還持有16.6%的比亞迪,所以,在這一浪的反彈,比亞迪的表現相對較差,估計未來仍有壓力。當然,長線看好比亞迪的朋友可以趁低吸納,但不要期望短期會有快速的回報,因為比亞迪股價升高,巴菲特可能又會減持。
若看好多新能源、減碳型相關行業的,可以考慮協鑫科技(3800)。協鑫科技雖然是多晶硅新能源行業的其中一個主要玩家,但它沒有像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那樣的領導地位。不過,隨著今年多晶硅價格暴漲,協鑫科技的經營表現非常良好,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53.3億元,同比增長71%,純利69.1億元,同比增長187.1%,公司2021年全年利潤為50.8億元,換句話說,今年上半年的純利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盈利能力全面釋放。
隨著油價急升加上減碳的大方向全面確認,國內和海外的主要太陽能光伏復的新增裝機數量增加,對多晶硅材料的需求持續走高。2020年9月,多晶硅價格才每公斤7美元,今年9月,多晶硅價格已飆升到每公斤45美元以上,現時仍在這個高水平徘徊。傳聞國家要打壓多晶硅的價格,但由於需求強勁,價格未能回落。所以,協鑫科技今年下半年的業績應該仍會相當良好。
協鑫科技一年圖。
在早前的一浪下跌潮,協鑫科技最低跌至1.93元,跌幅比其他的新興股票細,原因是有比較硬的業績支持。周四收2.34元,歷史市盈率9.2倍、動態市盈率5.3倍,現價的確不算貴。協鑫科技雖然已很久沒有派息,但今年中期派協鑫能源(0451)股票,每1000股協鑫科技獲分派318股協鑫新能源股份,顯示公司有回報股東的意願。建議可以等協鑫科股價回落時分段入貨現,現價可先入一注,跌到2.22元入一注,跌至2.11元再入第三注,入齊三注的平均價為2.22元, 雖然長遠也要看大市的走向,但是,在發展新能源的大潮下,協鑫科技仍有發展空間。
陸羽仁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踏入五窮月,好多股份死死吓,中芯國際(0981)週四晚間發佈今年第一季度報告,不如外界預期,一季度營業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29.4%;純利13.56億元,同比增長167%;基本每股收益0.17元,比外界預計低23%。
中芯年初至今走勢。
中芯週五早盤低開5.9%,隨後跌幅迅速擴至10.5%至40.4港元的低位。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表示,由於工廠生產性波動,第一季後半部晶圓平均銷售單價下降,導致收入未能達到指引預期,這個影響會延續到第二季。在美國對中國等亞洲主要經濟體施加對等關稅之際,公司預計第二季營收按季比較將出現衰退。
對芯片股另一利淡消息是大基金減持。中芯和華虹週四公布第一季業績時,同時曝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分別減持中芯6598萬股和633萬股,引發市場對半導體行業資本動向的關注。
在國產化大潮下,中芯長遠前景仍然睇好,但由於龐大資本投資帶來的折舊壓力和美國加關稅的衝擊,要先回調消化今年以來升幅。
如果睇近期走勢,比較好的卻是小米(1810)。小米在4月頭跌市前,在3月底小米以53.25元定價、配股集資426億。小米配股後出現SU7撞車起火事件,股價急回,之後再遇上跌市,在4月7日大跌日低見36.05元,之後慢慢回升。它在本周三曾升上53.5元,一度升番到配股價。雖然其後回吐,但小米近日走勢好靚,有一級級上之勢。背後是小米三大業務都繼續向好。
小米年初至今走勢。
先講將小米由3000億市值抬升到1.3萬億市值的汽車業務。小米汽車在一星期前公布,4月交付逾2.8萬輪,較3月的逾2.9萬輛少1000輛或3.4%。小米經歷3月底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有媒體形容小米4月交付數據「急降」,其實降低3.4%又算什麼急降呢? 小米SU7一直處於人等車的狀況,買車要等幾個月才交付,所以很難銷售急降。小米近日調整了SU7電動車訂購頁面中的措詞,主要將「智能駕駛」更名為「輔助駕駛」。國家又推出強制保證電動車斷後車門照開等標準,看來小米事故正逐步翻篇,政府沒有追究,但加強造車安全標準,車主只要不把「輔助駕駛」系統當作高階智駛,完全放開軚盤不理,揸小米車還是安全的,估計小米車銷售也會回復正常。看到小米延遲推新車但股價不跌,已看到市場的判斷。
再講小米核心業務特別是手機銷售,首季狀況良好。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季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增 9% 至 6870 萬部,按TechInsights的數據顯示,華為以 20% 市佔率首度問鼎王座,小米 以 19% 緊追其後。不同公司統計數字略有不同,有些是小米排第一,有些是華為排第一,顯示兩者銷量貼近。
中國對消費性電子產品補貼計畫成為刺激手機銷量的關鍵。該政策透過直接補貼降低換機門檻,刺激了中高階機型需求。華為與小米憑藉透明的財務體系與高效率線下分銷網絡,成為最大受益者。所以關稅戰令國家要加大補貼撐消費,小米反而是關稅戰受惠股。
另外小米的人工智能業務成為新亮點。小米在4月30日突然投下一枚「深水炸彈」,這家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發表自主研發的 MiMo 人工智能大模型,以 70 億參數規模挑戰全球 AI 技術邊界。從數學推理到程式碼生成均對標國際頂尖層級,其數學解題能力和程式碼編寫效率都挑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最高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小米的MiMo 採取完全開源策略,向全球開發者免費開放,試圖建立中國主導的 AI 生態圈。
MiMo 的誕生標誌著小米戰略重心的重大轉向。小米過去以「性價比」取勝,如今加速向「軟硬協同」領域延伸,小米汽車成功推出有助拉高小米的品牌定位,推出MiMo 人工智能大模型更是全面投入AI。小米打算將 AI 能力深度植入手機、汽車與智能家居系統。
不過,小米投身AI的挑戰與機會並存。儘管 MiMo 開源特性可能吸引開發者,但在複雜場景下的穩定性仍需驗證。
無論如何,小米在手機、汽車和人工智能這些高競爭性行業全面進軍,開始站穩陣腳。其發展路徑甚受外資認可,亦在股價反映出來,估計未來可維持反覆向上的走勢。
(如想睇多啲陸羽仁分析大市貼股票,即訂閱「石榴台」,逢周日至周五,日日睇陸羽仁專欄,吼實有乜好股可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