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長期胃脹女子胃部生50粒瘜肉 醫生指7類人患胃癌最高危

樂活道

長期胃脹女子胃部生50粒瘜肉 醫生指7類人患胃癌最高危
樂活道

樂活道

長期胃脹女子胃部生50粒瘜肉 醫生指7類人患胃癌最高危

2022年11月29日 07:00 最後更新:12月02日 16:17

長期胃脹,可能代表消化出問題。

台灣一名50多歲女子長期出現消化不良問題,只要一進食便即引發胃氣、胃酸倒流,因此經常少食多餐,後來一次求醫進行胃鏡檢查後,才被發現原來胃部有50粒瘜肉,最終需進行兩次手術才能徹底切除。

更多相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Getty示意圖片

Getty示意圖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少食多餐反令胃脹加劇

近日,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指他曾遇過一名50歲女患者求醫,該名患者一直有胃脹氣問題,每當吃了東西下肚後,就會導致胃氣、胃酸倒流,雖然服藥後就有好轉,但一停藥就會再次發作,於是她改為少食多餐,希望減輕胃脹情況。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陳炳諴指,如果只進食少量食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令血糖降低,反而會令人更加肚餓,而患者少食多餐正正會令她不停進食,導致惡性循環。陳炳諴其後為患者安排照胃鏡檢查,結果發現胃部竟有多達50粒瘜肉,經過切片確定為「胃底腺瘤」,然後在一年內分兩次切除20及30多顆瘜肉,再給予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最終令患者症狀有明顯改善。

Getty示意圖片

Getty示意圖片

分辨3種胃瘜肉

陳炳諴指胃部瘜肉分為3種,分別是:胃底腺瘜肉、增生型瘜肉、胃腺瘤。前兩者為惡性機率非常低,胃腺瘤則不理多少都應切除,因其算是胃癌前的病變,所以一定要經手術切除。

根據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網站顯示,3種胃部瘜肉分別有以下特徵:

1.胃底腺息肉

形状大多呈半球状,表面帶光澤,大部分小於0.5厘米,很少超過1厘米。與胃的背景通常一樣,
不偏紅也不偏白。如胃黏膜若有幽門螺旋菌引起的慢性發炎,反而不易出現這種息肉。

2.增生性息肉

常出現在胃寶部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旋菌感染、胃部分切除手術後引發的慢性發炎。癌變的機率不到1%,大小通常在1厘米以下。如果大於2厘米,或看起來爛爛的、易出血,或長在幽門出口附近,影響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就建議切除。

3.胃腺瘤

常出現於胃寶處、胃體或賁門處,原因為幽門螺旋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屬癌症前病變,建議切除。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7類人最高危

陳炳諴指有7類人易有胃部瘜肉:

1.45至60歲人士

2.家族中有胃部瘪肉基因

3. 吸煙

4. 慢性發炎

5.受幽門螺旋菌感染

6.患有高胃泌素

7.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

陳炳諴又提醒,平日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食用易使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可避免胃部慢性發炎,如太酸、太甜或太辣的食物,其他如酒茶、咖啡也不應過量飲用;吸煙者又應積極戒煙;如本身胃部有幽門螺旋菌則應接受藥物治療,可順便預防胃癌;外出飲食盡量用公筷,避免導致幽門螺旋菌感染。其他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或年齡超過45歲人士,應考慮進行內視鏡檢查。

胃癌的成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姸接受媒體訪問時指,胃癌成因不明,但相信很大機會與幽門螺旋菌及一些慢性炎症有關。她續指,當胃部不斷出現慢性發炎情況,就會不斷更新人體細胞,在此過程中,DNA出錯的機會可能較大,有機會形成癌症。

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胃癌風險,李醫生提醒,宜避免以下2大類食物:

2大類食物增患胃癌風險

第1類:醃製食物:例子:鹹魚、酸菜、燻雞。

第2類:加工食物:例子:香腸、火腿、煙肉、牛肉乾。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胃癌的症狀

李醫生指,不同階段的胃癌也有不同症狀,另視乎腫瘤的位置,症狀稍有不同。

大多數患者感到:胃部疼痛,進食及消化差胃脹,食慾不振。如食慾不振,體重會變輕。如腫瘤出血,慢慢有機會出現貧血。如在胃部較前的位置吃進去的食物,很容易會嘔出來,覺得不能消化。

胃癌症狀視乎腫瘤位置。當病人到了比較後期的階段。胃的腫瘤會擴散到其他器官,如果擴散到肝臟,在上腹部或會摸到硬塊或者感到疼痛。如腫瘤擴散到腹膜的地方。可能會出現腹脹及腹水。

預防胃癌6大貼士

預防勝於治療!李醫生建議大家注意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減低患上胃癌的風險。點擊圖片了解預防貼士:

1.不要吸煙

2.不要飲酒

3.保持健康體重適當做運動

4.少吃醃製或加工食物

5.多吃蔬果

高纖維食物對腸胃有益,如腸道的清道夫,幫助排走廢物。

6。保持高警覺性

假如胃部有任何不適,請及早求醫。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治療胃癌的方法

現今醫學昌明,無論是患癌初期或是晚期,都有相應的方法治療及紓緩病情。李醫生解釋,對於早期患者,一般會以手術為主,配搭一些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或者電療,根治胃癌。輔助治療一般在手術前或後進行,目的希望減低做完手術之後復發的機會。

不過,對於晚期患者,治療方向多數以紓緩治療為主,目標是希望控制著腫瘤,希望減少患者的症狀。這階段,醫生會採用化療或免疫治療或標靶藥進行治療,視乎腫瘤及病人的情況。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台灣50歲婦人頻繁掏耳仔竟患上耳癌,醫生提醒慎選清理工具。

女病患頻繁掏耳朵導致發炎

台灣一名耳鼻科醫生吳昭寬在Facebook專頁「健康多一點」上發文分享一名50歲女病患的案例。他指出,該名病患因為覺得耳朵癢而經常使用掏耳棒清理耳朵,由於清理過於頻繁,最終導致耳朵發炎,且還會出現膿性分泌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女病患就醫確診罹患耳朵的「鱗狀上皮細胞癌」

起初,女病患對於使用掏耳棒和棉花棒自行清理耳朵不以為意。久而久之,她發現棉花棒難以插入耳內,並且出現耳悶、耳鳴及聽力下降的情況,於是緊急前往醫院就診。吳醫生指出,經過檢查、清理及切片後,女病患已罹患耳朵的「鱗狀上皮細胞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醫生指出耳朵內的發炎物質長期堆積或受到外力機械損傷便會引發癌變

吳醫生解釋,耳朵患癌的機率並不高,但如果發炎物質長期堆積在耳內未經適當清理,或者受到外力機械損傷,會使細胞不斷受損。在細胞不斷修復過程中,若無法適時停止,就可能會引發癌變。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醫生提醒慎選挖耳工具

對此,吳醫生提醒公眾,如果耳朵不適,應慎選挖耳朵的工具。清理耳朵時也應多加註意,否則掏耳棒可能導致耳道破皮受損,棉花棒則可能將耳垢推入耳內深處,導致難以清除。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