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你的名字是一間學校 南路先驅黃學增

歷史長河

你的名字是一間學校 南路先驅黃學增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你的名字是一間學校 南路先驅黃學增

2024年12月06日 10:00

偶然Google一下,會發現湛江市黃學增紀念中學,該中學以紀念一位活躍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廣州地區青年學生運動及廣東南路農民運動的領袖--黃學增。

黃學增出生於南方北部灣畔的黃學增,在廣東和廣西南路的農民運動革命策源地建功創績,寫下光輝的篇章。他為革命馬不停蹄,險象叠生,曾憑機智勇敢十次在與敵人的鬥爭中脫險,是一位經受過各種嚴峻考驗,為革命不畏烈火錘煉的勇士。

黃學增紀念中學 (網上圖片)

黃學增紀念中學 (網上圖片)

五四運動湧現出一大批學生領袖和先進的青年分子,其中就有廣東遂溪的黃學增。1919年,黃學增考上了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學校里,黃學增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他自覺地閱讀馬克思著作和有關資料,並如饑似渴地學習、思考,後來加入了陳獨秀在廣州組建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宣傳員養成所。1921年,黃學增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廣東早期黨組織和廣州地區青年學生運動骨幹。

1924年,從第一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畢業後的黃學增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部特派員。1925年,廣東農民運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形成了以實行減租和反抗民團壓迫為主要內容的「廣東農潮」。黃學增代表廣東農民協會,與廖仲愷、譚平山、劉少奇等人一起出席廣東各界舉行的「五七」國恥紀念大會並發表演說,到會工人、農民和軍人共約2萬人。

為發展廣東南路的農民運動,在第二次東征期間,國民政府還派部隊進剿盤踞廣東南路的軍閥鄧本殷部。中共廣東區委為配合這次軍事行動,成立了以黃學增為書記的南路特別委員會。

黃學增 (網上圖片)

黃學增 (網上圖片)

在與土豪劣紳的鬥爭中,黃學增曾十次遇險,但都機智勇敢地闖了過去。其中,1925年6月27日遇險,是他難以忘懷的。他在執行任務的路上,為防廣州灣法警及反革命派的攔截,從梅菉繞道吳川,前往雷州。行到龍頭嶺時,遇上土匪,被其劫擄,眼看是難逃一劫。黃學增一路與土匪鬥智鬥勇,自稱是遂溪城高小學教員,瞞過土匪,避過了一劫。他在給戰友寫信的時候記錄了此事,並表示「在梅菉早已知道有土匪的,不過為著黨和農民的利益,不得不去,而且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時時是準備犧牲的,故大膽地絕不畏怯」!

1924年,黃學增從第一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畢業。(網上圖片)

1924年,黃學增從第一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畢業。(網上圖片)

1925年10月,在黃學增的影響和指導下,南路第一個團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雷州特別支部成立。當時,黃學增與當地革命青年開會,決定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名義成立雷州特別支部,對南路地區的革命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26年2月,南征結束,廣東統一,南路農民運動大有作為。後南路農民運動迅猛發展,黃學增經常到各地主持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宣傳鼓動農民和反動剝削階級進行抗爭。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黃學增隨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轉移到香港,擔任廣東西江巡視員,積極組織農民運動,以配合廣州起義。1928年春,黃學增擔任廣東廣寧縣委書記,4月擔任海南島瓊崖巡視員,成立了瓊崖蘇維埃,開展土地革命,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並擔任政治委員;黃學增與師長梁秉樞積極配合,使瓊崖中共黨組織的力量得到恢覆和發展,紅軍也擴大到3000多人。是年底,瓊崖特委機關遷到海口市。

以黃學增故事為題材的學校大型原創歷史情景劇《南路先驅》 (網上圖片)

以黃學增故事為題材的學校大型原創歷史情景劇《南路先驅》 (網上圖片)

1929年3月,瓊崖特委機關被國民黨特務破壞,黃學增隱蔽在海口繼續堅持工作,並重建瓊崖特委。1929年7月,由於叛徒出賣,黃學增在海口市福音醫院被捕。面對國民黨軍警的威逼利誘,黃學增堅定地表示:「我是共產黨員,相信共產主義能夠勝利,為勞苦大眾的解放而奮鬥是無尚光榮的事。今日被捕,要殺便殺,死也要死的清白!」1929年7月底,黃學增犧牲於海口,時年29歲。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Tags:

廣州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