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迎來2023年,正如中聯辦鄭雁雄主任在新春致辭中提及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頂住了疫情穩步踏上復常之路!
鄭主任強調未來五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新階段增添新動能,需要香港把自己的獨特優勢盡情發揮出來,同世界各地廣泛開展交流合作,其中他提及香港應加快打造國際創科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新的優勢。
香港本身的金融中心地位穩固,如果未來能成為國際文化之都,香港一定「大有可為、風光無限」,港人一定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因為我們進入21世紀,各國各地的經濟發展都已經把文化滲透其中,現在全球文化產業的興起,就是以文化為內涵的大規模商品的產出和消費,可以直接創造社會財富,文創產業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開始成為全球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當我們去審視一處地方的社會文化,總會先從該地區的流行及影視娛樂文化展現的影響力著手。知往鑒今,才可以發揮本身所長和優勢,香港曾經贏得「東方荷里活」的美譽,成功的背後集合很多的因素,其中包括一批傳承中國文化藝術的「南來文人」,把擁有多元文化匯合的香港與港式的「搵食」文化相互結合,碰撞出獨特的文化「火花」!
另一方面,追本溯源香港文學的發展源頭,可以從二十世紀三、四、五十年代大批內地文化人來港,把中國文化紮根於香港。例如蔡元培、郭沫若、金庸、倪匡、張愛玲等的文人,其文學作品對華人以至本地社會文化影響深遠。必須指出的是,「南來文人」的文學作品被創作成不少本地經典的影視、舞台,話劇等文藝,使世界認識中國構建了一道重要的「文化橋樑」。
當然,影響深遠的文藝創作大多以影視作品最為使人記憶猶深,特別是電視、電影的文藝創作。不過,面對未來的香港,要成為國際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就必須「面向多元」。因此,我們需要鞏固香港自身的優勢,發展文創產業,通過藝術媒介表達創意,而認識中國文化與本地社會文化是作為基礎,才可以實踐出獨特的優勢產業,所以,這一方面政府必須落實人材培訓的工作!
但一直以來,本地官員很少關注「文化藝術」的發展。我們見到中小學校一般對於非學術性科目較少關注,例如視覺藝術不太受學校重視,中國書畫藝術更是長期被忽略,致使學生未曾或甚少考慮從事文化、藝術與相關文藝教育等工作,從而使青年人的職業選擇受限。嚴重低估文化藝術作為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是否會對青年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 這個值得社會大眾深思。
此外,剛結束由香港特區政府舉辦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2022混合模式部長座談會」,來自近2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部長和高級官員出席,就如何深化文化合作和推廣文化藝術發展,交流經驗。除了論壇,一眾部長更參觀本港文化機構,例如故宮博物館與M+博物館等,借以促進並加強政府之間的伙伴關係,同時希望可提升香港作為亞洲文化中心的地位。
文化無處不在,也潛藏在日常生活當中,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活。因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社會期望港府積極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從根本做起、從教育開始,令文化藝術生根發芽成長,落實香港在中小學教育並強調全人發展的目標!
香港已經進入「由治及興」的階段,只要社會大眾有着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等精神文化力量,香港可望進一步開創由治及興新局面。正如鄭主任表示:港人堅信有國家的支持、「一國兩制」的保障、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奮發作為,香港「興」的動能一定會變得更強勁!
《青評會》成員 - 陳雪儀博士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