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通關了,兔年將跑出GDP新高

博客文章

通關了,兔年將跑出GDP新高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通關了,兔年將跑出GDP新高

2023年02月06日 14:21 最後更新:14:3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今天(6日)開始,港澳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這一消息持續在手機刷屏。

更多相片

通關,不但意味著兩地人員可以久別重逢,也意味著經濟可以湧動起來,正如春假時的經濟活力,猶如綻放的煙花一樣燦爛喜人。

疫情經歷三年,雖然仍未結束,逐步通關已經讓社會重拾信心。

但經濟要完全恢復,尚需要時間,不少企業債務高企、人員流失、供應不暢等因素,導致大家喘息不定。

再過半個多月,香港就要公佈新年度財政預算案。

香港長期對GDP(國家或地區生產總值)是預測,而不是落實的經濟指標,往往在公佈季度資料時,事前將GDP調高或調低。

如果以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理念“以結果為目標”,那麼新一屆政府的預算案,不應回避設定新一年度的GDP目標。

我提出這個問題,並非是唯GDP論,畢竟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確定了指標才能在編制中,可統籌投放資源和引導經濟活動。

目標,是奮鬥的動力。

以廣東省為例,隨著經濟逐漸復蘇,各地又開始GDP的比拼。

按照各地區的自報,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汕頭、潮州、湛江、茂名、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陽江等地提出全年GDP增長6%的目標;惠州、汕尾、雲浮、江門更承諾要力爭7%;只有肇慶、揭陽較為“保守”,提出5.5%目標。

最後由廣東省政府拍板,今年廣東全省要實現GDP增長5%,並圍繞這一目標,要求加強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和穩增長政策統籌,協調有關部門落實社消零、進出口、投資等支撐指標。

客觀而言,近三年不少發達地區經濟是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儘管如此,相對於國外其他發達國家是高的,起碼維持了社會穩定的基本盤,這是來之不易的。

近期大家都在討論,今年內地的GDP定多高合適?

我認為有幾點因素要考慮:

一是確定相對高一點的指標,有利於力促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

什麼是合理區間?2019年我國經濟增長6%,2022年原定是5.5%,但受疫情影響實現不了。

以過往的資料衡量下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應在5%-6%。

從當前看,目前的防疫措施已經優化,明年的經濟活動將逐步回歸正常,這是經濟回到正常狀態的必要條件。

但是,疫情三年來,對經濟衝擊不小、傷害不小,疫情結束不意味著經濟自然而然就恢復常態,需要力度較大的政策措施來修復受傷的經濟肌體。

而信心不足則是行動的大敵。

除了疫情帶來的信心不足外,民企、外企、居民等主體,都存在信心不足問題,不少投資人甚至“躺平”。

最近中央連續幾次召開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一系列有力度的政策措施。比如,
• 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 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對過度壓制的行為予以糾正;
• 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 特別是近期打開國門,取消疫情隔離措施,方便境外人士回流等等,
這些都十分有利於重塑市場信心,讓明年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

二是確定高一點的目標。

這是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必然需要,也是衡量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去年我國人均GDP是1.2萬美元,今後13年如果年均增長5%,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2.4萬美元左右,加上價格和匯率因素後,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然而,經濟增速不會一承不變,隨著GDP基數增大會有遞減,因此應爭取前期高於5%。

如果持續低處徘徊在近三年的增長4.5%左右,將不能滿足於實現2035年的目標要求。

總之,包括今年在內的未來五年,必須要跳一跳、夠一夠,力爭這幾年要高出一定的幅度,才能在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三是促進消費是關鍵點。

疫情三年,受影響最大的是居民消費。

今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降至-11.1%,之後逐步恢復至8月的5.4%,9、10月再呈下降趨勢,11月降至-5.9%。

從包括居民服務消費在內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看,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只有1.5%。

11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分別降至-22.3%和-26.6%,若加上居民住房消費的大幅萎縮,居民總消費已大幅萎縮。

對此,中央一再強調,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將以擴大投資為主的擴大內需政策,轉變為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實行給居民讓利的金融政策、給居民減稅降費的財稅政策,使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

這裡我特別要提及一項新政策。

國家發改委要求“凡以工代賑專案,應按照能用人工儘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儘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

有人覺得不好理解,但反映了中央部門在推進高品質發展中,也要兼顧相當大的低收入基層就業面,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勞務報酬。

只有就業、增收、消費三者迴圈起來,對於提拉經濟增長是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我認為,從經濟發展需要和現實情況看,GDP增長應不低於5.5%,甚至應力爭6%,讓我們的經濟“兔”飛猛進、前“兔”似錦!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通關

往下看更多文章

拉動經濟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2024年12月16日 14:37 最後更新:14:44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國內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上周召開了,從發表的公告要點看,中央提出:將盡力穩住房市和股市,增大財政刺激;將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把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這些提法多年來少有,令市場鼓舞。當然如何落實穩定房市股市,如何鼓勵消費,是絕不容易的。

我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家,感受到中央提出的政策調整,比較貼地,摸到了社會體感溫度。儘管未來幾年仍是經濟轉型期、困難期,但我對中央的政策方向和決心,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很豐富,從我自身的感受想講幾點看法。

第一,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頭號任務。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從政府到企業,對於如何投資,尤其是以拉動投資來應對幾次經濟危機,都做得駕輕就熟;對於如何消費,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有人將中央過往的政策作對比,去年的提法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則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足見此次對消費端政策的重視,是抓住了解決當前經濟下行的要害。

相關提法包括“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立足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等。

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如何提振消費,中央不是從原則到泛談,而是講得很具體。

包括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專案。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等。

由此可見,不論是明年還是未來5-10年,擴大內需將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任務。

而在擴內需中,首先是“大力提振消費”。

今年中央已採取行動,以國家補貼名義刺激消費,以及補助困難群眾資金共下撥2000億元,其中在家電以舊換新方面,政府補貼131.7億元從而帶動銷售約691億元,取得了倍數的增長。

這一成效可以預計,2025年仍將推行“國家補貼”,有專家估計會增加至3000億,“補貼”的行業和場景也會增多。

對於這一政策帶動的消費市場,值得投資者、供應方以及消費者重點關注。

第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俗稱推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外貿),不會因大環境變化而放棄,只是側重、先後會有所調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

會聽音才會辯出重錘聲。

一般而言,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指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應包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外貿領域信貸投放;推動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談判進程,壯大外貿新動能;通過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等方式,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説明外貿企業穩定、開拓海外市場,穩住商品貿易基本盤;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等。

所有這些,特別是服務貿易正是香港的優勢。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法治體系、會計準則、營商規則早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接軌。

從香港角度看,當下如何重點是以優勢鍥合內地企業新一輪的“出海潮”,從中達到雙贏。

前不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助推“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由香港承擔第三方檢測及專業服務,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打造ISO國際標準引領的品牌集群,聯合內地多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藥材網上貿易平臺,提升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度和話語主導權,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

這是一個由香港聯手內地,共同開拓外貿市場的很好案例。

第三,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內卷”,在過去中央層面提及不多,說明中央開始注意到“內卷”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事實上,不少企業沒死在創新或銷售的路上,卻死在了“內卷”格籠中。

價格也是價值。

近幾年我看到,不少電商平臺往往“價格內卷”、“素質內卷”,不斷進行“鬥平”、“鬥爛”的惡性競爭。

從大到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小到奶茶、咖啡等飲料市場,內卷式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會拖欠上游款項、壓低供應商價格,這些行為不僅破壞產業鏈穩定,還會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不但不能讓市民享受有質素的消費,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存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有關問題,相信來年中央會加強整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