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長者倒斃家中頻生 以關愛與科技預防「孤獨死」

社會事

長者倒斃家中頻生 以關愛與科技預防「孤獨死」
社會事

社會事

長者倒斃家中頻生 以關愛與科技預防「孤獨死」

2023年05月23日 14:32 最後更新:14:32

香港近日接連發生多宗獨居或雙老長者倒斃家中,良久才被人發現的都市悲劇。其中在沙田水泉澳邨的個案,69歲的事主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房署人員揭發事件並非出於關心,而是以為單位已丟空而決定上門收樓。另一個案發生在中產屋苑美孚新邨,一對同樣有長期病患且行動不便的年長父女,被發現伏屍於家中的不同位置,未知是否有人厭世輕生,還是其中一人因故暴斃,而導致另一人因缺乏照顧致死。

沙田水泉澳邨69歲的事主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資料圖片

沙田水泉澳邨69歲的事主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資料圖片

有社工指出,該兩宗個案實乃冰山一角,其實香港每隔幾天就發生一宗獨居長者因疾病或意外而在家中失救致死的個案,也有一些懷疑是因種種理由而自尋短見。由於死者大多年紀老邁兼百病纏身,其家人即使並未失聯也早有心理準備,傳媒和相關政府部門亦對有關個案見慣不怪,因而未有引起廣泛關注。

沙田水泉澳邨69歲的事主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資料圖片

沙田水泉澳邨69歲的事主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資料圖片

有關現象在外國稱為「孤獨死」,最早在日本出現,其後在英國、法國等多個歐洲先進國家亦愈趨普遍。新近引起關切的是南韓,據報單在2021年已有3,000多宗個案,即大約每日就發生10宗。這些國家的共通點是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嚴重,離婚率上升及鄰里關係疏離等,全部特徵都可在香港找到。香港近年還出現了因移民潮而衍生的「棄老潮」,令獨居及雙老長者問題雪上加霜。

日本政府在10多年前已開始正視「孤獨死」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推出了不少措施。英國政府在2018年設立「孤獨大臣」一職,除了協助獨居長者,還會關顧隱蔽青年與中年。南韓政府剛推出了「孤獨死」預防計劃,目標是在4年內將個案數目減少兩成。

沙田水泉澳邨69歲的事主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資料圖片

沙田水泉澳邨69歲的事主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資料圖片

平心而論,特區政府並非不關顧長者,但過往的政策偏重醫療及院舍服務,以為將老人家送到醫院或老人院就能解決問題,忽略了佔大多數的居家安老長者。隨着老年人口不斷增多,用醫院去處理將開支爆煲,用老人院去照顧則不夠地方,而且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亦未必最好。政府一方面要確立以居家為主軸的安老政策,另一面要承認香港存在嚴重的「孤獨死」問題,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做到老有所養。

具體可如何應對呢?其一是善用樂齡科技,包括全天候監察長者身體狀況的系統、提醒他們定時食藥和覆診、利用視像會議與親友及志願工作者傾談、透過外骨骼機械人協助上落樓梯及照顧行動不便的另一老等,並須在樓宇、街道和公交服務設計上作出調整,鼓勵長者走出家門,走進社區。不過,再好再新的科技都不能取代人的關愛,除了相關政府部門及服務機構人員,新設立的地區關愛隊應能扮演一定角色。最少要知道區內有多少獨居及雙老長者,才能加強探訪及提供其他服務,例如教導長者使用上述科技。還要重新推廣孝順父母、照顧長輩和關顧鄰居的文化,否則政府聘用多少人手都不夠。習主席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但同時也希望「老人家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特區官員不能厚青而薄老!

美孚新邨一對同樣患長期病的年長父女, 日前被發現伏屍家中的不同位置。

美孚新邨一對同樣患長期病的年長父女, 日前被發現伏屍家中的不同位置。

屯門蝴蝶邨一名78歲老翁13日被發現倒斃屋內,與他同住的44歲兒子送院檢查,並無大礙。消息指,死者兒子為一名弱智人士,大廈保安13日下午巡樓時發現單位傳出惡臭,於是報警。

社會福利署。資料圖片

社會福利署。資料圖片

據了解,消防需要破門入屋,發現一名老翁倒臥屋內,現場證實死亡。消息透露,該名44歲男子是死者的細仔,他未有受傷;死者育有兩名兒子,大兒子已婚並居於內地,近日有跟死者聯絡,初步相信死者去世約2天,警方仍在調查,初步無可疑。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悉,涉事家庭並非社署社工的跟進個案。社署回覆查詢時表示,十分關注事件並深感難過,已安排社工聯絡有關家屬及按其福利需要提供適切協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