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軍偵察機南海挑釁 解放軍殲16戰機橫切攔截畫面曝光

博客文章

美軍偵察機南海挑釁  解放軍殲16戰機橫切攔截畫面曝光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軍偵察機南海挑釁 解放軍殲16戰機橫切攔截畫面曝光

2023年05月31日 13:11 最後更新:13:36

美國方面又來炒作南海局勢,這一次他們無端指責中方「不專業攔截」。

美國印太司令部5月31日發表聲明和視頻宣稱,RC-135偵察機在「國際空域進行了安全和例行行動」,並借機指責解放軍殲-16戰機使用「不必要的侵略性機動」對美軍機進行「不專業攔截」。

更多相片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解放軍殲-11戰機。

解放軍殲-11戰機。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方公布視頻顯示,5月26號,解放軍1架殲-16戰機在南海上空攔截美軍1架RC-135V電子偵察機,美軍表示「殲16直接飛到RC-135V機頭前方,迫使後者穿過其產生的紊流」,視頻中可以清晰看到RC-135V產生了顛簸。

這已不是美媒與美軍方第一次聯手在南海問題上「碰瓷」炒作。今年2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其采訪團隊登上了美軍先進的P-8A反潛巡邏機,報道美軍在南海上空執行任務的實況。CNN稱,一架裝備有4枚空對空導彈的中國殲-11噴氣式戰鬥機當月24日出現在美國海軍P-8A反潛巡邏機後方,從上方經過,距美國飛機機翼幾百英尺,「咄咄逼人」。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CNN在報道中也「煽風點火」稱,美軍印太司令部還就此次中美軍機南海遭遇一事宣稱,美國因此看到中國軍機進行「危險空中攔截」的次數在「驚人的增加」。

美方這一指責顯然是「賊喊捉賊」,因為美國在南海地區的挑釁偵察次數依然沒有減弱。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官方微博號的消息,2023年4月,美軍累計出動58架次大型偵察機前往南海進行抵近偵察,相較3月的62架次偵察機有所減少。而偵察架次根據ADS-B信號統計,由於部分美軍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采用虛假識別碼或不開啟信號,因此實際數目更多。

針對美國軍機做出「危險挑釁行徑」,並嚴重威脅中方主權安全,中國軍隊采取的應對措施專業安全、合理合法。當有不明飛機接近本國領空附近一定距離或者進入防空識別區時,派出戰鬥機進行查證,必要時進行攔截、外逼,是各國普遍做法。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盡管如何攔截外逼、在什麼位置開始攔截外逼,目前還沒有全球統一的流程和標準,但大致都遵循先遠距離無線電接觸,後近距離伴飛外逼的原則。攔截方在距離目標機一定距離外,使用公共無線電頻道進行警告、驅離。如果對方仍然不作出反應,執意向己方領空逼近,負責攔截的軍機會進一步靠近被攔截飛機,通過諸如搖擺機翼這樣的戰術動作,進行警告、外逼,甚至引導迫降。

在攔截對方飛機過程中,有時候飛行員會用一些非常規動作或方式以擺明態度。例如,通過圍繞對方飛機進行桶滾機動,或者穿越其航線、近距離壓迫外逼等「花式動作」進行威脅。更嚴重的情況下,攔截方會利用機載雷達進行鎖定,這時對方戰機的告警裝置就會發出警告。但這種做法帶有一定的危險性,既可能導致事故,又容易引發外交糾紛,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為各國軍方公開提倡。

關於在驅逐過程中相距多遠算是「危險」,國際法以及雙邊和多邊協議並無明確規定。數十米、數米的距離都在攔截實踐中出現過。盡管西方國家經常炒作「中國軍機近距離攔截它們的偵察機」,但這些國家往往是空中險情的始作俑者。西方國家戰機的攔截也出過危險,但從未見西方媒體表態說他們的這些飛機攔截動作不安全、不專業。在這些西方媒體眼中,決定是否安全的因素不是距離,而是誰對誰進行了攔截。

解放軍殲-11戰機。

解放軍殲-11戰機。

空中攔截不僅是一項單純的軍事鬥爭,而是涉及國際法、輿論戰、外交和軍事等多領域的復雜鬥爭。關於空中攔截的近距離接觸問題,往往有一些雙邊和多邊的協議、備忘錄進行限制。中美雙方也簽署相關的諒解備忘錄。這些協定總依據包括但不限於《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協定、備忘錄沒有法律效應,約束力差,而且有些規定並不具體,也使得一些國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最典型的就是部分西方國家既是規則的建立者,想用規則限制對手,又隨時根據需要打破規則。他們無論是偵察還是攔截,往往更為激進,而當他們軍機遭遇對方攔截時,卻又偽裝成受害者,借助西方發達的媒體構陷其他國家的空中攔截行動,一方面抹黑別國的國際形像,另一方面,試圖通過這種輿論和外交壓力,限制對方的軍事應對。但這些西方國家只希望自己能不受限制、高頻率地近距離偵察別國,又要求別國在這種情況下確保其軍機的絕對安全,這是完全不現實的。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對於美方的挑釁行径,中國外交部,國防部有過多次駁斥。今年2月9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監控偵察國家,長期在世界各地開展情報活動,美國頻繁派艦機在中國周邊抵近偵察,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已經多次表示嚴重關切,美方應當立即停止此類挑釁行為。

CNN在報道中還提到,此次中美軍機南海發生遭遇之際,美方正尋求安排高級官員訪華,以便在實質性問題上與北京重新接觸,但五角大樓5月29日表示,中方拒絕了美方有關在新加坡舉行兩國防長會晤的提議。對此,5月30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當前,中美兩軍對話面臨困難的原因美方是清楚的。美方應當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安全和利益關切,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展現誠意,為中美兩軍對話溝通創造必要的氛圍和條件。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有線電視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台積電「惹」到特朗普 看他最「憎」的三件事

2024年11月23日 10:42 最後更新:11:00

特朗普的極端言論刺激著台灣社會輿論神經,民進黨當局擔心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到來,島內會被狠狠「敲竹槓」,有台媒戲稱「賴清德們」慌了。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多次聲稱台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批評拜登政府推動的美國「芯片法案」補貼,並強調只要把關稅提高到一定水準,芯片製造商就會自動到美國設廠,這些說法也引起島內對特朗普上任後會對台積電採取何種措施的擔憂。

AP圖片

AP圖片

不過,美國國內輿論似乎更樂觀一些。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引述專家分析指,特朗普不太可能撤銷拜登政府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但是在關稅方面會有更大動作。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也有類似觀點,認為特朗普不會撤銷該法案,但可能對其重新定義。

需要指出的是,台積電是美國蘋果公司和英偉達等高科技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同時投資了6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設立新工廠。美國半導體產業龍頭企業英特爾的市值只相當於台積電的10%,韓國三星更是被台積電遠拋在後。台灣財經媒體人謝金河認為,特朗普需不需要台積電,才是最核心的問題,島內人士不必樂觀過頭,也不必懷憂喪志。

對於特朗普捲土重來的諸多不確定性,有台灣名嘴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真正看中的並不是台積電的技術,而是希望將美國人自己從經濟困境中救出。台灣前立委郭正亮表示,「美國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在幾家科技公司的股價中,美國英特爾不斷下跌,所以才需要各方來支援」。

台灣淡江大學學者李大中認為,特朗普的看法就是台灣應該大幅提高防務預算,這很符合他一貫的想法。特朗普一直認為做美國的盟友或者伙伴,都不能搭美國的便車,要自己為自己的安全負責。李大中強調,可以想像,台灣在防務這個領域,「應該會有更大壓力」。

至於特朗普提及台灣芯片業者「搶走美國的生意」,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特朗普未必會因此對台灣採取報復或懲罰措施,他真實的想法其實是「想把製造業帶回美國」。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特朗普要的不只是台積電,而是希望將整個供應鏈轉移到美國,以幫助相對落後的「鐵鏽」地區能重新繁榮發展。

孫明德認為,台積電「惹」到特朗普的不是技術,而是賺了美國的錢。有三件事不能對特朗普做,包括「靠貿易賺美國的錢、靠美國花錢保護、搶工作讓美國人賺不到錢」。

台媒此前報道,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芯片廠即將完工,會於下月舉行開幕典禮,屆時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及在任總統拜登可能同時出席。不過,也有芯片業者認為,說特朗普和拜登「同框」,那是不了解美國政情:「如果台積電邀了特朗普,怎麼可能還會找拜登?而如果拜登要去,特朗普也不可能現身。」

AP圖片

AP圖片

台積電雖未證實特朗普和拜登「同框」的消息,但台經濟部門負責人郭智輝曾宣稱,台積電下月會有個「很好的典禮」。台灣聯合新聞網等媒體還表示,屆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魏哲家和財務長黃仁昭等都有可能會出席。

台灣《中時電子報》稱,島內很擔心特朗普的「美國製造」政策,是否會要求台積電「2納米製程」提前赴美設廠。對此,郭智輝稱,根據相關法令,目前「2納米」還不能去海外生產,需台經濟部門審查。不過他坦言,「先進製程遲早會過去,只是不是現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