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啟戰敗「反求諸己」 有扈氏終佩服歸順

史空穿梭

啟戰敗「反求諸己」 有扈氏終佩服歸順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啟戰敗「反求諸己」 有扈氏終佩服歸順

2024年07月29日 20:00

「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孟子・公孫醜上》,當中有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水患成災。眼見百姓苦不堪言,帝堯決定派有崇部落的首領鯀前往治水。鯀到了岸邊後,便打算設置河堤治水患。眾所周知,堵不如疏,比起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導。因此,鯀治水失敗後,他的兒子大禹被任命為司空,並接任其父治水之職。

大禹像。(網上圖片)

大禹像。(網上圖片)

大禹上任後,以疏導法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規律,成功疏通了九河。經過了十三年的治理,大禹終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讓百姓的生活得以恢覆平靜。治水有功的大禹不但受到百姓的愛戴,亦因此繼承了王位,並改國號為夏。

在遠古時候,即世襲制仍未興起時,君主生前通常會把統治權讓給有才能的人。彼時,比起血緣親疏,在位者更能考慮繼位者的德行以及能力,而大禹死後本應是由助禹治水的伯益繼位,然而,禹的兒子啟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憑著一己之力坐上了王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面對啟獨斷之舉,另一姒姓部族有扈氏不服,並以「堯舜舉賢,禹獨與之」為號起兵作亂。啟發兵討伐有扈氏,雙方大戰於甘。沒想到,嘗到戰敗苦果的卻是啟更為精良的部隊。跟在啟身旁的將領自然咽不下這口氣,紛紛要求啟應馬上整頓軍隊,給予還擊。可是,啟聽後只是擺手作擺。

將領們心感奇怪,便問啟作何打算。啟思忖了一下,徐徐說道:「有扈氏擾亂老百姓的生活,我奉命圍剿他。雖然我士兵人數比他多,地盤比他大,率領的部隊實力也比他強,但還是被他打敗了,這是為甚麼呢?」啟頓了頓,接著說道:「這肯定是有原因的,證明我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譬如我沒有以身作則帶領屬下,或是我管教部下的方法不如他⋯⋯如果我要讓老百姓回到安穩的生活,那麼我必須要找到我的不足之贏,並加以糾正。」

啟畫像。(網上圖片)

啟畫像。(網上圖片)

從此以後,啟嚴格要求自己與兵士一同作息,甚至天還未亮就起來操練。每天粗茶淡飯,生活簡樸得跟本不像一個部落之主。除此之外,啟還選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商討國家大事。過了一年,有扈氏從其他諸侯那里知道了啟的改變後,不但不敢舉兵來犯,反而帶兵前來歸順。

後世便根據這則故事引申出「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反省自己過失的同時,並加以改正,絕不責怪別人。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