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晉惠公背信棄義遭「外強中乾」戰馬迷惑 兵敗被俘淪千古笑柄

史空穿梭

晉惠公背信棄義遭「外強中乾」戰馬迷惑 兵敗被俘淪千古笑柄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晉惠公背信棄義遭「外強中乾」戰馬迷惑 兵敗被俘淪千古笑柄

2024年08月19日 20:00

外強中乾,原義是外有強形,內中干竭;泛指外表強大,內實空虛。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外強中乾」。

晉獻公去世後,晉公子夷吾結束了漂泊逃亡的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成為晉惠公。夷吾在逃亡期間曾在秦國生活,並受到秦穆公的禮遇,而且夷吾最終能夠回國當上國君也是倚仗秦國的軍事力量。因此,夷吾在回國之前就曾向秦穆公保證,若有一天自己能夠回國成為國君,就會將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以報答秦國的幫助之恩。然而,夷吾成為國君後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盡管如此,秦穆公並沒有因此與晉國發生衝突,仍然在晉國遇到飢荒時提供援助,幫助晉國度過了難關。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來,秦國遭遇飢荒,晉惠公卻沒有伸出援手,反而准備進攻秦國。秦穆公對此心存怨恨,後來發兵攻打晉國,連戰連勝,使得晉國只能勉力抵擋,沒有還手之力。秦國軍隊乘勝進入了晉國的韓地,使得晉國形勢更加危急。晉惠公決定親自出征,與秦軍對抗。為了提高戰鬥力,他命人將自己戰車上的晉國馬換成鄭國出產的名馬。這種馬高大強壯,晉惠公認為使用這樣的馬駕車打仗,必定能夠獲勝。

在場的大臣慶鄭看到晉惠公要用鄭國的名馬來拉車後,勸他說:「在古代舉行祭祀活動或打這樣的大仗時,一定要使用本國產的馬。因為本國的馬在自己的國土上長大,熟悉本國的水土,懂得本國人的心思,因此能夠聽從本國人的使喚,而且它們熟悉本國的道路。所以如果您使用本國的馬來拉車,它們不會不順從您的意願。」然而,晉惠公並不以為然,仍然堅持使用鄭國的名馬來拉車。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然而,慶鄭知道這樣的決定會帶來嚴重後果,便繼續說道:「您若不使用本國的馬而轉而使用鄭國的馬,您並不熟悉它的性情,這是很危險的。鄭國的馬雖然高大強壯,但在戰鬥中卻不可靠。一旦遇到危險或驚嚇,馬的脾氣就會變得暴躁難以控制。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強壯,但內在已經虛弱力竭了。如果出現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那時,無法前進,也無法撤退,後悔也來不及了。總之,這些鄭國的馬『外強中乾』,如果您真的使用它們來拉車,注定會後悔。」

然而,晉惠公仍然沒有接受慶鄭的勸告,他一意孤行,仍然選擇套上鄭國的馬出征。當秦晉兩國的軍隊再次交戰時,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得鄭國的馬受驚失控,晉惠公無法駕馭它們,馬拉著他東奔西撞,最終陷入了泥濘之中。戰馬狂嘶亂叫,拼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無法脫身。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為了秦國的俘虜。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晉惠公夷吾背信棄義,以怨報德,引來戰爭是罪有應得。在面臨強敵的時候,他被鄭國馬外表的外觀所迷惑,又不聽大臣慶鄭的勸阻,固執已見,最終深陷泥淖,並成為秦國的俘虜,實屬自取其辱。像晉惠公這樣不仁不義、不辨是非的人,下場通常都會很悲慘。

一般而言,外強中乾的人骨子裡並沒有什麼真本事,但外表卻給人一種強大的錯覺。一旦需要他們真正展示自己的學問或本事時,他們往往會露出真面目。因此,人們在做事情時應該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只看重外表的光鮮,內在的踏實才是最重要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飛將軍李廣 智勇雙全卻言而無信

2024年11月01日 10:00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留有一詩《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了解到「飛將軍」李廣,他驍勇善戰、智謀雙全,出擊匈奴時,連匈奴單于都佩服他。不過,後世也對他有一些不好的評價:心胸狹隘,言而無信。

李廣像 (網上圖片)

李廣像 (網上圖片)

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將門世家出身。他在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漢武年間任職,先後率領士兵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在雁門、代郡等地打擊匈奴。籠統去計,李廣曾率兵征戰七十多次,立下多次戰功。也曾率領數百騎兵,智騙上千匈奴大軍,全身而退。匈奴人一聽到李廣的名字,都十分害怕,都敬佩李廣的才智與謀略。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李廣小時樹立遠大志向,要成為驍勇善戰的將士,保衛國家。因此他從小便練習射箭,擁有精湛射箭技術。他的故事至仇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包括「巧計退兵」:漢景帝年間,匈奴進攻上郡,漢景帝讓心腹宦官監督李廣練兵。

期間,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在野外馳騁,恰好碰見三名匈奴人並交戰。宦官倉皇而回,將這件事情告知李廣。李廣帶了一百名騎兵,前去包抄,李廣追上射死了兩人,留下一名俘虜。李廣將俘虜綁在馬時,看見前方有數千匈奴騎兵。匈奴大軍也看到了李廣,以為他們施誘敵之計,不敢輕舉妄動。李廣率領的百名騎兵非常驚慌,李廣則告之:「匈奴肯定以為我們誘敵,不敢襲擊。」隨後李廣命令全體士兵前進,大約與匈奴還有兩公里時停下來,讓騎兵解鞍下馬。匈奴軍看見李廣隊伍鎮定自若,堅信是誘敵。最終李廣隊伍安然無恙回到駐兵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故事可看出李廣智勇雙全,加上他一生征戰南北,但統治者並沒有給李廣封侯拜相,似乎對李廣很不公平。初唐詩人王勃在看李廣的事跡時,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典故出自文章《史記·李廣將軍列傳》,從中可得知《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王勃與司馬遷一樣,也為李廣沒有封侯拜相感到憤懣不平。

西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可以得知漢文帝非常欣賞李廣,他認為李廣生不逢時,如果他生於高祖年間,李廣獲封萬戶侯是承擔得起的。因為他智勇雙全、處事冷靜、臨危不懼,看清大局沉著摧毀匈奴主力。其次,他愛惜兵士,與下屬關係親密。在景帝及武帝年間,李廣即使立下戰功,但不驕不躁。司馬遷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總結世人對李廣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對李廣的評價(網上圖片)

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對李廣的評價(網上圖片)

圍繞李陵所產生的爭議從未間斷,後世對李廣的評價還有一點便是,他是一個心胸狹隘、錙銖必計的人。如果別人得罪了他,一定會想辦法報復。記一次,李廣在貶謫時遭到霸陵尉奚落,到了李陵再受重用時,毫不猶豫殺掉霸陵尉。另外,李廣鎮守隴西時,恰逢羌人起義,李廣誘騙八百多羌人投降,承諾不會傷害他們。但是,李廣最終將他們坑殺,因此成為了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