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中乾,原義是外有強形,內中干竭;泛指外表強大,內實空虛。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外強中乾」。
晉獻公去世後,晉公子夷吾結束了漂泊逃亡的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成為晉惠公。夷吾在逃亡期間曾在秦國生活,並受到秦穆公的禮遇,而且夷吾最終能夠回國當上國君也是倚仗秦國的軍事力量。因此,夷吾在回國之前就曾向秦穆公保證,若有一天自己能夠回國成為國君,就會將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以報答秦國的幫助之恩。然而,夷吾成為國君後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盡管如此,秦穆公並沒有因此與晉國發生衝突,仍然在晉國遇到飢荒時提供援助,幫助晉國度過了難關。
後來,秦國遭遇飢荒,晉惠公卻沒有伸出援手,反而准備進攻秦國。秦穆公對此心存怨恨,後來發兵攻打晉國,連戰連勝,使得晉國只能勉力抵擋,沒有還手之力。秦國軍隊乘勝進入了晉國的韓地,使得晉國形勢更加危急。晉惠公決定親自出征,與秦軍對抗。為了提高戰鬥力,他命人將自己戰車上的晉國馬換成鄭國出產的名馬。這種馬高大強壯,晉惠公認為使用這樣的馬駕車打仗,必定能夠獲勝。
在場的大臣慶鄭看到晉惠公要用鄭國的名馬來拉車後,勸他說:「在古代舉行祭祀活動或打這樣的大仗時,一定要使用本國產的馬。因為本國的馬在自己的國土上長大,熟悉本國的水土,懂得本國人的心思,因此能夠聽從本國人的使喚,而且它們熟悉本國的道路。所以如果您使用本國的馬來拉車,它們不會不順從您的意願。」然而,晉惠公並不以為然,仍然堅持使用鄭國的名馬來拉車。
然而,慶鄭知道這樣的決定會帶來嚴重後果,便繼續說道:「您若不使用本國的馬而轉而使用鄭國的馬,您並不熟悉它的性情,這是很危險的。鄭國的馬雖然高大強壯,但在戰鬥中卻不可靠。一旦遇到危險或驚嚇,馬的脾氣就會變得暴躁難以控制。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強壯,但內在已經虛弱力竭了。如果出現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那時,無法前進,也無法撤退,後悔也來不及了。總之,這些鄭國的馬『外強中乾』,如果您真的使用它們來拉車,注定會後悔。」
然而,晉惠公仍然沒有接受慶鄭的勸告,他一意孤行,仍然選擇套上鄭國的馬出征。當秦晉兩國的軍隊再次交戰時,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得鄭國的馬受驚失控,晉惠公無法駕馭它們,馬拉著他東奔西撞,最終陷入了泥濘之中。戰馬狂嘶亂叫,拼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無法脫身。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為了秦國的俘虜。
晉惠公夷吾背信棄義,以怨報德,引來戰爭是罪有應得。在面臨強敵的時候,他被鄭國馬外表的外觀所迷惑,又不聽大臣慶鄭的勸阻,固執已見,最終深陷泥淖,並成為秦國的俘虜,實屬自取其辱。像晉惠公這樣不仁不義、不辨是非的人,下場通常都會很悲慘。
一般而言,外強中乾的人骨子裡並沒有什麼真本事,但外表卻給人一種強大的錯覺。一旦需要他們真正展示自己的學問或本事時,他們往往會露出真面目。因此,人們在做事情時應該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只看重外表的光鮮,內在的踏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