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糠之妻,借指共過患難的妻子,最早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宋弘傳》:「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王莽篡漢之後,多次下令抓捕劉秀。在雙方交戰時,劉秀的部下宋弘不幸受傷。當他們逃到饒陽境內時,宋弘實在走不動了,後面的追兵又越來越近,劉秀無奈之下將宋弘托付給鄭莊一戶姓鄭的人家照顧傷勢。
網上圖片
這戶姓鄭的人家非常同情劉秀,待宋弘如親人一樣,端茶送水,好吃好喝,照顧得非常周到。尤其是鄭家女兒,長相雖不是很出色,但為人正直、聰明大方,像親人一樣對待宋弘,為他煎湯熬藥,噓寒問暖。宋弘深受感動,二人日久生情。等宋弘傷好後,便和鄭家女兒結為夫妻。
後來,宋弘跟隨劉秀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最終幫劉秀得了天下。劉秀當上了皇帝,萬事如意,只有一件事讓他放心不下:他的姐姐(湖陽公主)早年喪夫,整日悶悶不樂,劉秀有意將她許配給宋弘,但不知她是否同意。一天,劉秀與姐姐共論朝臣。姐姐說:「宋公(指宋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劉秀聽後很高興,得知姐姐早已被宋弘的儀表及剛正耿直的氣度打動了,但是宋弘已經有了妻子,光武帝不好賜婚。
網上圖片
這一天,劉秀與宋弘閑談,假裝無意地試探道:「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意思是:俗話說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另一批高貴的朋友;一個人發了財,就要拋棄原來的妻子,換個新的。你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嗎?宋弘一聽,知道皇帝話裡有話,便巧妙地回答說:「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我聽說一個人在貧賤時交的朋友,什麼時候都不該忘記;同自己共患難的妻子,無論以後如何富有,也絕不能將她拋棄。
劉秀聽完宋弘的回答,便知道他不會拋棄妻子改娶湖陽公主。劉秀被宋弘的為人深深感動,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對他更加器重。從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便成為美談,流傳至今。
網上圖片
東漢宋弘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言辭徹底征服了光武帝劉秀,並成功讓其打消了將湖陽公主嫁給自己的想法,從而成為後世之美談,乃至後來發展成為好男人們對待妻子的一項道德標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男人,對待跟自己一起歷經風雨,患難與共並一路走來的妻子,是該好好珍惜、不離不棄,與之白頭偕老。那些一朝發跡,就把糟糠之妻忘得一干二淨的人,應向宋弘好好學習一下。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留有一詩《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了解到「飛將軍」李廣,他驍勇善戰、智謀雙全,出擊匈奴時,連匈奴單于都佩服他。不過,後世也對他有一些不好的評價:心胸狹隘,言而無信。
李廣像 (網上圖片)
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將門世家出身。他在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漢武年間任職,先後率領士兵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在雁門、代郡等地打擊匈奴。籠統去計,李廣曾率兵征戰七十多次,立下多次戰功。也曾率領數百騎兵,智騙上千匈奴大軍,全身而退。匈奴人一聽到李廣的名字,都十分害怕,都敬佩李廣的才智與謀略。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李廣小時樹立遠大志向,要成為驍勇善戰的將士,保衛國家。因此他從小便練習射箭,擁有精湛射箭技術。他的故事至仇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包括「巧計退兵」:漢景帝年間,匈奴進攻上郡,漢景帝讓心腹宦官監督李廣練兵。
期間,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在野外馳騁,恰好碰見三名匈奴人並交戰。宦官倉皇而回,將這件事情告知李廣。李廣帶了一百名騎兵,前去包抄,李廣追上射死了兩人,留下一名俘虜。李廣將俘虜綁在馬時,看見前方有數千匈奴騎兵。匈奴大軍也看到了李廣,以為他們施誘敵之計,不敢輕舉妄動。李廣率領的百名騎兵非常驚慌,李廣則告之:「匈奴肯定以為我們誘敵,不敢襲擊。」隨後李廣命令全體士兵前進,大約與匈奴還有兩公里時停下來,讓騎兵解鞍下馬。匈奴軍看見李廣隊伍鎮定自若,堅信是誘敵。最終李廣隊伍安然無恙回到駐兵處。
網上圖片
故事可看出李廣智勇雙全,加上他一生征戰南北,但統治者並沒有給李廣封侯拜相,似乎對李廣很不公平。初唐詩人王勃在看李廣的事跡時,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典故出自文章《史記·李廣將軍列傳》,從中可得知《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王勃與司馬遷一樣,也為李廣沒有封侯拜相感到憤懣不平。
西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可以得知漢文帝非常欣賞李廣,他認為李廣生不逢時,如果他生於高祖年間,李廣獲封萬戶侯是承擔得起的。因為他智勇雙全、處事冷靜、臨危不懼,看清大局沉著摧毀匈奴主力。其次,他愛惜兵士,與下屬關係親密。在景帝及武帝年間,李廣即使立下戰功,但不驕不躁。司馬遷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總結世人對李廣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對李廣的評價(網上圖片)
圍繞李陵所產生的爭議從未間斷,後世對李廣的評價還有一點便是,他是一個心胸狹隘、錙銖必計的人。如果別人得罪了他,一定會想辦法報復。記一次,李廣在貶謫時遭到霸陵尉奚落,到了李陵再受重用時,毫不猶豫殺掉霸陵尉。另外,李廣鎮守隴西時,恰逢羌人起義,李廣誘騙八百多羌人投降,承諾不會傷害他們。但是,李廣最終將他們坑殺,因此成為了一個言而無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