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它,甚至畏懼它,出自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後世據此提煉出「葉公好龍」這個成語。
據傳說,楚國人沈諸梁是葉地縣尹,人們稱他為「葉公」。葉公常常對人說,他最喜歡的是呼風喚雨、能變化無窮的龍。他在自家大門前的石柱上雕刻了一對大龍,龍身盤繞著柱子,龍頭高高抬起,瞪著眼、張著嘴、舞著爪,非常威風。屋頂上也有一對大龍,面對面地爭奪著一顆龍珠。花園裡到處都是龍的圖案,石頭、牆壁、台階都用「龍」裝飾。此外,屋內的家具、餐具、寢具都與龍有關,讓人感受到濃郁的龍文化氛圍。
網上圖片
葉公熱愛龍,不僅在他家的裝飾中無處不見龍的形像,他的生活也離不開龍這一主題。每當有空閑時,他都會拿起筆畫畫、寫字,畫的是龍,寫的也是龍。他甚至將孩子們的名字都與龍相關聯,老大叫「大龍」,老二叫「二龍」,老三叫「三龍」,女兒取名為「龍女」。天界的真龍得知葉公如此喜愛龍,十分感動,決定下凡來到人間,向葉公表示謝意並給予恩惠。
有一天,葉公正在午睡,突然外面刮起大風,電閃雷鳴。葉公驚醒後,趕緊起來關窗,沒想到此時真龍從窗外探頭進來,葉公被嚇得魂飛魄散。當他轉身逃進堂屋時,發現一條巨大的龍尾橫在面前。葉公無處可逃,嚇得面如土色,最終癱倒在地,不省人事。
網上圖片
真龍看著被嚇昏在地的葉公,感到十分疑惑,只好失望地飛回天界。實際上,這個葉公並不是真正熱愛龍,他只是喜歡那些類似於龍卻不是龍的東西,借以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而已。
通過葉公的虛假與真龍的真誠的對比,這個故事無情地諷刺和嚴厲地抨擊了那些表裡不一、口是心非的政客和名不副實的人物,揭露了他們只會口頭上高喊口號,而不關注實際問題的壞思想和作風。它比喻了那些表面上對某個事物表示特別喜歡,實際上並不了解、甚至反對它的人,一旦真正接觸,不僅不會喜歡,甚至還會害怕它。
網上圖片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留有一詩《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了解到「飛將軍」李廣,他驍勇善戰、智謀雙全,出擊匈奴時,連匈奴單于都佩服他。不過,後世也對他有一些不好的評價:心胸狹隘,言而無信。
李廣像 (網上圖片)
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將門世家出身。他在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漢武年間任職,先後率領士兵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在雁門、代郡等地打擊匈奴。籠統去計,李廣曾率兵征戰七十多次,立下多次戰功。也曾率領數百騎兵,智騙上千匈奴大軍,全身而退。匈奴人一聽到李廣的名字,都十分害怕,都敬佩李廣的才智與謀略。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李廣小時樹立遠大志向,要成為驍勇善戰的將士,保衛國家。因此他從小便練習射箭,擁有精湛射箭技術。他的故事至仇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包括「巧計退兵」:漢景帝年間,匈奴進攻上郡,漢景帝讓心腹宦官監督李廣練兵。
期間,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在野外馳騁,恰好碰見三名匈奴人並交戰。宦官倉皇而回,將這件事情告知李廣。李廣帶了一百名騎兵,前去包抄,李廣追上射死了兩人,留下一名俘虜。李廣將俘虜綁在馬時,看見前方有數千匈奴騎兵。匈奴大軍也看到了李廣,以為他們施誘敵之計,不敢輕舉妄動。李廣率領的百名騎兵非常驚慌,李廣則告之:「匈奴肯定以為我們誘敵,不敢襲擊。」隨後李廣命令全體士兵前進,大約與匈奴還有兩公里時停下來,讓騎兵解鞍下馬。匈奴軍看見李廣隊伍鎮定自若,堅信是誘敵。最終李廣隊伍安然無恙回到駐兵處。
網上圖片
故事可看出李廣智勇雙全,加上他一生征戰南北,但統治者並沒有給李廣封侯拜相,似乎對李廣很不公平。初唐詩人王勃在看李廣的事跡時,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典故出自文章《史記·李廣將軍列傳》,從中可得知《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王勃與司馬遷一樣,也為李廣沒有封侯拜相感到憤懣不平。
西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可以得知漢文帝非常欣賞李廣,他認為李廣生不逢時,如果他生於高祖年間,李廣獲封萬戶侯是承擔得起的。因為他智勇雙全、處事冷靜、臨危不懼,看清大局沉著摧毀匈奴主力。其次,他愛惜兵士,與下屬關係親密。在景帝及武帝年間,李廣即使立下戰功,但不驕不躁。司馬遷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總結世人對李廣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對李廣的評價(網上圖片)
圍繞李陵所產生的爭議從未間斷,後世對李廣的評價還有一點便是,他是一個心胸狹隘、錙銖必計的人。如果別人得罪了他,一定會想辦法報復。記一次,李廣在貶謫時遭到霸陵尉奚落,到了李陵再受重用時,毫不猶豫殺掉霸陵尉。另外,李廣鎮守隴西時,恰逢羌人起義,李廣誘騙八百多羌人投降,承諾不會傷害他們。但是,李廣最終將他們坑殺,因此成為了一個言而無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