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禁止吃牛肉?扒一扒古代食牛肉史

歷史長河

古人禁止吃牛肉?扒一扒古代食牛肉史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禁止吃牛肉?扒一扒古代食牛肉史

2024年09月20日 10:00

熟悉《水滸傳》的人應該都讀過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闖禍後打算回老家看望哥哥,來到陽谷縣地界時,就差不多正值晌午時分了。他摸了摸饑腸轆轆的肚子,便打算到前方的酒店飽足一餐。三碗酒一飲而盡後,武松覺得不過癮,又讓主人家給他來點飽肚的。店家頭也不回就說:「這只有熟牛肉。」武松聽後,也沒覺得不妥。擺擺手,豪氣地說:「那你就切二三斤上好的牛肉來!」隨後,一大盤子的熟牛肉轉眼間就放到武松眼前。大快朵頤過後,武松徑直走上了景陽岡。令眾人想不到的是,趁著酒意的武松居然徒手打猛虎,也因此成就「打虎英雄」的美名。

看到這個喝酒吃牛肉的橋段,也許有人會問:耕牛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屠牛禁令自古以來不勝枚舉,武松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吃牛肉呢?那是因為《水滸傳》的情節是假的!誠然,歷代法律中有諸多禁宰耕牛的條文規定,但制度並不能直接反映民生現實,官府有禁令並不意味古代不存在食牛的習俗,只是掣肘多多而已。

圖為牛肉干。(網上圖片)

圖為牛肉干。(網上圖片)

牛、馬,羊雖為六畜,但真正能夠被廣泛吃用的只有雞、狗、豬三種。前兩者是交通和農耕工具,後者則因為要耗費大片的草地,所以食價不菲。因此,普通人只能吃雞肉、狗肉和豬肉。當然,靠水而居的人還能以打魚為業。

吃不起是主觀情況,那客觀上最早的宰牛的法令到底是什麼時候呢?最早的禁牛令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在《禮記·王製》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也就是說,就連天子和諸侯也無法「無故」殺牛。那天子想吃牛怎麼辦呢?只能吃用來祭祀的牛了!後來,平王東遷,王畿面積、勢力大減,想吃上牛肉這樣的貴族食品更是難上加難。加上,諸侯國為了提升自己軍事、經濟實力,紛紛推動牛耕作業,所以耕牛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受到史無前例的保護。

雖然秦漢時期的牛耕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牛始終不是尋常的餐桌食材,甚至在漢朝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之時,官府更是倡導民眾「戒食牛肉」。《漢書》有明文規定「私殺牛馬」、「宰食」者,要「殺無赦」!就連盜竊耕牛,也要「與殺同罪」。不過這大概只針對平民百姓,上流社會中仍存有食用牛肉的現象。在秦末戰爭時期,劉邦入咸陽後,「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可見在重要場合上依然可以看到牛肉的踪影。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在離秦都鹹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秦王子嬰便向劉邦投降。劉邦進鹹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與關中各縣父老、豪傑約法三章: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並要求各級官吏恪盡職守、廉潔奉公,讓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們聽了,當然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網上圖片)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在離秦都鹹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秦王子嬰便向劉邦投降。劉邦進鹹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與關中各縣父老、豪傑約法三章: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並要求各級官吏恪盡職守、廉潔奉公,讓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們聽了,當然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網上圖片)

值得一提,這個時期吃的牛並不是那些正處青壯時期的、能參與農業生產活動的耕牛,而是一些老弱、倒斃的牛隻。這些牛隻在官府查驗後即可宰殺。不過因為東漢時期約發生了六次嚴重的牛疫,所以在耕牛短缺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也受到嚴重的打擊。糧食減產,牛價、谷價持續上漲,陷於牛荒的老百姓只好在此時把病牛也搬上飯桌,當時還有不少人因吃病牛而染病,果真是「病從口入」啊!

到了隋唐時期,牛的重要性可是有增無減!禁牛令不斷出台,是因為牛不僅是農耕工具,還是主要的運輸工具。儘管唐中期後官僚貴族逐漸棄用牛車,但牛車仍舊是普通民眾日常出行的首選。加上,安史之亂耕牛數量銳減,急得唐玄宗李隆基馬上頒布《禁屠殺馬牛驢詔》,規定除朝廷祭祀用途外不得進獻馬牛驢肉。到了德宗時期,牛更被視作恢復農業生產的戰略物資。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我們翻閱唐代詩人所作的詩歌,不難看到食牛肉的詩句,「詩仙」李白也曾以烹羊宰牛為樂,吃牛時還會須一飲三百杯!可見,私下烹食牛肉屢見不鮮。

牛車,顧名思義就是牛拉的車子。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發明了牛車。雖然牛車自然、舒適,但在城市里很難見到牛車。人們多用牛車運輸重物,當然也可用來運送老弱病殘之人。(網上圖片)

牛車,顧名思義就是牛拉的車子。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發明了牛車。雖然牛車自然、舒適,但在城市里很難見到牛車。人們多用牛車運輸重物,當然也可用來運送老弱病殘之人。(網上圖片)

比起隋唐,宋朝的屠牛禁令變得更為嚴格,其原因在於鐵犁牛耕技術在宋代達到了巔峰,耕牛成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早在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代律法便明確規定禁止屠戶宰殺販賣牛、馬、驢、狗肉。不但違例者要遭問斬,連提供買賣場地和隱瞞不報的人也被視作同罪。另一方面,為了提高法律的執行效率,宋政府一直奉行告賞措施,所以「許人告」等字眼在禁殺牛法中非常常見。

雖說禁令森嚴,但就像唐朝一樣,宋朝私下食牛也是常有之事。畢竟在實際狀況中,地方官府往往不會嚴厲執法。只有盜殺牛被人告上公堂時,地方官府才會受理。據《宋史》記載,包拯在揚州當知縣時,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因為牛在失去舌頭的不久後便會死亡,所以牛主人立刻跑到包拯面前告狀。可沒想到,包拯聳聳肩,滿不在乎地說:「你只管回家去把牛殺了賣掉就行了。」由此可見,對於私下殺牛、賣肉、買肉的行為,官府不會加以追究或干涉。

再說,牛皮、牛筋和牛角等部位均可用於軍事器械的製作上。政府要征收數目浩瀚的軍需物資,就意味著會產生相應的牛肉。那麼這些牛肉最後將何去何從?肯定是落入平民百姓家啦!這樣一來,一個巨大的牛肉市場就應運而生。所以說,武松吃兩三斤熟牛肉算什麽?他吃上個十斤也不成問題!

明清在法律上延續了前朝的屠牛禁令,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牛隻的數量較以往有所增加,所以牛肉也終於成為市面常見肉類之一。在一些飲食類文獻中,就有對牛肉與牛乳的詳盡介紹,例如:明初劉基寫的《多能鄙事》便介紹了腌牛肉、牛肉幹、肉沫的製法。在牛乳製品方面,該書也指出做酥酪和乳餅要用到牛乳這種原材料。

酥酪是一種中國傳統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等制成,故又有「乳酪」、「奶酪」等多種名稱。在《紅樓夢》第十九回中,就有寫道賈妃賜出糖蒸酥酪的情節。(網上圖片)

酥酪是一種中國傳統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等制成,故又有「乳酪」、「奶酪」等多種名稱。在《紅樓夢》第十九回中,就有寫道賈妃賜出糖蒸酥酪的情節。(網上圖片)

到了清代,牛肉菜品與牛乳製品的種類在明代基礎上有進一步增加。清代傳世篇幅最大的飲食典籍——《調鼎集》,在雜牲部中甚至為牛單獨設立一個部分,當中記載的牛肉菜品不但有煨牛肉、法製牛肉,還有牛肉脯和煨牛舌,而牛乳製品的數量更是高達七種,乳酥膏、造酥油、乳酪、黃牛乳、黃牛骨髓、乳皮和乳餅等乳製品也因此紛紛登上中國美食舞台。

吃牛肉在清朝算是普及了,但從地方誌看,不食牛肉才是值得讚揚的品德。在《壽陽縣誌》中提及陳克信的妻子趙氏,此人治家嚴肅,子婦均不敢越禮。因為她性子好善,所以一生戒食牛肉,鄉人莫不稱其為「賢內助」,甚至相信她卒年八十有五都是因為不吃牛!正德年間,楊天祥因「族人私宰牛,偶知之,誓於祖宗,竟死不食牛肉」,也能在史書典籍上混了個好名聲。因此,在清朝要想得個好名聲似乎不食牛肉就可以了!

當然,這不過是打趣一下。縱觀中國歷代各朝,耕牛都是相當重要的資源,但是不是一點牛肉都沾不得呢?那顯然不是,畢竟牛肉面還是我國北方民間的流行美食呢!

往下看更多文章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2024年11月18日 20:00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