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旗旗幟飄飄風光一時 後屢戰屢敗鳥獸散

歷史長河

八旗旗幟飄飄風光一時 後屢戰屢敗鳥獸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八旗旗幟飄飄風光一時 後屢戰屢敗鳥獸散

2024年09月23日 10:00

看過大清劇的各位想必對八旗子弟並不陌生。

軍旗顏色奪目莊嚴,戎服裝式威武神氣,光看心中一股敬畏不禁油然而生。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制度貫穿於清朝統治的始末,所以在數百年的發展中,八旗制度也有相應的改變:從四旗到二十四旗、從滿清八旗到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為清王朝的崛起和統一作出了貢獻的清八旗又如何為大清的沒落和滅亡埋下伏筆呢?他,又如何見證清王朝由弱而強、由盛而衰、由衰而亡整個歷史過程呢?那不妨從八旗制度的建立開始了解⋯⋯

眾所周知,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統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白旗則為下五旗。上三旗地位比下五旗地位高,而因為上三旗中只有鑲黃旗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所以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也是八旗中最為尊貴的。(網上圖片)

眾所周知,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統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白旗則為下五旗。上三旗地位比下五旗地位高,而因為上三旗中只有鑲黃旗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所以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也是八旗中最為尊貴的。(網上圖片)

八旗制度的建立

十六世紀下半葉,努爾哈赤以祖父和父親被平亂明朝總兵誤殺為由,憑著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遺甲」開展了他建國稱汗、征戰一生之路。當時女真各部風起雲變,為了稱王爭長,眾人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努爾哈赤因其深謀遠慮與英勇善戰,成功征伐諸部。經過六十多年的戰爭,終在順治元年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舞台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努爾哈赤的崛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而八旗制度也在這期間得以創立、發展。在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時,努爾哈赤就發現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掠取的資源增多,兵力也不斷壯大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利用資源。因此,努爾哈赤正式將氏族部落時期的牛錄舊制應用到軍事制上,並對其進行整編與改革。

所謂的「牛錄編制」,其實就是每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當中又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重新編設牛錄後,便劃一旗幟顏色,正式建立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可是,後來人口急劇增加,所以清太祖打破了五甲喇一個固山的限制,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在此時,八旗制度的雛型也被確立了下來。當然,在皇太極組建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後,清朝八旗才真正建成。

乾隆時期的權臣和貪官——和珅,在當權的20多年貪污的銀數超出當時清政府1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樣的大人物也是八旗弟子,隸屬正紅旗。(網上圖片)

乾隆時期的權臣和貪官——和珅,在當權的20多年貪污的銀數超出當時清政府1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樣的大人物也是八旗弟子,隸屬正紅旗。(網上圖片)

八旗制度的強盛

之所以叫「八旗」,就是因為它是「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兵士「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可謂「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八旗制度創立初期,由於整肅軍紀,治軍嚴明,八旗軍隊在戰場上發揮了極大威力。

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六萬精兵大敗明朝十余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三年後,八旗弟子成功進軍遼沈,占遼沈等大小七十余城。在松錦大戰中,奉命大將軍阿巴泰更是不負眾望,率內滿洲、蒙古、漢人二十四固山往征明國。八旗軍邊毀邊關邊破城,既通燕京,又下山東,最終克城共八十八,俘人畜九十二萬三百,真是縱橫無敵啊!

在入關後,滿洲八旗有了更迅速的發展,從佐領數量從三百零九個急增至五百八十三個。這不但切合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還解決了清統治之初平定各地的反清鬥爭之需。正是依靠這支八旗制度下不斷壯大的軍事力量,滿清才能打敗了農民軍、推翻大明王朝,是清王朝重要軍事支柱。

從應用氏族部落舊制牛錄建制到四旗,從四旗到八旗,再從八旗到二十四旗,八旗制度的建立經歷了長達五十余年的過程。在這期間,努爾哈赤逐步完善的八旗軍也充分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鬥力。然而,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

八旗旗色排序也不是一成不變,有時會因長幼尊卑、權力更迭等原因而變化。最早的排序應為正黃、鑲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這是因為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主兩紅旗、二貝勒阿敏主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主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主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主鑲白旗,所以此排名與當時眾旗主的長幼尊卑有關。然而,到了皇太極即位之時,皇太極先後打擊了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所以兩藍旗的地位因此下降,八旗的排序也形成了一個兩黃、兩紅、兩白、兩藍的局面。(網上圖片)

八旗旗色排序也不是一成不變,有時會因長幼尊卑、權力更迭等原因而變化。最早的排序應為正黃、鑲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這是因為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主兩紅旗、二貝勒阿敏主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主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主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主鑲白旗,所以此排名與當時眾旗主的長幼尊卑有關。然而,到了皇太極即位之時,皇太極先後打擊了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所以兩藍旗的地位因此下降,八旗的排序也形成了一個兩黃、兩紅、兩白、兩藍的局面。(網上圖片)

八旗制度的沒落與滅亡

既然八旗軍在建立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建國後自是不能虧代他們。因此,為了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他們不再需要從事生產活動,可以依靠國家供養安享一生。國家讓八旗軍變成職業軍隊,是想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可是,事與願違,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化以及統治者給予八旗的種種特權,讓八旗軍的尚武精神從康熙中葉起就迅速消逝。不僅沒能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還出現好逸惡勞、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

終年仰食於官府的八旗官兵以遊手好閒、華衣美食相標榜,拋棄了以往淳樸簡約的社會風尚,轉而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軍事訓練形同虛設,明明規定了每月步射、騎射的練習,卻無人操練,就連合操、考試大都草草了事;有的將領還肆意篡改軍令,減少訓練次數,如乾隆年間廣州駐防八旗的火炮訓練時間就由每年四周減為兩周,射擊訓練的次數由十次減為五次;有的駐防八旗部隊甚至把練習場出租賺錢。這樣一來,火槍和火炮的射擊練習也只能取消。

以為出租練習場賺錢很離譜?還有更荒唐的事呢!按照當時軍制規定,八旗官兵出征作戰時都應自備兵器糧草,所以官兵都要對兵器的殘缺廢損情況進行定期檢查。但從乾隆年間開始,這個規定早就徒存名目。有的八旗兵丁借口經濟困難不按規定置辦軍器,還有人會把軍器典當換錢。換不成錢,就把軍中利器砸碎賣廢鐵。清廷三令五申,但屢禁不止。到了乾隆末年,大部分軍器、盔甲都已經不具備殺傷功能。

難怪鴉片戰爭時靖逆將軍奕山會無力作戰,還要向英軍交納了六百萬銀元「贖城費」。之後,面對英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八旗軍只好一退再退,但當英軍接二連三地攻破八旗軍駐防的乍浦、鎮江、南京,最後逼近北京致咸豐帝逃往熱河,才真正把八旗制兵之劣袒露無遺。

戰敗,也不能全怪八旗士兵。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朝進入了一個屈辱的歲月,敗仗多如牛毛。很多時是因為晚清政府腐朽墮落,才會造成對外戰爭勝少敗多。(網上圖片)

戰敗,也不能全怪八旗士兵。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朝進入了一個屈辱的歲月,敗仗多如牛毛。很多時是因為晚清政府腐朽墮落,才會造成對外戰爭勝少敗多。(網上圖片)

之後的甲午戰爭、八國侵華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八旗制軍的衰敗,甚至八旗官兵一聽到戰役將至就渾身發抖、千方八計地逃離戰場。此時,八旗制度已經徹底腐朽。八旗軍只顧著走過場、擺花架子,一到必要時刻就如鳥獸散。即便是號稱各軍之冠的禁衛軍,也只是「真棘門灞上兒戲事耳……其操演亦用新法,然不脫梨園武行習氣」。

眼見八旗軍無力抗擊外敵,屢戰屢敗,清政府也不是冷眼旁觀,任其墮落。新政時期,清政府為了重振八旗制度,對八旗軍制進行了改革。可惜,八旗軍制改革並沒有徹底完成近代化的目標。直到民主革命爆發,清帝被迫退位,八旗軍就只剩下的一部分被改練成新軍。至此,八旗稱號消亡,正式淡出歷史舞台。

往下看更多文章

賢人相識「物以類聚」 淳於髡求賢如打水

2024年09月20日 20:00

「物以類聚」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易經.繫辭上》中的「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但最為人熟知的典故應當出自漢代劉向所寫的《戰國策》,在《齊策三》中有提及:「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

戰國時期的淳于髡雖然是贅婿,但他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不但得到齊威王的青睞,成為齊國的大夫,更多次為齊國立下大功。當時,齊威王只管喝酒作樂,終日只問酒色,不理政事,連一旁的文武百官也跟着一同荒淫放縱。戰國時期,風雲詭譎。其他各國見齊國內政混亂,都趁機進攻齊國。國家危在旦夕,但齊王近臣一個個膽小如鼠,都不敢上前進諫。淳于髡深知齊王喜好説謎語,因此淳于髡只好用隱語來勸諫齊威王振興朝綱,強大齊國。齊威王經過他的規勸後便勵精圖治,終於令齊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威王八年,楚國出兵伐齊。齊威王命淳于髡帶着黃金、白璧、駿馬向趙國求援。趙國朝堂之上,淳于髡昂首挺胸,從容不迫地向趙王陳明利害,並請其出兵援齊。趙王聽後點點頭,當即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到齊國去。楚國見趙兵來勢洶洶,便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決定在後宮擺宴慶慶祝,淳于髡亦因此事被認為是齊國最好的賢士。

淳于髡博聞彊記,善於辯論。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網上圖片)

淳于髡博聞彊記,善於辯論。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網上圖片)

後來齊宣王昭告天下,以重金求取賢士。淳于髡在一天內就給他推薦了七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和他們隨便談了談,發現他們果真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怎麼想也想不透,淳于髡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這麼多賢人呢?於是,他便低聲問身旁的淳于髡:「人才難得,方圓千里內,如果能找到一個賢士已經很不得了。現在你卻在一天內給我推薦了七個賢士,不知先生是從何處找來的?若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淳于髡聽後,笑了笑回道:「大王有所不知,同類的鳥會聚居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則會走在一條路上。如果到窪地裏去找柴胡和桔梗這類的藥材,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要是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多得車都裝運不完。我淳于髡在齊國也算得上是個賢士,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裏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其實我還準備給大王挑選了另一批賢士,大王可想現在接見他們?」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的功效。(網上圖片)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的功效。(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物以類聚」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但後來多指壞人臭味相投,相互勾結;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