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大清劇的各位想必對八旗子弟並不陌生。
軍旗顏色奪目莊嚴,戎服裝式威武神氣,光看心中一股敬畏不禁油然而生。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制度貫穿於清朝統治的始末,所以在數百年的發展中,八旗制度也有相應的改變:從四旗到二十四旗、從滿清八旗到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為清王朝的崛起和統一作出了貢獻的清八旗又如何為大清的沒落和滅亡埋下伏筆呢?他,又如何見證清王朝由弱而強、由盛而衰、由衰而亡整個歷史過程呢?那不妨從八旗制度的建立開始了解⋯⋯
八旗制度的建立
十六世紀下半葉,努爾哈赤以祖父和父親被平亂明朝總兵誤殺為由,憑著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遺甲」開展了他建國稱汗、征戰一生之路。當時女真各部風起雲變,為了稱王爭長,眾人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努爾哈赤因其深謀遠慮與英勇善戰,成功征伐諸部。經過六十多年的戰爭,終在順治元年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舞台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努爾哈赤的崛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而八旗制度也在這期間得以創立、發展。在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時,努爾哈赤就發現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掠取的資源增多,兵力也不斷壯大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利用資源。因此,努爾哈赤正式將氏族部落時期的牛錄舊制應用到軍事制上,並對其進行整編與改革。
所謂的「牛錄編制」,其實就是每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當中又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重新編設牛錄後,便劃一旗幟顏色,正式建立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可是,後來人口急劇增加,所以清太祖打破了五甲喇一個固山的限制,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在此時,八旗制度的雛型也被確立了下來。當然,在皇太極組建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後,清朝八旗才真正建成。
八旗制度的強盛
之所以叫「八旗」,就是因為它是「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兵士「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可謂「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八旗制度創立初期,由於整肅軍紀,治軍嚴明,八旗軍隊在戰場上發揮了極大威力。
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六萬精兵大敗明朝十余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三年後,八旗弟子成功進軍遼沈,占遼沈等大小七十余城。在松錦大戰中,奉命大將軍阿巴泰更是不負眾望,率內滿洲、蒙古、漢人二十四固山往征明國。八旗軍邊毀邊關邊破城,既通燕京,又下山東,最終克城共八十八,俘人畜九十二萬三百,真是縱橫無敵啊!
在入關後,滿洲八旗有了更迅速的發展,從佐領數量從三百零九個急增至五百八十三個。這不但切合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還解決了清統治之初平定各地的反清鬥爭之需。正是依靠這支八旗制度下不斷壯大的軍事力量,滿清才能打敗了農民軍、推翻大明王朝,是清王朝重要軍事支柱。
從應用氏族部落舊制牛錄建制到四旗,從四旗到八旗,再從八旗到二十四旗,八旗制度的建立經歷了長達五十余年的過程。在這期間,努爾哈赤逐步完善的八旗軍也充分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鬥力。然而,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
八旗制度的沒落與滅亡
既然八旗軍在建立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建國後自是不能虧代他們。因此,為了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他們不再需要從事生產活動,可以依靠國家供養安享一生。國家讓八旗軍變成職業軍隊,是想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可是,事與願違,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化以及統治者給予八旗的種種特權,讓八旗軍的尚武精神從康熙中葉起就迅速消逝。不僅沒能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還出現好逸惡勞、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
終年仰食於官府的八旗官兵以遊手好閒、華衣美食相標榜,拋棄了以往淳樸簡約的社會風尚,轉而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軍事訓練形同虛設,明明規定了每月步射、騎射的練習,卻無人操練,就連合操、考試大都草草了事;有的將領還肆意篡改軍令,減少訓練次數,如乾隆年間廣州駐防八旗的火炮訓練時間就由每年四周減為兩周,射擊訓練的次數由十次減為五次;有的駐防八旗部隊甚至把練習場出租賺錢。這樣一來,火槍和火炮的射擊練習也只能取消。
以為出租練習場賺錢很離譜?還有更荒唐的事呢!按照當時軍制規定,八旗官兵出征作戰時都應自備兵器糧草,所以官兵都要對兵器的殘缺廢損情況進行定期檢查。但從乾隆年間開始,這個規定早就徒存名目。有的八旗兵丁借口經濟困難不按規定置辦軍器,還有人會把軍器典當換錢。換不成錢,就把軍中利器砸碎賣廢鐵。清廷三令五申,但屢禁不止。到了乾隆末年,大部分軍器、盔甲都已經不具備殺傷功能。
難怪鴉片戰爭時靖逆將軍奕山會無力作戰,還要向英軍交納了六百萬銀元「贖城費」。之後,面對英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八旗軍只好一退再退,但當英軍接二連三地攻破八旗軍駐防的乍浦、鎮江、南京,最後逼近北京致咸豐帝逃往熱河,才真正把八旗制兵之劣袒露無遺。
之後的甲午戰爭、八國侵華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八旗制軍的衰敗,甚至八旗官兵一聽到戰役將至就渾身發抖、千方八計地逃離戰場。此時,八旗制度已經徹底腐朽。八旗軍只顧著走過場、擺花架子,一到必要時刻就如鳥獸散。即便是號稱各軍之冠的禁衛軍,也只是「真棘門灞上兒戲事耳……其操演亦用新法,然不脫梨園武行習氣」。
眼見八旗軍無力抗擊外敵,屢戰屢敗,清政府也不是冷眼旁觀,任其墮落。新政時期,清政府為了重振八旗制度,對八旗軍制進行了改革。可惜,八旗軍制改革並沒有徹底完成近代化的目標。直到民主革命爆發,清帝被迫退位,八旗軍就只剩下的一部分被改練成新軍。至此,八旗稱號消亡,正式淡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