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梁三日」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列子.湯問》。
當中有言:「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在戰國時期,有一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趕路,盤纏耗盡,已經斷糧已好幾日了。饑腸轆轆的情況下,韓娥決定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那歌聲圓潤婉轉,那神態淒美動人,凡是聽過的人都不由得被她濃郁的感情感動。人們把她圍得水泄不通,幹活的停了手,行路的歇了腳,吵架的住了嘴,哭叫的失了聲,開店的甚至連生意都不做了!韓娥唱罷,人們紛紛解囊資助,而韓娥也終於能把賣唱的錢飽足一頓了。
梁是指屋梁,古代屋樑上常常畫滿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花紋。(網上圖片)
韓娥歌聲中強烈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哪怕她離開了齊國三天,人們似乎還能感受到她歌聲的余音仍在梁間繚繞。 因此,人們都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不過後來韓娥的錢再次用盡,投宿一家旅店時還被旅店主人狠狠的侮辱一番。韓娥傷心透了,不禁哀哭淒唱而去。她的聲音是多麽悲涼,所有傾聽她歌聲的人都感受到了她內心深處的哀傷,陷入了悲痛。人們愁眉不展,只能垂淚相對,甚至有的人三日不食。
(網上圖片)
為了挽回這一局面,旅店主人只好請韓娥回來,讓她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在眾人苦苦哀求下,唯有再唱一曲。眾人一聽,開心得隨歌而舞。氣氛頓時歡悅起來,之前的悲愁像風一樣消失得一幹二凈。天長日久,臨淄的人也越來越喜歡唱歌了,幾乎每天都要練習韓娥唱的歌。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余音竟能繞梁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餘音繞梁」這個成語,其原意是音樂停止後,餘音好像還在繞著屋梁回旋;後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回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