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小鹿慘死獵狗口 「至死不悟」倒血池

史空穿梭

小鹿慘死獵狗口 「至死不悟」倒血池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小鹿慘死獵狗口 「至死不悟」倒血池

2024年10月21日 20:00

「至死不悟」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在《道意》中有提及:「求乞福願,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很久以前,在深山一隅有著這麼一處寧靜之地。高聳入雲的槐木、層層疊疊的樹冠、相雜不純的槐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光影斑駁。深山郁郁蔥蔥,自然少不了水源。宛如銀色絲帶的溪流從山巔流淌而下,而潺潺溪水聲中偶爾會聽到小鹿蹄聲回蕩。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道教作為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網上圖片)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道教作為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網上圖片)

這麼一片翠綠寶地,獵人當然不會放過。他每天都會到訪森林,並以狩獵為生。然而,今天不太一樣,他在茂密的樹林中,不經意地發現了一只受傷的小鹿。本來應該馬上把它綁起來賣到市場去,但一看它嬌小無助的身姿,獵人一下子就心柔了。他一手把小鹿扛到肩上去,決定把小鹿帶回家喂養。

雖然獵人對它心生憐憫,但家中的獵狗卻是對它垂涎三尺。不過獵人溫柔地照顧下,小鹿也漸漸地適應了新的生活。獵狗在獵人的訓練下,似乎也收起了獠牙,願意跟小鹿友好相處。就是這樣,獵食者與獵物在這形成了一種奇妙卻和諧的共處關係。

葛洪,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製藥化學家和煉丹術家。他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網上圖片)

葛洪,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製藥化學家和煉丹術家。他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網上圖片)

儘管小鹿把獵狗當成自己的同伴,但並不是所有獵狗都能抑制自己嗜血的野性。一天,小鹿從家裡看到了屋外的聚集了一群野生獵狗。雖說不是家中的獵狗同伴,但那歡鬧嬉戲的氣氛卻是十分相像,所以小鹿想也不想,馬上衝了出去。外頭的獵狗見肥羊上門,毫不猶豫張大了口,一口咬上小鹿的咽喉。頓時,血花四濺,倒地不起。小鹿死前努力的睜開雙眼,想問新朋友怎麼變得如此兇猛,可是落在它眼睛的永遠是獵狗囂張恣意的笑容。可憐的小鹿,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深山(網上圖片)

深山(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至死不悟」這個成語,意思是到死也不醒悟。

往下看更多文章

南京大屠殺日軍失去人性的原因

2024年10月21日 10:00

1937年11月中旬,國民革命軍淞滬會戰失利,其後南京失守。在南京保衛戰期間,日軍在戰場上俘虜了數萬中國官兵,最終在日軍高層授意下被集體屠殺。中國軍隊全面敗逃,為了逃脫換上平民衣服混進民間,日軍再徹底搜捕這堆潰兵,一有嫌疑就捉,最終逃避不了屠殺命運。

日本歷史學家洞富雄《南京大虐殺》指出,日軍由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之時,日軍搜捕潰兵,數萬中國平民受牽連一同被屠殺,在此後的大約六個星期,日軍在城內外隨意殺害平民,被日軍強姦、搶劫的受害人也往往被日軍殺死滅口。據專家指,當時被日軍屠殺的中國官兵和平民在20萬至30萬人以上。

1938年國民黨發表的《日寇暴行實錄》其中一張相片,展示日軍活埋民眾 (網上圖片)

1938年國民黨發表的《日寇暴行實錄》其中一張相片,展示日軍活埋民眾 (網上圖片)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究竟日本士兵為什麼會完全脫離人類基本的行為規範?為什麼日本軍官允許甚至鼓勵這種失控行為?可試從日本的歷史,來了解日軍的所作所為的根本原因。

日本報章當時報道兩名軍官在南京時「殺人比賽」(網上圖片)

日本報章當時報道兩名軍官在南京時「殺人比賽」(網上圖片)

在侵華期間的日本人,民族特質已經由千年社會制度鍛造出來。制度下,社會等級的確立和維持會通過軍事鬥爭實現。千百年來,日本列島上強大諸侯都僱用私人軍隊,互相征戰;到了中世紀,這些軍隊逐漸演變為日本社會獨特的武士階層,他們的行為規範被稱為「武士道」,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無上的榮譽。

除了對其統治者應盡「為國捐軀,無上光榮」的「義務」,日本武士行為規範嚴苛,在道義上,如果沒能光榮完成軍事任務,就要在眾人面前,施展剖腹儀式,大無畏地自殺。這種武士道精神到了18世紀時的現代化戰爭發揮到極致,逐漸滲透到日本文化,獲很多年輕男子尊崇及遵循。從二戰日本面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當中,神風突擊隊執行自殺式任務,戰機直衝美艦,日本青年這種誓死效忠天皇、隨時準備獻身的行為,為西方留下深刻印象。

神風突擊隊成員平均年齡17歲 (網上圖片)

神風突擊隊成員平均年齡17歲 (網上圖片)

另一種塑造日本民族這「特殊行為」來自於它的孤立以及西方衝擊。15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統治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原意保護日本免受外部侵擾,結果事與願違,造成日本社會與正在發生工業革命的歐洲完全隔絕,新技術無從傳入,威脅國家安全。在長達250年的時間裡,日本的軍事技術一直停留冷兵器及火槍水平。到了19世紀列強全球擴張,當時美國大規模以武力展示震懾日本,逼其開放通商口岸。德川貴族階級匆忙藏好細軟準備想應戰時,最終不得不承認美國軍事技術優勢,接受美國要求。美國再為英、俄、法及德等國,打開了與日本通商之門。

據了解,此次蒙羞在日本民族心中留下強烈怨恨,日本當權精英中,部分人敦促領導階層安撫入侵者,師夷長技,徐圖復仇大計:與外國保持交流,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方法與戰術,等我們(日本)各藩屬國團結如一時,就可以走出去,將外國的土地分封給戰功卓越的將士;這樣士兵們將會勇猛果敢,那時我們再宣戰也不遲。這觀點雖然未公開流行,卻頗有預見性:不僅預示日本將要奉行的戰略,還描述了日本人長期以來認為生命屬於國家而非個人的理念。

現世存有大量「南京大屠殺」的相片 (網上圖片)

現世存有大量「南京大屠殺」的相片 (網上圖片)

日本近代史學家指出,日軍對士兵實施的「非人性教育」,認為只有在「私下制裁」名義下通過暴力以及精神侮辱的手段才能打造出堅強的部隊。本已否定了個人人格的軍隊,壓抑人性,士兵累積在心中的抑鬱,在戰爭中轉化為對弱者的欺凌,殺戮中國手無寸鐵的民眾。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