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澶淵之盟百年和平?天子屈辱裝神弄鬼寫天書

歷史長河

澶淵之盟百年和平?天子屈辱裝神弄鬼寫天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澶淵之盟百年和平?天子屈辱裝神弄鬼寫天書

2024年09月30日 10:00

澶淵之盟,是指北宋與契丹於公元1005年簽訂的停戰協議,因為雙方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訂立的和約,所以才被稱為「澶淵之盟」。

雖然宋遼兩國因此成為了兄弟之國,但身為「兄長」的北宋卻要每年向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故被後人嘲諷為「用金錢買來的和平」。

更多相片
宋、遼之間百餘年間(約120年)不但不再有大規模戰事,還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據說,雙方互使多達三百八十次之多。有年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馬上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為雙方貿易日趨頻繁,宋朝產品在遼境內頗受歡迎,尤其是文化商品,這也讓遼朝逐漸漢化。(網上圖片)

宋、遼之間百餘年間(約120年)不但不再有大規模戰事,還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據說,雙方互使多達三百八十次之多。有年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馬上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為雙方貿易日趨頻繁,宋朝產品在遼境內頗受歡迎,尤其是文化商品,這也讓遼朝逐漸漢化。(網上圖片)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曾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沒想到,這麼一個大將被宋軍張瓌在前線伏殺,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因此大挫。遼國蕭太后聽聞蕭撻凜戰死,大為悲傷,一度為之「輟朝五日」。(網上圖片)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曾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沒想到,這麼一個大將被宋軍張瓌在前線伏殺,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因此大挫。遼國蕭太后聽聞蕭撻凜戰死,大為悲傷,一度為之「輟朝五日」。(網上圖片)

宋真宗的「造神」戲碼。(網上圖片)

宋真宗的「造神」戲碼。(網上圖片)

夷﹐是古代華夏族對異族的貶稱。《禮.王制》所說的「東方曰夷」在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無一不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里,文化昌盛的華夏政權,自然具有對夷狄的統治和教化之權。從關係上來看,華夏是君,少數民族政權自然是臣,所以少數民族必須隸屬或者臣服於中原政權。(網上圖片)

夷﹐是古代華夏族對異族的貶稱。《禮.王制》所說的「東方曰夷」在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無一不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里,文化昌盛的華夏政權,自然具有對夷狄的統治和教化之權。從關係上來看,華夏是君,少數民族政權自然是臣,所以少數民族必須隸屬或者臣服於中原政權。(網上圖片)

燕雲十六州。(網上圖片)

燕雲十六州。(網上圖片)

宋神宗趙頊曾主導變法和熙河開邊,是北宋繼太祖和仁宗之後較有作為的皇帝。一傳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力主之下,割地700里給遼國,失去戰略要地。(網上圖片)

宋神宗趙頊曾主導變法和熙河開邊,是北宋繼太祖和仁宗之後較有作為的皇帝。一傳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力主之下,割地700里給遼國,失去戰略要地。(網上圖片)

學術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認宋朝明明有兵可戰,卻非要簽下這屈辱的城下之盟,是以屈辱換取茍安;同時,有人則視澶淵之盟是宋遼兩國締結的「平等條約」,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既能坐享和平,又能發展社會經濟、促進文化交流,何樂而不為?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和平誠可貴,還是尊嚴價更高呢?不妨一起探討澶淵之盟對宋朝,以至往後各朝的影響。

宋、遼之間百餘年間(約120年)不但不再有大規模戰事,還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據說,雙方互使多達三百八十次之多。有年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馬上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為雙方貿易日趨頻繁,宋朝產品在遼境內頗受歡迎,尤其是文化商品,這也讓遼朝逐漸漢化。(網上圖片)

宋、遼之間百餘年間(約120年)不但不再有大規模戰事,還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據說,雙方互使多達三百八十次之多。有年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馬上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為雙方貿易日趨頻繁,宋朝產品在遼境內頗受歡迎,尤其是文化商品,這也讓遼朝逐漸漢化。(網上圖片)

一、春秋之恥,只得自欺欺人

景德元年(1004),遼軍大舉入寇,鐵騎兵鋒直指澶州城。等他們到達了黃河邊,離首都不過是咫尺之遙。黑雲壓城城欲摧,破如勢竹的遼軍可把宋真宗給嚇壞了,他的臣子們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在朝議中,眾臣紛紛建議宋真宗出奔成都或金陵。然而,宰相寇準可不同意天子這麼落泊而去,他不僅不怕宋真宗被遼軍逮到,還主張真宗禦駕親征。

自少被宋太祖養在宮中的真宗雖不想參戰,但在寇準的堅持下只得戰戰兢兢地坐鎮澶州。天子降臨,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不但扭轉逆勢、挫敗遼國騎兵進攻,還幸運地一箭射殺遼軍主將。如此一來,未嚐敗績的遼軍也放下姿態,表露議和的態度。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曾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沒想到,這麼一個大將被宋軍張瓌在前線伏殺,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因此大挫。遼國蕭太后聽聞蕭撻凜戰死,大為悲傷,一度為之「輟朝五日」。(網上圖片)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曾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沒想到,這麼一個大將被宋軍張瓌在前線伏殺,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因此大挫。遼國蕭太后聽聞蕭撻凜戰死,大為悲傷,一度為之「輟朝五日」。(網上圖片)

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便就此簽下。一開始,宋朝君臣對協定非常滿意,但這種彈冠相慶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在短暫的興奮後,眾人便深深陷入恥辱中。主和派的王欽若就針對澶淵之盟向真宗進言:「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擅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在春秋時期,就算是小國,也以城下之盟為恥,更不要說有著萬乘之尊的宋朝君主被迫議和。真宗聽後不由得啞口無言,沉吟了一會後便問王欽若:「那你認為該如何洗滌這樣的恥辱呢?」王欽若輕笑道:「唯有封禪泰山,才可鎮服四海,誇示外國!」單純的真宗深以為然,馬上就和王欽若等人制造了「天書降臨」的鬧劇。

「天書降臨」,就是真宗在到處封禪之餘,還裝神弄鬼說自己做了一個夢,聲稱夢中神仙只要自己做滿一個月道場,便會賜予他三封「天書」。由於真宗只做了一個月道場,所以仍未見得「天書」。虔誠的真宗豈會就此放棄,他立刻決定齋戒幾天,以示誠心。果真在年初之時,真宗在皇城之下「偶爾」發現三封天書。知道天書的存在後,真宗就召集大臣一起觀天書。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只見這三封天賜神書無一不在表揚宋真宗的政績斐然,然而真是假就無人知曉了⋯⋯

宋真宗的「造神」戲碼。(網上圖片)

宋真宗的「造神」戲碼。(網上圖片)

在天書的旨意之下,人們對宋真宗的評價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當然,為了延續這種讚揚,真宗做戲就得做全套。往後的十四年,北宋可是一直延續了祭拜「天書」的禮節。沒想到,這種精神勝利法居然能持續到宋朝的滅亡,可見澶淵之盟從時人來說,確實是不可磨滅之痛。

二、表面兄弟之情,實則喪名失威

從雙方誓書中可以看出,宋遼「共議戢兵,覆論通好」,也就是說,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關系終於結束,迎來互稱「南朝」、「北朝」的平等友好交往局面。乍一看,兩方以「南朝」、「北朝」相稱是為了彰顯兩方友誼,但宋朝這樣把南朝、北朝冠於國號之上,間接承認遼國與自己的對等地位。對於秉承中國傳統「華夷觀」的宋朝士大夫來說,這無疑是有損宋國的顏面。

大家可能會以為澶淵之盟中的兄弟之盟,應該是宋為兄、遼為弟,所以怎麼說宋國也不虧。其實這種「兄弟之國」的關系並不是說遼朝皇帝一定要稱宋朝皇帝為兄,或宋朝皇帝一定要稱遼朝皇帝為弟,而是「以年齒約為兄弟」,即根據皇帝的年歲和輩份來確定親屬稱呼。

在宋遼兩國剛成為兄弟之邦時,因為宋真宗比遼聖宗年長,所以遼聖宗為弟,但宋真宗卻仍需稱遼聖宗之母——承天太后為叔母。宋真宗死後,宋仁宗即位後便需要稱遼聖宗為叔。因此,不時也會出現宋皇為弟、為姪的情況。

夷﹐是古代華夏族對異族的貶稱。《禮.王制》所說的「東方曰夷」在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無一不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里,文化昌盛的華夏政權,自然具有對夷狄的統治和教化之權。從關係上來看,華夏是君,少數民族政權自然是臣,所以少數民族必須隸屬或者臣服於中原政權。(網上圖片)

夷﹐是古代華夏族對異族的貶稱。《禮.王制》所說的「東方曰夷」在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無一不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里,文化昌盛的華夏政權,自然具有對夷狄的統治和教化之權。從關係上來看,華夏是君,少數民族政權自然是臣,所以少數民族必須隸屬或者臣服於中原政權。(網上圖片)

所謂「南有大漢,北有強胡」,在漢代前期,漢也曾與匈奴訂過兄弟之盟。對此,漢人無不痛心疾首,深以為恥。賈誼曾指出漢與匈奴的對等關系是「首足倒懸」的狀態,作為「足」的匈奴竟然居於作為「首」的漢朝之上,屬實匪夷所思。更不用說,宋朝不僅要每年歲幣,還要這般俯首稱臣。

不過其實宋人自己也知道這一約定並不體面,所以朝廷眾臣不約而同挖空心思粉飾太平。有人提議把交歲幣稱為「助軍旅之費」,試圖向世人昭示他們所交歲幣並非是「貢物」。可是,這還是難以掩蓋他們向遼國單向交納,遲遲沒有相應回賜的現實,所以「逆向朝貢」是怎樣都無法美化。

三、國界定立,各懷鬼胎

別看兩國情誼深厚,不但雙方皇帝、皇太后建立了親屬稱呼關係,兩國還要經常遣使通問,但其實雙方之間暗流洶湧。在澶淵之盟中,雙方規定以「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即兩國維持現有邊界。

河水不犯井水自然是好事,但維持現有邊界也就意味著宋人要放棄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一直被認為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燕雲之地雖然不是宋人割給契丹,但宋人一直以五代的繼承者自居,對後晉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耿耿於懷。宋太祖曾有心收回這一地區,可事沒成他就離開了人世。

燕雲十六州。(網上圖片)

燕雲十六州。(網上圖片)

宋太宗即位以後,也曾訴諸於武力,打算強行收取燕雲之地。在他滅亡北漢後,便驅動大軍乘勝進攻幽州,結果被遼人打得落花流水,連宋太宗本人也被射中兩箭。宋太宗身殘意堅,哪怕身患箭傷但雄心未亡。在雍熙三年(986),太宗再次發動三路大軍北伐,但還是被遼人打得大敗。由此可知,宋人對燕雲之地仍心有不甘,簽下澶淵之盟等同放棄夙願。

宋人因澶淵之盟而放棄收覆燕雲十六州之地,自是心存遺憾,但遼人對澶淵之盟有關維持現有疆域的約定也不甚滿意。遼人之所以發兵攻宋,是因為想要收回被後周皇帝周世宗攻取的關南土地。宋遼簽訂澶淵之盟,也暗示遼人收回關南土地的願望成了泡影。

遼興宗雖未能收復關南土地,但他們每年從宋人手中獲得銀絹無數,也算收獲不菲。其後,遼朝仍試圖從宋人手中奪回部分土地。咸雍十年(1074),遼道宗利用澶淵之盟雙方未勘界的漏洞,派遣蕭禧等人使宋,後又以宋人侵入遼境為借口,要求重新劃分河東路、河北路蔚、應、朔三州等地地界,並堅持蔚、應、朔三州應以分水嶺劃界。

宋神宗為了消彌兩國爭端,同意談判,並接受契丹的劃界請求。宋神宗的懦弱引起宋人不滿,因而出現「王安石棄地七百里」的誤會。「王安石棄地七百里」雖屬不實之辭,但也充分反映了宋人對遼人挑起爭端、宋人卻對此千依百順的不滿。以上可以看出,遼人在簽訂澶淵之盟後,也不是完全的收起獠牙。一旦有機會,就毫不猶豫地張開血盆大口,吞併利益。

宋神宗趙頊曾主導變法和熙河開邊,是北宋繼太祖和仁宗之後較有作為的皇帝。一傳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力主之下,割地700里給遼國,失去戰略要地。(網上圖片)

宋神宗趙頊曾主導變法和熙河開邊,是北宋繼太祖和仁宗之後較有作為的皇帝。一傳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力主之下,割地700里給遼國,失去戰略要地。(網上圖片)

澶淵之盟對宋遼關系的影響並非全部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畢竟宋遼百年交好,澶淵之盟居功甚偉。可以說,澶淵之盟給宋遼關系帶來的影響是平等與不平等、友好與不友好、和諧與爭鬥並存。作為一位反對戰爭的人,宋真宗作出這樣的決定也可以理解的。加上,這部分財物對於當時宋國的財力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反而宋國從澶淵之盟中得到的機會更為難得。從歷史上看,宋國經濟文化得到了充足的發展,還得歸功於澶淵之盟之後的百年安好。

Tags:

700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姜七夜聽哭泣「見怪不怪」 臨死口吐豬叫聲

2024年12月20日 20:00

「見怪不怪」這個成語是出自於宋代洪邁所寫的《夷堅三志己》,當中有言:「畜生之言何足為信?我已數月來知之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姜七的旅店主。因為他的旅店位於城鎮中央,所以生意十分興隆。他不僅會接待客商,有時也會幫忙代銷貨物,所以生活過得滋潤無比。

一年春天,怪事卻發生在姜七的旅店中。每到子時,姜七便會聽見後院傳來隱隱約約的哭泣聲。那哭聲低沉悲涼,在深夜中顯得尤為嚇人。姜七想知道哭聲的來源,便提燈查看,可是到了後院卻又是一無所見。久而久之,姜七也就習慣了在午夜出現的悲鳴,甚至在泣涕中他也能安然入睡。

有天,有五個客商到旅店借住。聽到奇怪淒清的哭聲後,五個客商都嚇得從床上滾落。五人起來後,便決定一同到後院查探一番。一開始他們在後院發現不了甚麼蛛絲馬跡,但突然其中一人抬起了手,指着後院附近的豬圈說:「哭聲是從那個豬圈中傳來的!」眾人聽後,便邁着不安的腳步到豬圈裡去。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走到那一看,發現是一隻老母豬在哭泣。其中一人不明所以,便搔着頭自言自顧地說:「好奇怪啊!這畜生為何要在半夜作怪?」沒想到,那老母豬居然口出人言回答道:「你們有所不知,我本來是姜七的祖母啊!我生前以養豬為業。短短一年內,我就賣了數百頭豬,並靠此撐起了家業。可是因果輪回啊!我死後也因此受到懲罰,並投生為豬,如今真是懊悔至極!」

眾人安慰牠一番後,第二天一早就把此事告訴了姜七,並勸他好生照料那頭老母豬。然而,姜七卻不以為然的說:「你們怎麼會相信畜生所說的話呢?早在兩個月前,我就覺察到這件怪事了,可是我都沒多管,是因為我知道只要對怪事保持鎮靜,那麼怪事便會不攻自破。你們甭再大驚小怪了!就算牠是我祖母投生的,我也不會管的!」

話雖如此,其中一個客商還是再次勸他好生奉養老母豬,以免後悔莫及。姜七一聽,心裡就不痛快了。最後兩人大吵了一架,且不歡而散。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曾想到的是,過了兩天姜七突然生病了。他想:肯定又是那頭老母豬在作怪。於是,他馬上就叫來了一個屠夫,並讓他把那天天在哭的母豬給宰了。不料,姜七的病沒有因母豬的死而好轉,反而病情因此加劇。姜七臨死前的一刻,也發出了殺豬般的叫聲。

後人據此提煉出「見怪不怪」的成語,意思是指看到怪異現象不要大驚小怪,要保持冷靜。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