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OM Sciences研發有機微電子材料 半導體產品少八成重金屬

社會事

OM Sciences研發有機微電子材料 半導體產品少八成重金屬
社會事

社會事

OM Sciences研發有機微電子材料 半導體產品少八成重金屬

2024年01月15日 15:45 最後更新:15:58

香港科學園微電子企業機質科學有限公司(OM Sciences)研究有機電子材料開發,其有機半導體電子產品可應用於智慧城市、家用氣體監測及電子消費產品等方面,公司表示,其產品較傳統同類產品金屬少80%,最終目標是製造可100%回收的電子產品。

機質科學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及首席顧問倪世明教授表示,公司研究有機電子材料開發,屬於有機電子學產業鏈上游,現時公司主要透過有機化學合成方式,製作有機半導體聚合物原材料,並已能完全合成多種能應用於不同場景的小分子和聚合物材料。近年來一直在做感應器樣板和參加不同展覽,向大眾及其他企業介紹可打印的微電子產品的概念和前景。

更多相片
機質科學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及首席顧問倪世明教授。

機質科學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及首席顧問倪世明教授。

機質科學首席財務官蘇承樂。

機質科學首席財務官蘇承樂。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OM Sciences微電子研發公司。

OM Sciences微電子研發公司。

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

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

機質科學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及首席顧問倪世明教授。

機質科學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及首席顧問倪世明教授。

應用場景廣泛 全球首創打印半導體感應器

倪教授指出,合成的原材料可應用於打印微電子有機薄膜太陽能吸光材料、OLED放光材料、防靜電薄膜塗層。相對傳統微電子產業而言,有機化學合成的電子聚合物可塑性更高, OM Sciences研發的聚合物亦是首個利用有機半導體薄膜打印出溫度、氣體及壓力感應器。

倪教授續稱,公司所研發的半導體感應器材料可快速地打印在不同物體表面,目前公司的潛在合作客戶主要是不同行業的領先企業。相比起市面上的感應器,耗電量低可長時間備用,製作流程簡單,不需要用到高真空高溫儀器等特殊生產設備。

機質科學首席財務官蘇承樂。

機質科學首席財務官蘇承樂。

機質科學首席財務官蘇承樂介紹,現時公司亦與不同微電子業相關企業發展不同應用方案, 例如在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方面,香港有不少高樓大廈均採用玻璃幕墻設計,若採用半導體感應器便可以根據溫度高低而調整空調溫度,達至環保效果;在家用氣體監測上,藉助高敏感度的氣體感應器,可以即時檢測到家中是否出現煤氣洩露等情況, 感應器亦可連接手機應用程式,以便隨時監測;此外,壓力感應器亦可應用在老人院等場景,當臥床長者需要翻身或其他協助時,感應器感應到壓力變化後便會將訊息傳送至中央控制台,提醒護士進行護理工作。

追求環保   產品金屬含量已降低80%

電子產品在過去五六十年內急速發展,現今一般電子產品內含多種有毒重金屬,為降低有毒重金屬污染,機質科學的有機電子原材料和產品主要採用碳聚合物,這亦是國際科學領域上認同的綠色物料。倪教授表示,現階段公司的電子產品雖不能完全不使用金屬,但其產品應用的金屬含量已比現有的少約80%,同時團隊亦不斷開發對環境傷害更少的微電子物料,最終目標是製造出可100%可回收及可生物降解的電子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本地人才優勢助產業發展

倪教授表示,香港發展微電子業有一定的優勢,有許多傑出的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人員。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科研、金融及產業化經驗,這些優勢都能迅速加快先進製造產業的發展。機質科學的科研人員以香港人為主,本地大學可培養人才以支持產業發展,在大灣區一體化及政府輸入人才政策下,亦為公司提供多元化的人才。現時該公司的顧問團隊來自不同領域。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機質科學部分產品。

對於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倪教授表示,現時公司所研究的有機微電子材料開發已於產業鏈的上游先行出第一步,未來希望形成一個產業生態鏈,再讓更多不同核心及相關產業加入。目前公司亦與其他微電子企業商討如何能將此類有機材料產業化。

OM Sciences微電子研發公司。

OM Sciences微電子研發公司。

公司成立於2018年,是香港科學園的微電子研發公司,主要開發尖端感測器技術,用於醫療、保健、環境和建築等各個領域。 與傳統感測器中使用的材料不同,其感測器中使用的活性材料由碳基π共軛材料 (carbon-based π-conjugated materials) 組成,易於感測器晶片製造。研發團隊也專注研發可印刷微電子產品的新型有機電子材料。 第一代有機基質系統是一項受美國專利保護的技術,用於感測器應用。

微電子一直是科技園公司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 (MEC) 預計於今年投入營運,以推動微電子業的發展。MEC提供先進的專用基礎設施和硬件配套,吸引企業進駐。

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

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

鯊魚向來被認為是沉默的致命獵手,以至於當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尼德爾(Carolin Nieder)在研究這種海洋掠食者的聽覺敏銳度時,完全沒預料到牠們竟會主動發出聲響。

科學家首度錄到鯊魚「咔嗒」發聲

據UNILAD的報導,當尼德爾錄製體長可達1米的「星鯊」(Mustelus mustelus)的聲音時,記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聲響。這種較溫和的鯊魚長著扁平牙齒,主要以海底螃蟹等生物為食,不會攻擊游泳的人類。

尼德爾向《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透露:「起初我們完全無法理解,因為鯊魚理論上不該發出任何聲音。我記得回家後,我反覆思索著這些聲響有多麼的詭異。」

科學家觸碰鯊魚後的10秒內  咔嗒聲頻率顯著高於10秒後

錄音顯示,這種奇特的咔嗒聲完全顛覆人們對鯊魚的認知。為驗證假設,尼德爾將10條幼年星鯊分批放入裝有錄音設備的水槽,結果發現更奇特的現象:在科學家觸碰鯊魚後的10秒內,咔嗒聲頻率顯著高於10秒後,推測這是鯊魚受驚時的反應。

研究數據顯示,這些鯊魚在水槽中20秒內平均發出9次咔嗒聲,每次持續48毫秒。尼德爾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取得了重大的發現,也就是史上首例的鯊魚出聲紀錄。

尼德爾猜測:咔嗒聲或能讓掠食者瞬間暈眩

針對發出聲響的原因,尼德爾向《ABC新聞》解釋:「星鯊體型較小,容易成為捕食目標。或許這種咔嗒聲能讓掠食者瞬間暈眩,創造逃生機會。」

觀看影片

推測可能是扁平牙齒猛烈咬合產生的聲響

至於發聲機制是什麼,尼德爾團隊則在上週發表的研究中指出:「根據其板狀牙齒結構與聲學特徵,我們推測這可能是扁平牙齒猛烈咬合產生的聲響。未來需進一步展開研究,確認這究竟是不是具有行為意義的自然聲響反應。」

NIWA图片

NIWA图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