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歡笑,智庫研究總監。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已經出爐,「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勝選,民進黨將繼續執政,陰雲未來四年仍將籠罩在台海上空。
民進黨和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以往通過切香腸的方式推動漸進式「台獨」,「綠化」和「去中國化」效果明顯。
未來四年是否會做出孤注一擲的行為,值得關注。
更值得密切留意的是,「台獨」勢力幕後的美國未來四年究竟會如何使用台灣這個「棋子」,以達成其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
很多人都擔心美國會不會把俄烏戰爭複刻到台灣,通過代理人戰爭削弱甚至中斷中國的復興進程。這種擔心並不多餘。
畢竟,對美國來說,俄烏這場代理人戰爭實在是太划算了。
一本萬利的買賣
在長達二十年的阿富汗戰爭中,美軍赤膊上陣,耗費2萬億美元,陣亡2300餘人,付出了巨的代價後,最終灰溜溜撤軍了。
而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未公開向烏克蘭派出一兵一卒,只是提供了1000多億美元援助,就達到了多重戰略目標,困住了俄羅斯,削弱了歐盟,拉攏了印度,鞏固了盟友,也讓中國陷入兩難境地。
怎麼看,這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豐富的代理人戰爭經驗
美國以戰爭立國,歷史上鮮有不打仗的年份,打代理人戰爭也是熟門熟路。此次俄烏戰爭是冷戰結束後首個以主要大國為戰爭對手的代理人戰爭,就是說,俄羅斯必須親自下場,而美國只需支持烏克蘭作戰,自己並不需要與俄在戰場上直接交鋒。
美國通過此次代理人戰爭至少收穫了以下好處:
一是戰略上既能夠使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深陷戰爭泥潭,暴露了俄外強中乾的底色,又有效避免了美、俄這兩個核大國因「熱戰」而必然導致的巨大災難。
二是政治上綁架了幾乎所有盟友,原本躍躍欲試尋求戰略自主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被迫歸隊,只有匈牙利、土耳其還敢偶爾發出不同聲音。
三是外交上鞏固了盟邦,借機逼迫全球各國選邊站隊,最大限度地孤立了俄羅斯,連瑞典和芬蘭這兩個具有百年中立歷史的國家也都拋棄中立地位轉而加入北約。
四是軍事上通過參與烏克蘭戰爭指揮、所謂「雇傭兵」參與作戰行動、各種武器裝備實戰運用,積累了與大國進行中等烈度戰爭的經驗。
同時借機進一步將軍力部署至俄羅斯周邊國家,使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大幅壓縮,莫斯科已直接暴露於北約炮火射程內。
五是完整演練了除美國直接下場廝殺以外,包括經貿戰、能源戰、金融戰、網路戰等在內的全方位立體戰。
如何爭奪和控制輿論,如何全面制裁實行堅壁清野,如何切斷或阻撓對手的航路、財路、糧路、油路、網路,如何動員美國科技公司支持烏方軍事行動,都在實施和運用中探索了做法、積累了經驗。
戰爭的爆發還迫使全球資本特別是歐洲資本流向美國,緩解了美債危機,能源價格飆漲又迫使歐洲工業不斷外遷,有的直接遷至美國。
不止衝動,還有實際行動
看看,花一千多億美元,賣一些武器彈藥,死幾十萬烏克蘭人,這麼點代價,就能獲得那麼多巨大的好處。
你猜,美國有沒有將這個經驗複刻到台海的衝動?
當然有。不光有衝動,還有行動。
(美國有哪些行動,又達成了怎樣的效果,我們下回分解。)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周,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篇幅較長,既有推動這個城市面向國際的宏偉構想,也有對劏房設定8平方米的最低標準。
其中有不少新亮點,包括:打造香港成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設海運港口發展局推動高增值海運,設百億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等。
大家最期望“改革”,都想從中尋找各自想像的“改革”藍圖。
我仔細閱讀了全文,的確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但不少仍屬於“改變”的措施。
無論如何,“變”總比不變要進步。
“改革”一詞,對於內地人耳熟能詳;對於凡事講法的香港,的確需要仔細斟詳。
日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變”的說法,有更具體的表述,即“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換言之,要改革,先厘清有哪些需要改,要精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評估,改革會帶來哪些影響,以科學、穩步、有序地推進;要擔當,面對當前存在的阻力,主動地推動社會踏上改革之路。
改革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創科必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施政報告在創科方向著墨不少,已宣佈以100億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公幣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新興及未來產業。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指,相關政策屬“重大思路變化”。
或許這也是政府決心“改革”的一個標誌,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政府一同投資“具戰略意義的策略發展產業”,期望透過母基金未來5至10年內“彙聚過千億元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
香港的幾所大學在世界排名較前,科研力量雄厚,但長期擱置於金字塔中,未有釋放這股科研能量轉化為先進產業,面對香港未來5至10年的經濟轉型關鍵期,政府將“資金”用於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發揮“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作用十分重要。
當然,政府反復強調,這只是一隻母基金,創科過程不能單靠政府投入,未來會按不同產業板塊設若幹個子基金,並要吸引市場上的專業投資經紀人參與子基金運作,再透過他們運作及籌措資金,包括投資具體項目,將“杠杆效應”進一步放大。
設立“引導基金”,內地、新加坡、美國及瑞士等地已有先例。
據政府掌握,截至去年內地共有2086個政府引導基金,初期引導資金規模為12.19億元人民幣,政府樂觀預計可“撬動”數十倍市場資金。
若這一案例在香港複製成功,將可為創科注入新動力。
搞創科,資金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施政報告稱,要讓頂尖人才來港,關鍵在香港要提供舞臺讓他們充分發揮。
相關局長表示,政府正建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各校正準備計畫書,其中重要指標為是否吸引到世界頂尖人才。
創科局亦將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設“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畫”,冀助大學在全球招收最好的人才。
這份決心,是令人鼓舞的。
資金、人才想通了,下一步就是創科平台。
特首李家超用了不少篇幅,就如何規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深圳河兩岸兩個科技園區的協同發展提出不少落實措施。
按照港深兩地政府的規劃,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占地87.7公頃,分兩期發展,將專注發展六大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及機械人。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與深圳必然有差異,這種差異對於兩個園區內的公司及研究機構會構成何種約束及障礙,特區政府與內地正商討創新邊境管理方式。
據聞,或會採取“白名單制”,容許兩個科技園區的特定工作人員經登記後,即可透過人面識別或電子卡等方式,自由進出兩個科技園區。
除了人員流動,也將與內地加快採取措施拆牆鬆綁,促進物資、資金及資訊過河流通。如何儘快可以起動,仍需要兩地政府加把勁。
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團隊對振興經濟、推動創科、改善民生的決心及努力,尤其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金融科技和航空樞紐展現的規劃等,市民是肯定的。
在治理層面,政府又成立若干跨部門工作小組,雖有點架床疊屋的官僚做法,可能因為改革之路不易行,需要集中力量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效率如何?政府需要不斷檢討。
不可否認,施政報告除了立志要加快香港以創科帶動經濟轉型的決心,我們也看到政府著眼解決長期困擾市民的住房問題,兼顧了各方利益和需求,四平八穩。
下一步,需要的是政府精准佈局,確保提出的措施可行、可見成效、可惠及市民福祉。
這才是從“改變”到“改革”,再由“改革”轉化為社會進步的“改變”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