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交」各路菁英,「會」集天下臻寶——廣交會的香港機遇

博客文章

「廣交」各路菁英,「會」集天下臻寶——廣交會的香港機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廣交」各路菁英,「會」集天下臻寶——廣交會的香港機遇

2024年04月15日 11:20 最後更新:11:56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國家高度關注疫後外貿的恢復發展

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上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這一論述是基於疫情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影響持續蔓延。

2023年,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不穩、動能不足,由此帶來的外需持續疲弱成為影響外貿走勢的主因。

中國CPI、PPI、GDP平減指數亦處於低位。去年一年,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11.4%,這也說明去年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

同時,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2.5%,但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負值。

對此中央果斷出手,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攬子宏觀經濟刺激政策。

一是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

2024年赤字規模預計為人民幣4.06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新增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為1萬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為10.2萬億元。

二是在需求側。

提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部門負責人初步估算,設備更新將創造一個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三是在外貿相關領域的政策方面。

除了進一步方便境外人士來華,還明確提出拓展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中間品貿易,順應國際貿易發展潮流,進一步與貿易伙伴拉緊合作紐帶,滿足其發展制造業的現實需求,實現優勢互補。

中國外貿進入廣交會時間

在此背景下,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將於4月15日至5月5日在廣東廣州舉辦。

作為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展品最多、成效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展會,廣交會每年分春、秋兩屆在廣州舉辦。

自1957年創辦以來,境外採購商人數從首屆的1223人開始一路攀升,在1971年秋交會突破1萬。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廣交會更是進入快速發展期,吸引了全球採購商紛至沓來。

上年的秋交會(第134屆),到會採購商人數已近20萬,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截至上年,廣交會累計到會和線上觀展境外採購商超1000萬人,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往來。

隨著今年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措施的落實,一方面,簽證政策優化完善,國際航班加快恢復。

目前境外採購商預註冊量、第135屆廣交會邀請函申請量、廣州市酒店預訂量等較上屆均明顯增長,這表明境外採購商參會意願增強,境外採購商參會人數有望實現新的增長。

據初步統計,已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採購商預註冊,排名居前列的國家包括:印度、美國、尼日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巴西、沙特阿拉伯等。

從國別地區看,美國增長13.9%,經合組織國家增長5.9%,中東國家增長61.6%,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增長69.5%,RCEP國家增長13.8%。

攜程數據顯示,廣交會期間廣州平均酒店搜索熱度對比2023年同期增長33.24%,環比上周增長62.04%。會展輻射酒店的預訂熱度比2023年同期增長95%,環比上周增長358%。

港資企業也可以把握好廣交會機遇

這樣大型的國際貿易展覽會,對於香港業界來說,也是一次絕佳的好機會。

相比於海外參展高昂的展會成本,差旅費用和時差,以及受地理位置限制增加的客戶拜訪時間成本,廣交會的成本相對來說不算高,而且如果客戶來到大灣區,港資企業作為半個東道主,可以邀請客人去到企業在香港的公司和在內地的工廠考察,推進合作細節的敲定等工作。

從優質服務來看,中國內地製造業出口整體服務化程度和水平偏低,製造業出口增加值中服務增加值佔比在三成左右,落後於歐洲發達國家。

服務貿易出口技術結構、服務貿易出口等方面,為港資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貿易相關服務業的進入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香港進出口業界要把握住這一窗口期,依託自身優勢發展供應鏈管理、品牌塑造推廣等高端服務,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

總的來說,港資進出口企業和製造業企業完全可以也理應通過廣交會的平台,培養客戶關係,推動交易完成,進一步增強以人才、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的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大灣區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施政的“改變”與“改革”

2024年10月21日 15:35 最後更新:15:4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周,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篇幅較長,既有推動這個城市面向國際的宏偉構想,也有對劏房設定8平方米的最低標準。

其中有不少新亮點,包括:打造香港成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設海運港口發展局推動高增值海運,設百億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等。

大家最期望“改革”,都想從中尋找各自想像的“改革”藍圖。

我仔細閱讀了全文,的確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但不少仍屬於“改變”的措施。

無論如何,“變”總比不變要進步。

“改革”一詞,對於內地人耳熟能詳;對於凡事講法的香港,的確需要仔細斟詳。

日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變”的說法,有更具體的表述,即“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換言之,要改革,先厘清有哪些需要改,要精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評估,改革會帶來哪些影響,以科學、穩步、有序地推進;要擔當,面對當前存在的阻力,主動地推動社會踏上改革之路。

改革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創科必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施政報告在創科方向著墨不少,已宣佈以100億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公幣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新興及未來產業。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指,相關政策屬“重大思路變化”。

或許這也是政府決心“改革”的一個標誌,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政府一同投資“具戰略意義的策略發展產業”,期望透過母基金未來5至10年內“彙聚過千億元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

香港的幾所大學在世界排名較前,科研力量雄厚,但長期擱置於金字塔中,未有釋放這股科研能量轉化為先進產業,面對香港未來5至10年的經濟轉型關鍵期,政府將“資金”用於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發揮“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作用十分重要。

當然,政府反復強調,這只是一隻母基金,創科過程不能單靠政府投入,未來會按不同產業板塊設若幹個子基金,並要吸引市場上的專業投資經紀人參與子基金運作,再透過他們運作及籌措資金,包括投資具體項目,將“杠杆效應”進一步放大。

設立“引導基金”,內地、新加坡、美國及瑞士等地已有先例。

據政府掌握,截至去年內地共有2086個政府引導基金,初期引導資金規模為12.19億元人民幣,政府樂觀預計可“撬動”數十倍市場資金。

若這一案例在香港複製成功,將可為創科注入新動力。

搞創科,資金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施政報告稱,要讓頂尖人才來港,關鍵在香港要提供舞臺讓他們充分發揮。

相關局長表示,政府正建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各校正準備計畫書,其中重要指標為是否吸引到世界頂尖人才。

創科局亦將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設“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畫”,冀助大學在全球招收最好的人才。
這份決心,是令人鼓舞的。

資金、人才想通了,下一步就是創科平台。

特首李家超用了不少篇幅,就如何規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深圳河兩岸兩個科技園區的協同發展提出不少落實措施。

按照港深兩地政府的規劃,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占地87.7公頃,分兩期發展,將專注發展六大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及機械人。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與深圳必然有差異,這種差異對於兩個園區內的公司及研究機構會構成何種約束及障礙,特區政府與內地正商討創新邊境管理方式。

據聞,或會採取“白名單制”,容許兩個科技園區的特定工作人員經登記後,即可透過人面識別或電子卡等方式,自由進出兩個科技園區。

除了人員流動,也將與內地加快採取措施拆牆鬆綁,促進物資、資金及資訊過河流通。如何儘快可以起動,仍需要兩地政府加把勁。

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團隊對振興經濟、推動創科、改善民生的決心及努力,尤其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金融科技和航空樞紐展現的規劃等,市民是肯定的。

在治理層面,政府又成立若干跨部門工作小組,雖有點架床疊屋的官僚做法,可能因為改革之路不易行,需要集中力量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效率如何?政府需要不斷檢討。

不可否認,施政報告除了立志要加快香港以創科帶動經濟轉型的決心,我們也看到政府著眼解決長期困擾市民的住房問題,兼顧了各方利益和需求,四平八穩。

下一步,需要的是政府精准佈局,確保提出的措施可行、可見成效、可惠及市民福祉。

這才是從“改變”到“改革”,再由“改革”轉化為社會進步的“改變”之目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