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心頭滴血」,攔截4枚伊朗導彈,竟然花了1.4億美元。
內地軍事公眾號「科大烽火」發文指,在4月14日凌晨發生的伊朗大規模導彈和無人機襲擊中,美國海軍派遣兩艘導彈驅逐艦在東地中海參加導彈攔截作戰。這兩艘戰艦包括1991年服役的阿利·伯克號(DDG-51)和1996年服役的卡尼號(DDG-64)驅逐艦,都是艦齡30年左右的老爺艦,但都經過改裝,具備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據美國海軍透露,兩艘導彈驅逐艦共發射7枚「標準-3」Block IIA反導攔截彈,在大氣層外擊落4枚伊朗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這四枚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有2000公里,彈道頂點高度大約600公里。
美國導彈防禦局官網圖片
美軍「標準-3」是一種專用的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反導攔截彈,採用動能攔截器,基本型的最大射高超過160公里,改進型的「標準-3」Block IIA最大攔截高度達900至1050公里,最大攔截速度達4.5公里/每秒,折合約13馬赫,具備大氣層外的中段反導能力,能夠攔截射程2000公里以上中程彈道導彈。
美軍以7枚「標準-3」Block IIA反導攔截彈擊落4枚伊朗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讓兩艘導彈驅逐艦實現了美國海軍在實戰中使用「標準-3」成功反擊中程彈道導彈的首戰紀錄,也證明「標準-3」具有較強的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文章稱,盡管美國海軍十分自豪,但他們打起來估計非常「肉痛」,美軍的心頭在「滴血」,主要原因是艦載的「標準-3」Block IIA反導攔截彈太貴了。
美國海軍目前以「海拉姆」近防導彈,ESSM中程防空導彈,「標準-2」遠程防空導彈,「標準-6」和「標準-3」導彈,組成一整套艦載防空反導系統,執行對反艦彈道導彈和飛航導彈的攔截。
早期的「標準-2」導彈一枚只要124萬美元,但最新改進型的「標準-2」Block IV導彈的單價就漲到210萬美元,性能更強的「標準-6」艦空導彈造價超過410萬美元一枚。
「標準-3」最初採購單價就高達1451萬美元,最新型「標準-3」Block IIA導彈,美國海軍自用的採購價格要2000萬美元一枚。而賣給日本的更貴,日本海上自衛隊2018年採購的4枚「標準-3」Block IIA導彈,單價高達3300萬美元。
美軍4月14日使用7枚「標準-3」Block IIA反導攔截彈擊落4枚伊朗中程彈道導彈,僅使用攔截彈的總花費就要1.4億美元,再加上邊際成本,能買2架F-35隱身戰鬥機了。而伊朗4枚中程彈道導彈造價也就是一百多萬美元,伊朗曾經透露「法塔赫-2」型彈道導彈造價僅為20萬美元。雙方成本差異巨大,再打下去,美國海軍要破產了。
美國軍方有官員警告以色列,如果伊朗發動更大規模的導彈襲擊,那麼美國和以色列現有的陸基和海基反導系統就不足以複製4月14日那次作戰的較高攔截率,很可能會讓以色列遭受巨大損失。
從俄烏戰爭到紅海作戰,美製防空系統都面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造價過高,甚至大幅度高於來襲導彈或無人機。這意味美式防空系統擊落的無人機和導彈數量越多,虧損就越嚴重。美國國防部也開始擔憂反導作戰的成本問題。
美軍開始擔心另一個在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更強大無比的對手——東方大國。目前,解放軍火箭軍裝備有東風-16/21/26等陸基中程彈道導彈,東風-17/27等陸基高超音速導彈,空軍轟-6N轟炸機裝備有空射高超音速導彈,海軍055大驅裝備有鷹擊-21臨近空間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網上圖片
文章說,與伊朗不同的是,解放軍這些導彈數量有幾千枚,能夠進行多波次齊射的飽和打擊,美軍現有的「薩德」、「標準-3」Block IIA等反導攔截彈的總數量並不多,在未來戰爭中,解放軍導彈的突防概率,會讓美軍反導系統的直接攔截成本高得嚇人,這能讓美國人心疼得昏過去。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美軍一直為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射程不足問題而發愁。
美國「動力」網站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發布的武器研發項目介紹中,首次公開新一代AIM-260A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外形設計圖。《環球時報》旗下軍事微信公眾號「樞密院十號」注意到,盡管該導彈的真身還沒有公開,但台媒就興奮地指著PPT說,「台灣有望獲得這種先進導彈」。
美媒稱,該項目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機密狀態,2022年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曾發布一張改進型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發射「未知新導彈」的概念圖,如今才確認該導彈就是AIM-260A。
應該說,美軍如今是迫切希望盡快獲得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前俄軍已經研製並裝備R-37M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專門為攻擊位於二線的運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等重要的特殊機型而研製。有報道稱,不久前俄軍蘇-35戰鬥機曾發射一枚R-37M導彈,在130公里外擊落一架烏軍戰鬥機。
至於中國方面,珠海航展上公開展示了射程超過150公里的「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外,中國空軍官方發布的照片顯示,殲-16已經掛載體積更大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西方猜測射程可能遠達300公里。相比之下,美軍在相關領域已經處於明顯劣勢,美國空軍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20D極限射程約180公里。報道稱,「美國軍方曾明確表示,擔心射程越來越遠的中國空對空導彈是啟動AIM-260A項目的關鍵動力。」
那麼AIM-260A性能到底如何呢?這次公布的設計圖首次對外詳細展示了它的外形設計特點: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布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還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優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
與此同時,為應對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AIM-260A採用先進的複合制導模式,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採用被動射頻元件的反輻射導引頭。此外,「動力」網站還猜測,該導彈很可能具備通過專用數據鏈從其他平台獲取空中目標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不開啟自身雷達的情況下實現隱蔽的「一擊斃命」。
至於AIM-260A的實際射程,美軍沒有透露具體數據。「動力」網站猜測,由於它的外形尺寸與AIM-120系列相差無幾,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那樣,用加大體積的辦法增加更大的內部燃料空間,換取更遠射程,更可能是借助更先進的燃料和新一代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再加上減阻設計,從而獲得更高飛行速度和更遠射程。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此前發布的消息稱,通過新一代導彈動力組合,可以將導彈射程額外增加一半。
報道還提到另一種可能,就是縮小戰鬥部體積,並採用更先進的引導頭,千方百計騰挪出部分內部空間容納更多燃料——反正在外形尺寸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導彈射程就只有這些辦法。
而台灣《自由時報》則注意到,在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的介紹中,列舉了其負責的各種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備這些美製武器的海外用戶。其中引進美製F-16戰鬥機的台灣,在美軍介紹中赫然在列。台媒由此猜測,台灣2023年已經獲批從美國引進AIM-120D空對空導彈,根據這次美軍的介紹,未來台灣有望引進這種先進空戰武器。
不過,「動力」網站對AIM-260A的前景並沒有那麼看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該導彈何時才能加入美軍。該項目於2019年首次公開,當時目標是在2022年服役。此後盡管不斷有消息稱,AIM-260A在進行各種測試,但一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開始服役,甚至連AIM-260A的真實照片也從未公布。去年,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甚至開始掛載尺寸巨大的AIM-174B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它屬於艦載「標準-6」防空導彈的空射版本。美國海軍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AIM-260A的研製進度不順,而被迫採取應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