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軍聯合軍演戰略調整意欲何為? 「對華衝突預演」構想落地存疑

博客文章

美軍聯合軍演戰略調整意欲何為? 「對華衝突預演」構想落地存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軍聯合軍演戰略調整意欲何為? 「對華衝突預演」構想落地存疑

2025年04月10日 18:16 最後更新:18:47

美軍近期密集升級聯合軍演模式,加速整合海陸空及太空、網絡等新興作戰域協同能力,聚焦未來對華軍事準備。此舉雖宣稱強化「跨域整合」,卻折射其印太戰略構想與實戰能力間的現實落差。

據美國《戰區》網站(the War Zone)8日報道,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參謀部主任邁克爾·博伊爾中將本週在馬里蘭州「海-空-天」研討會上披露,五角大樓正全面改革聯合部隊訓練體系,旨在應對「未來對華軍事衝突」。其核心在於改變各軍種「獨立訓練相同場景」的傳統模式,轉向「跨大規模戰場的深度協同作戰演練」。

訓練體系深度重構?

邁克爾·博伊爾透露,美國國防部正在著手調整美軍聯合部隊在「未來對華戰爭」中的訓練模式,要摒棄以往各軍種「各自為戰、分頭訓練同一類場景」的傳統做法,轉而要開展「跨大規模戰場空間的一體化協同作戰演習」,旨在通過實踐「更清晰地」掌握實施此類複雜聯合作戰所需的各種能力要求。博伊爾表示,在這一「重大轉變」之前,軍種間關鍵能力需求的生成機制低效並存在缺陷。

報道認為,博伊爾所透露的這些訓練內容變化,凸顯了美國軍方正試圖努力應對「在太平洋戰區大規模對抗中國」的前景,而想要在這種預想場景中取得優勢,美軍僅僅實現「各軍種間近乎無縫的全面整合」仍然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與其「盟友和夥伴國家」實現密切協同作戰才行。當被問及太平洋戰區面臨的「特定挑戰」時,博伊爾表示,他曾反復思考,聯合部隊的需求如何界定,而現狀是各軍種仍然各自提出需求,這種「碎片化的模式」是必須要改變的,因此只有實兵的跨軍種聯合訓練才能探索和驗證聯合部隊的需求。博伊爾稱,據他調查,美軍現有體系下的所謂聯合演習大多是概念性的兵棋推演、能力驗證性的軍事實驗,或是驗證計劃的常規演習,即便是在投入實兵的野戰訓練演習中,也只是驗證戰術配合,並未驗證過應該在戰鬥中優先投入哪些戰力。

由於傳統演習訓練模式在未來「印太地區」預想衝突中的局限性,五角大樓方面也試圖在過去幾年中改變演習訓練方式。起初美國海軍、美國空軍合作進行重點面向太平洋區域的大規模演習,後續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和太空部隊加入進來,在太平洋進行一系列演習。

博伊爾稱,這些訓練將由實戰指揮團隊和相關專家自主策劃執行,探索如何配備能力和作戰,而不是此前的由高層決定為部隊配備何種能力,這不僅是單一軍種的重構變化,也是整個聯合部隊轉型的方向。關於演習的戰術專家團隊構成方面,博伊爾表示,將會有來自加州彭德爾頓軍營的海軍陸戰隊遠徵部隊、美國空軍武器學校和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即大名鼎鼎的「Top Gun」),此外還將有太空部隊和網絡司令部作為新型作戰力量配合這些軍種的演練,這些單位將聚集在一處進行實戰戰術訓練,以解決如何有效偵察、解讀情報等問題。這種新的演練方式除了涉及整個聯合部隊之外,還將具備「明顯的前瞻性」,以研究如何整合「在2040和2050年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為目的。博伊爾表示,此前五角大樓內部針對太平洋方向的演習開展方式及其體制「並不好」,而現在的演習方式則將對此進行優化。

盟軍協同面臨考驗

「戰區」網站在報道中表示,儘管博伊爾沒有透露任何具體的行動和演習名稱,但規模更大、聯合程度更高的演習重要程度確實在與日俱增,特別是美軍在演練應對所謂「印太地區」的「突發事件」時。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空軍主導的演習走在了前面,比如預定在今年舉行的「部隊重返太平洋」(REFORPAC)演習,這一將於今年夏天在所謂「印太地區」舉行的演習為期兩周,被視為訓練活動的核心,目的則自然是為針對中國的戰爭行動做準備。

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提供的一張「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說明圖片。

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提供的一張「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說明圖片。

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W·阿爾文上將在概述這一演習時表示,目前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戰時的任務準備,比如在複雜環境中部署和維持行動、在受到攻擊時維持後勤保障、在戰場環境中存在和機動、確保彈藥、燃料等正確運送至所需之處。據稱最近在加州海岸舉行的一次以空中力量作為中心的「竹鷹」大規模演習中,顯示出了這些問題的存在。此外,一些「盟國和夥伴國」也將參與今年夏天的REFORPAC演習行動中。

一架參加「竹鷹25-1」演習的F-35A戰機美國空軍。

一架參加「竹鷹25-1」演習的F-35A戰機美國空軍。

對於部分國家而言,它們對「印太地區」的興趣也並不在美國之下,比如去年德、法、西班牙等國空軍舉行了「太平洋天空-24」演習,並在這期間的多場演習中與包括印度、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航空兵力量進行了聯合演習和訓練活動,這些以所謂「印太地區」為重點的演習都試圖努力應對該地區未來可能的衝突中的「固有挑戰」。

戰略構想落地存疑

儘管美軍高層頻繁強調「顛覆性協同」的必要性,實際推進仍面臨各軍種作戰條令與數據標準尚未完全統一、盟友間指揮權限劃分存在制度性障礙、新型作戰域(太空、網絡)尚未形成成熟協同模式等多重挑戰。博伊爾的發言折射出美軍深層憂慮——在預設的「印太衝突劇本」中,要求多國部隊在「從海底到近地軌道的立體戰場」實現無縫協同,這種理想化構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實戰能力,仍需持續觀察。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以B-2轟炸機、F-14雄貓式戰鬥機聞名、正研發美國B-21隱形轟炸機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最近發佈最近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在B-21項目上遭遇巨額虧損,達4.77億美元,除因為生產流程改變,還與宏觀經濟對原材料價格的影響有關。在特朗普關稅政策下,原材料價格還會持續上漲,甚至「有錢也買不到」,未來美國空軍的隱形轟炸機計畫恐更不樂觀。

《環球時報》旗下「樞密院十號」官方帳號引述美國《防務新聞》24日報道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今年首季財務報告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收益下降了4.98億美元,虧損幾乎全部都來自B-21項目上的損失,達4.77億美元。該公司執行長凱西沃登(Kathy Warden)承認,巨額虧損來自製造這種隱形轟炸機的技術改進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報道又稱,該公司在2022年12月正式公佈B-21隱形轟炸機項目後,2023年11月進行首次飛行,將取代美國空軍現役B-1B和B-2轟炸機。相較於「哨兵」洲際飛彈、「星座」級護衛艦、「哥倫比亞」級核潛艦等美軍其他新武器項目,B-21因為罕見地沒出現進度嚴重拖延和成本上漲而受到五角大樓的稱讚,但如今美夢破碎了…

美媒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B-21項目上巨額虧損主要與製造成本增加有關。

美媒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B-21項目上巨額虧損主要與製造成本增加有關。

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B-21項目上巨額虧損主要與製造成本增加有關,包括為推進更高生產速度而進行的技術改進,以及「宏觀經濟對材料價格的影響」。沃登承認,他們低估了轟炸機對先進材料的消費量,以及材料價格的上漲。

目前美國空軍計畫採購100架B-21轟炸機,預計整個項目成本約2,030億美元,其中250億美元用於研發,640億美元用於生產,1,140億美元用於30年內壽命週期內的保養維修運作。

報道稱,美國空軍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都沒透露B-21轟炸機的採購單價,但此前雙方簽署的協議,合約上是採用固定價格,成本超支部分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自行承擔。早在2023年該公司就已警告,B-21項目會造成巨額虧損,金額可能高達12億美元。報告稱,2024年1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宣布該項目虧損達15.6億美元,若再加上今年新虧損,預計總損失現已逾20億美元。

特朗普政府向全球發動關稅戰,將導致原物料價格進一步上漲,甚至「有錢也買不到」,因為中方限制稀土元素出口,令B-21項目更不樂觀。

特朗普政府向全球發動關稅戰,將導致原物料價格進一步上漲,甚至「有錢也買不到」,因為中方限制稀土元素出口,令B-21項目更不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原預計,隨着B-21進入快速生產期,該項目獲利情況將大幅改善,惟預計太樂觀,現時特朗普政府向全球發動關稅戰,導致美國先進武器的原物料價格不單進一步上漲,還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的困境。

美國《新聞週刊》網站稱,隱形飛機需依賴釹、鐠、鏑、鋱等稀土元素來製造高性能磁鐵和雷達系統,還需要鈦、鎢和鈮等金屬來增強結構強度、耐熱性和隱形塗層,但因中國已宣布對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擊中美國新型武器裝備要害。

中國生產的重稀土金屬佔全球供應量的99%,其中少量來自越南的一間精煉廠,但由於稅收糾紛已關閉。中國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日本、德國也生產少量稀土磁體,但原料都依賴中國。換言之,至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國防工業的後續生產只能靠庫存的稀土製品,惟只能滿足幾個月的需求。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