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發展氫能是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

博客文章

發展氫能是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發展氫能是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

2024年06月19日 20:38 最後更新:21:04

特區政府提出發展氫能的策略。現在世界不少地方都研究發展氫能,視氫能為未來重要能源之一。而當年日本走錯路線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是汽車產業大國,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路線上,選擇了氫能。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缺乏天然能源,在發展新能源車的兩條路-電動車和氫能車之間,日本全力押注在氫能,因為電動車需要電,發電亦都需要日本沒有的化石燃料,而氫氣是從水分解出來,其終極版本是毋需化石燃料就能取得能源。不過,日本在發展氫能私家車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日本豐田車廠的首席財務長中島裕樹去年在東京移動展上,表達對氫能私家車的終極失望,「我們嘗試過Mirai,但沒有成功」。 這位上任不久的豐田技術一把手表示,由於缺乏加氫站,令他們的氫能車Mirai銷量在美國和日本都陷入困境。Mirai是豐田推出的一種氫能電池驅動汽車,目前已發展到第二代,加氫後續航可以去到800公里,本來是一個續航里程長的私家車,早就在美國市場大力推動,但實際上整個加氫體系匱乏,這款車正被用戶拋棄。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全美國只有55個加氫站,而且全部都在加州,有些加氫站已無法提供服務。由於氫能車數量太少,今年2月初,殼牌宣布關閉於美國加州的全部7個加氫站。而豐田在2022年僅出售了3900台氫燃料電池汽車。即使在豐田的發源地日本,加氫站建設亦很困難,令到氫能私家車沒法在本國推動。日本就是因為押注氫能車,忽視鋰電池電動車,本來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大國,最後被大力發展鋰電池電動車的中國一舉超越。中國在2023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汽車出口國。

特區政府宣布推動氫能,提出按照「完善法規」、「制訂標準」、「配合市場」以及「審慎推進」4大策略,穩慎有序地營造有利本地氫能發展的環境,會草擬14項相關的法律法規,預計明年會提上立法會。

發展氫能涉及幾個問題。

第一,使用場景。由於日本已經完美示範了發展氫能私家車的失敗經驗,主要是建設大量加氫站十分困難,綜觀全世界相信只有中國是有能力在政策推動下,全面在社會面建設大量私家車可以使用的加氫站,不過我國現在主要路線是發展鋰電池電動車,所以是要大量建設充電站,而不是加氫站。而香港的想快速全面鋪開興建加氫站,讓私家車加氫,相信也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香港發展氫能,至少在現階段重點都難以放在私家車上。

政府的方向主要是重型車及其他大型運輸工具使用氫能,包括10噸至20噸或以上的重型車。政府以洗街車作為試驗,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洗街車數量有限,真的要大規模使用,相信就是主要在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巴士,因為巴士有較多的固定車站,在車站附近建設加氫設施,相對地容易一點,但是香港人口稠密,土地短缺,即使想巴士全面改用氫能亦非易事。

另外,輪船以至鐵路,都是可能使用氫能的不同場景。港鐵已經開始試驗有軌電車使用氫能。另一個使用場景是煤氣,現在煤氣公司生產的燃氣中原來已有一半成分為氫氣,加重氫氣比例也是一個方向。而煤氣公司與法國威立雅公司宣布於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收集得來的生物沼氣,利用「蒸氣甲烷重整」技術轉化成綠色氫氣,並設一個加氫站, 預計每天可生產約330公斤氫氣,足夠供應7至8輛氫能巴士行駛一天。。

總的來說,雖然說汽車加氫5至10分鐘,可以跑300至500公里,但是除非那種交通工具停泊點比較固定,可以集中氫建加氫站,否則推廣的難度較大。

第二,藍氫、綠氫、灰氫。理論上氫氣從水分解出類出來,是一種綠色的能源,但現實上現在使用得最普及的氫能稱為灰氫,其實是用化石能源發電,然後再從水裏分解氫氣出來,前端發電製氫過程二氧化碳排放不少。至於藍氫就是捕捉製氫過程中生產出來的二氧化碳,循環使用。而綠氫就是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再生產氫能。

現在即使在內地,灰氫的價格仍較充電的價格為高,而綠氫的價格就更高了,正如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所說,綠氫的價格是灰氫的1至4倍。內地是最有希望降低氫能成本的地方,但要在氫能成本全面降低成本前先鼓勵使用,當中就需要有政府的補貼。所以要大力推動氫能,離不開政府的大量補貼。

第三,是投資還是開支?環境局提出審慎推進,既是因為有大量法例法規需要重寫,另外氫能使用亦都涉及安全,背面相信亦有財政考慮,因為如果要加快推進,必然涉及較大量的補貼,涉及鉅額財政支出。

表面看,搞氫能即環保,又是一種產業。但搞環保是開支,是成本中心,政府現在預算吃緊,如果以環保為主要目標,必然揸實荷包,不想急進。相對地,如果是想大搞產業,目標是發展成利潤中心,不單會市場導向,更重要的是要預備投入鉅量資金去補貼。

所以要看特區政府發展氫能,是作為一種環保政策,還是產業政策。如果是作為產業政策,就不能單靠環境局來領導,但如果是以環保為主、產業為副,那麼由環境局來領導,審慎推進,亦無不可了。

盧永雄

Tags:

法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居安思危──要預備最極端的情況

2024年06月26日 18:32 最後更新:19:10

現代社會很多系統都是靠電腦運作,電腦出事,運作就會癱瘓。周末機場發生系統故障,修復時間較長,旅客受到影響,有資訊科技界人士估計,故障可能涉及維修保養問題,但是修復時間較長,亦都顯示後備系統不完善。

另外,近日不少公營機構的網絡受到黑客騎劫,勒索金錢,甚至涉及機構管理的個人資料外洩。這些事件有些是自然發生,亦有些是人為的攻擊,雖然如今的襲擊看起來只是零散的犯罪行為,但是如果一旦我們遭遇到國家級攻擊的時候,到底整個社會會否全面癱瘓呢?

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將會就保障關鍵設施的網絡安全立法,就是想加強保障關鍵基礎設施背後的電腦網絡。關鍵基礎設施主要不是由政府直接運作,如何確保私人機構都有保障網絡安全風險的意識,亦是一個頭痛的問題。保安局最近提出《保障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就是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保安能力,要減低必要服務因為網絡攻擊而被破壞的可能性,從而提升香港整體電腦系統安全。

《條例》界定關鍵基礎設施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提供必要服務的基礎設施,涵蓋8個界別,包括能源、資訊科技、銀行和金融服務、陸上交通、航空交通、海運、醫療保健以及通訊和廣播。第二類為維持重要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基礎設施,包括大型體育及表演場地、科研園區等。

《條例》規定關鍵基礎設施的營運者有3類責任。第一,有責任設置保障基礎設施電腦系統的架構,包括要設立電腦系統安全管理部門;第二,有責任向政府報告有關關鍵電腦系統的重大變化,制定管理計劃並進行風險評估;第三,有責任制定應急計劃,出現事故時要向政府通報。

《條例》為了產生效果,有列明罰則,如果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不履行法定責任或不遵從政府發出的指示,最高罰款50萬至500萬元。條例基本上不涉及刑事責任,但是如果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作出虛假陳述或詐騙,涉事人員亦有可能負上刑事責任。

分析這條保障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的條例,主要是針對運營的機構,而不是針對一般市民。政府特別講明《條例》絕不涉及電腦系統內的個人資料及業務內容,意味著政府不會透過這條《例案》,去檢查使用這些關鍵基礎設施的一般市民資料,當然更加和市民使用電腦及網絡的自由沾不上邊;條例中的「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絕大部分為大機構,中小企及一般市民不受影響。

《條例》主要是要保障關鍵基礎設施的電腦系統免受破壞。居安思危極為必要,香港過去在和平的狀況生活得太久了,如今地緣政治劇變,國際關係日益緊張,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亦很有可能被敵對勢力鎖定作為攻擊對象,更加不用講比較極端的情況,萬一發生戰爭,對方一定會嘗試攻擊所有中國大城市,包括香港在內的所有中國大城市的關鍵基礎設施運作系統。如今《條例》提出的保障只是一個起點,從政府到相關設施的運營者,如何大力加強保安意識,防範系統受到攻擊,預備應變策略,將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