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OpenAI前員工預警超級智能將引發大動蕩 軍事優勢或只有核武器可比肩

博客文章

OpenAI前員工預警超級智能將引發大動蕩 軍事優勢或只有核武器可比肩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OpenAI前員工預警超級智能將引發大動蕩 軍事優勢或只有核武器可比肩

2024年06月21日 08:06 最後更新:08:14

近期,一位來自OpenAI的前員工公開預警,超級智能技術的進步速度遠超人們的想象,並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動蕩和挑戰:超級智能幾周的學習與進化,可能相當於人類文明幾十億年的積澱。

據「每日經濟新聞」,2024年4月,前OpenAI超級對齊部門成員、利奧波德·阿申布倫納(Leopold Aschenbrenner)被OpenAI以洩露公司機密為由解雇。6月初,阿申布倫納在網站上發佈了一份長達165頁的PDF文件,文件匯總了他在OpenAI工作期間所瞭解的信息,深入探討了當前AI技術的進展、從人工通用智能(AGI)到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的發展路徑等問題。

阿申布倫納發佈的PDF文件《態勢感知》。X截圖

阿申布倫納發佈的PDF文件《態勢感知》。X截圖

6月初,利奧波德·阿申布倫納在博客節目Dwarkesh Podcast中,透露他被開除的真實原因——他給幾位董事會成員分享了一份OpenAI安全備忘錄,結果導致OpenAI管理層不滿。同日,阿申布倫納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了一份長達165頁的PDF文檔。

阿申布倫納X截圖

阿申布倫納X截圖

阿申布倫納將他的這份文件命名為《態勢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在文件的開頭,他特別指出,雖然自己曾在OpenAI工作,但自己的預測都是基於公開信息、自己的想法、工作期間的八卦等。他還在這份文件的開頭特別緻敬了前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和其他OpenAI超級對齊團隊的成員。

他認為目前全世界只有僅僅幾百人對AI的發展有真正意義上的感知,這些人大多集中在舊金山地區以及全球各地的AI實驗室里,自己便是這幾百人中的一員。而那些主流評論家們只看到了炒作和常規的商業模式,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另一場互聯網規模的技術變革。

阿申布倫納在《態勢感知》開頭致敬前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

阿申布倫納在《態勢感知》開頭致敬前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

阿申布倫納在文章中指出,AI的進步不會止步於人類水平。例如,在最初學習了人類最好的棋局之後,AlphaGo開始與自己對弈,它很快實現了超越人類的水平,下出了人類永遠無法想出的極具創意和複雜性的棋步。

在實現AGI後,人類將能夠利用先進的AGI系統實現自動化的AI研究,將十年的算法進步壓縮到一年內。這意味著我們將迅速從人類水平的AI系統過渡到遠超人類的超級智能系統。這可能會將人類10年的算法進展壓縮到不到1年的時間里。與現有領先的AI實驗室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相比,未來的AI實驗室可能會擁有成千上萬個AGI系統,夜以繼日地努力實現算法突破,不斷自我完善,加速算法進步的現有趨勢。

《態勢感知》內文截圖

《態勢感知》內文截圖

他寫道:「超級智能的力量和危險將是戲劇性的。」這種轉變不僅會帶來技術上的飛躍,還將引發一系列倫理和安全問題。

阿申布倫納強調,通過一些新的創新,超級智能在幾周內就能獲得相當於人類數十億年的經驗。這種前所未有的學習速度將使超級智能在數量和質量上遠超人類。他指出:「這些AI系統將能夠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進行思考和學習。」

阿申布倫納預測,到本世紀末,我們將擁有數以億計的超級智能,這些智能體將在數量和質量上遠超人類。他寫道:「在數以億計的GPU上運行的超級智能,將能夠比人類快幾個數量級地『思考』。」這種超級智能的湧現將帶來巨大的技術進步,但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態勢感知》內文截圖

《態勢感知》內文截圖

文章中最引人注目的觀點之一是,十億超級智能將能夠將人類研究人員在下個世紀進行的研發工作壓縮到幾年內。這種壓縮效應將極大地加速技術進步,但也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後果。

阿申布倫納指出:「超級智能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技術——也是最強大的武器。它將賦予軍事上決定性的優勢,或許只有核武器可以相比。」

阿申布倫納強調,智能爆炸和其直接後果將帶來人類歷史上最為動蕩和緊張的局面。他指出:「在這個初期階段,人類的任務將不是製造酷炫的產品,而是要盡一切可能度過這一時期。」他呼籲建立一個能夠嚴肅對待這些困難抉擇的指揮鏈,以穩定國際局勢並管理智能爆炸期間的風險。

他進一步提到,儘管對齊技術可能會被濫用,但我們仍需要更好的對齊技術來確保未來模型的基本限制,如遵循指令或遵守法律。這些技術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濫用,更是為了確保AI能夠在安全的框架內運行。

展望未來,阿申布倫納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四年內,計算能力將再提升約10萬倍,帶來類似於GPT-2到GPT-4的質的飛躍。他指出,這不僅意味著更好的聊天機器人,更意味著從工具到代理的轉變,從一個簡單的工具到一個更像是遠程助手的存在。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片! 韓國電池廠42秒內3.5萬個鋰電池爆炸 專家解讀大火是如何發生的

2024年06月26日 10:53 最後更新:12:42

6月24日上午,韓國電池製造商ARICELL位於韓國京畿道華城市的電池廠發生火災。 監控錄影揭示韓國電池工廠火災發生的恐怖瞬間,從最初的煙霧升起直至全面失控,整個過程僅耗時42秒。

10時30分03秒:首次爆炸,出現白色煙霧。

首次爆炸後12秒:兩名員工搬離爆炸區域附近的物品,想防止火勢蔓延。

首次爆炸後25秒:第二次爆炸緊隨其後。

首次爆炸後28秒:第三次爆炸接踵而至,火勢愈發猛烈。

首次爆炸後29秒:一名員工使用乾粉滅火器,但未能撲滅火焰。

首次爆炸後31秒:第四次爆炸再次發生,火勢進一步失控。

首次爆炸後的37秒:多塊電池相繼爆炸,火勢急劇擴大。

首次爆炸後的42秒:夾雜黑白兩色的濃煙徹底遮蔽了監控攝像頭的視野。

隨後:3.5萬個鋰電池發生爆炸。

截至6月25日,京畿道消防災難本部確認,這場災難已導致23人喪生,包括17名中國公民;另有2人重傷,6人輕傷。確切的遇難者國籍及人數尚待進一步核實。

電池廠火災後現場。

電池廠火災後現場。

那麼電池為何起火?

據韓國消防署災難預防科長金振英在簡報會上的陳述,起火點位於工廠3號樓2層,存放的約3.5萬個圓柱形鋰電池單元發生爆炸性燃燒。

現場堆叠充滿電的的電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孟祥東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稱:「第一次出現白煙,應該是有一塊電池發生了熱失控。電池內部反應產生的煙氣通過電池安全閥釋放。緊接著由於熱失控電池傳遞的熱量導致其相鄰電池也發生了熱失控,煙氣更大了。」他解釋稱,熱失控通常發生在熱、電和機械等濫用條件下,如環境溫度過高、過充或過放、碰撞擠壓等。

堆叠充了電的電池起火。

堆叠充了電的電池起火。

孟祥東表示,此時電池內部材料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並放熱,同時產生氣體。這些反應將導致新的副反應發生,形成惡性循環。

電池熱失控時表面溫度升高極快,最高能達到1000攝氏度,內部可燃氣體達到耐壓極限時,電池的「安全閥」會被衝開。隨後,可燃氣體釋放而出,遇到點火源或高溫物體後,發生起火爆炸。

火勢迅速擴大。

火勢迅速擴大。

問題出在充電100%+堆疊擺放。

6月25日公開的監控視頻顯示,成排的電池密集地置於白色方形外殼中,引發討論。

為何採取這種擺放方式?孟祥東解釋稱:「工廠將圓柱形鋰離子電池通過串並聯的方式集成為電池模組。所以我們看到堆叠的白色正方形,實際上是一個完整模組,內部包含多個小電池單元。」

孟祥東也指出了這種設計的潛在風險:「一旦其中一塊電池發生熱失控,由於其密集的擺放方式,熱失控電池會向其周圍電池傳遞熱量,引發模組內的熱失控傳播,導致火災迅速擴散。」

他進一步解釋說:「鋰亞硫醯氯電池是一次性電池,與常見的可充放電迴圈電池不同,儘管其能量密度大、自放電率低、性能優越,但一旦發生事故,其危險性超過我們通常使用的半滿電狀態下的可充放電迴圈電池。」

韓國國立消防研究所研究員羅勇雲在火災現場分析了鋰電池的狀況,他指出:「考慮到可充放電迴圈電池的火災風險,韓國業界標準是將電池充至50%左右的電量後出廠。一次性電池在出廠前會充滿電,這使得它們在火災中的危險性和爆炸可能性遠超二次電池。」

孟祥東補充說:「像鋰亞硫醯氯電池這種一次性電池,並不是新能源汽車常用的動力電池,它們通常用於工業領域的電子設備,如智慧型儀器表和監控設備等。市場上常見的主流電池,如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鎳鈷錳電池,被分別應用于儲能電站和電動汽車領域。」

一場災難就從這一堆小小的堆叠電池開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