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對香港的3種策略

博客文章

美國對香港的3種策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對香港的3種策略

2024年07月02日 20:49 最後更新:22:19

美國政界最近對香港事務的評論,值得關注。

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近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站發表文章,認為美國政府應該訂下目標,保護香港餘下的獨特性,以支持普通香港人。

史墨客現任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學院高級研究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主席兼資深研究員,他由外交官搖身一變成為研究人員。他當然是從美國利益的角度撰寫文章,對2019年香港發生的災難輕輕帶過,對之後訂立《港區國安法》的影響誇張放大,但他的觀點也反映了美國人的一些想法。

史墨客在文中寫道,今天的香港與 2019 年的香港有著本質區別,大多數政治辯論被壓制,活動家和反對派人士逃離或入獄,公民社會受到遏制。然而,即使面臨所有這些嚴重挫折,香港仍然比內地城市自由得多。互聯網幾乎不受限制,宗教自由依然存在,媒體也相對開放。與此同時,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和金融體制仍與過去大體相同,大部分港人及外資仍然留港,美國不應將香港視為「敗局已定」。

史墨客提議美國政府從制度上保障香港自治,包括維持美國政府對港有別於內地的《香港政策法》框架以及香港駐美的經貿辦,同時擴大身分敏感港人留美赴美的「救生艇」選項。他認為,美國不應將香港視為內地,「簡而言之,就是對香港不同對待,才能令其與別不同」。

其實史墨客的說法其來有自。早在今年5月,「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了一份報告,

建議美國政府重新評估對香港政策,提出3個選項:第一是對香港採取懲罰性措施,第二是取消所有給與香港的特殊優惠政策,第三是維持「策略性接觸」。

其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搞了個討論這個報告的網上論壇,報告作者之一的肯尼迪(Scott Kennedy)在論壇上解釋,華府需要就香港問題制定一套特別的政策。美國對港政策需要有懲罰性,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是可行選項之一,但他強調在個別領域,美國仍存在與香港保持接觸的必要性,華府對港的政策目標,有別於內地,目的不是期望改變北京的行為,而是希望保存香港的現狀,拖慢香港自治權被侵蝕的速度。

肯尼迪說﹕「我們認為目標應是盡可能長時間地保護香港仍存在的自治權,以減緩香港滑入北京的懷抱,成為另一個內地的普通城市。我們相信撤出,即是放棄香港,從現實角度來看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樣做很可能會加速香港的變化,而這是很多人並不樂見。」

可以這樣分析:

1.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受美國國務院資助,是具有保守主義色彩的智庫,素有「強硬路線者之家」,據說與美國石油財團保持緊密聯繫。所以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觀點傳統是偏向保守而非開放。

2.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報告提出對港政策的3個選項,採取制裁中港官員的懲罰性措施顯然不起效,美國實際上是在取消所有對港特殊政策和策略性接觸,兩者二選一。

3.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建議美國保持對港接觸,美其名說這是維護香港自治的最佳方法,實際上是保持美國在港商業利益的最優選項,美國政界顯然有一種意見傾向此選項,「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報告,或許在放出一個試探汽球,看看各方反應。

4. 中美關係過去也是這樣,打到一段時間,就會埋枱談判。打打談談,也是常態。就香港問題也一樣,你想鬥,可以一直和你鬥下去,你鬥不下去想談,當然不怕和你談一談。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個民主大國,趕不走一個打瞌睡的總統

2024年07月04日 18:37 最後更新:18:58

一個小學生上堂打瞌睡,如果老師走過去把他拍醒時,他可以大條道理叫老師「咪搞」,因為他在練習做美國總統。

美國東部時間6月27日晚9時,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兩名總統候選人——民主黨現任總統拜登和共和黨前總統特朗普,舉行首場電視辯論。這場辯論對拜登而言是一場災難,他不止答問題時結結巴巴,還在特朗普回答時打瞌睡,他的表現糟透了。

辯論過後,支持民主黨的東西兩岸精英,紛紛表示「夠了!」美國主流媒體,眾口一詞,呼籲拜登退選。

《紐約時報》6月28日在一篇言辭激烈的社論中,呼籲拜登「為了國家而退選」。這篇社論直言,拜登不是擊敗特朗普的最佳人選。《紐約時報》知名外交政策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寫到,他看到拜登在辯論的表現「看到哭」了,因為這是「記憶中最令人心碎的美國選舉時刻」。

《紐約客》週刊編輯大衛·雷姆尼克指拜登「越來越站不穩」,「不能再流利或有效地闡述自己的政策」。雷姆尼克寫道:「對他來說,繼續擔任民主黨候選人,繼續作為大選核心人物,不僅是一種自我欺騙,也是對國家的一種危害。」

美國中西岸最大的報紙《芝加哥論壇報》社論說,此次辯論一言以蔽之——「夠了」。讓拜登再當四年總統的想法是「荒謬的」。

其他報紙沒有那麼直接。《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的社論都說,總統應該認真考慮隱退,儘管兩家報紙都沒有直接要求總統退選。

拜登面對美國精英排山倒海的勸退聲音,他的反應很直接——堅持不退!

其後《紐約時報》有一個追踪報道,題為「如何挽回一場失敗的辯論?拜登團隊的瘋狂48小時」。報道指辯論結束後的48小時內,拜登展開了一場瘋狂的競選中的競選,以挽救他一夕之間岌岌可危的競選資格,這是一項持續數天的「損害控制」努力,旨在向焦慮的民主黨議員、代理人、活動人士和捐助者施壓,並懇求他們支持總統拜登繼續參選。

拜登的競選主席珍·奧馬利·狄龍私下與一系列重要人物通了電話,承認當晚拜登的辯論效果不好,但也力勸他們不要反應過度。

拜登在辯論後也在4個州瘋狂地參加了7場競選活動,力證自己有心有力,表明會繼續去馬。

之後就跑出一個民調,證明拜登仍是民主黨的「何伯遜的選擇」(Hobsons' choice),亦即是唯一的選擇。這個由路透社/益普索7月2日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即使拜登在辯論表垷如此之差,他參選支持度和特朗普是40%對40%有得鬥的局面。若換成其他民主黨人如副總統賀錦麗或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等,支持度都會輸給特朗普。

唯一能在民調中戰勝特朗普的民主黨人,只有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她是以50%對39%領先特朗普,但她已多次表示無意競選總統。

這個民調幫了拜登一個大忙,不知是否拜登團隊48小時瘋狂操作項目之一。民調讓民主黨精英跌入一個兩難抉擇,要麼讓拜登繼續選,要麼接受米歇爾。你看哈佛大學非裔、女性前校長蓋伊(Claudine Gay)上任不到半年,就被人借反猶風波推下台,就知道非裔、女性在美國主流社會的艱難處境。

一個民主大國,趕不走一個打瞌睡的總統。你覺得是人的問題,還是體制的問題? 相信現在掩著咀笑的,除了特朗普之外,就是普京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