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名長者誤信民間偏方,食楊梅不吐核以清腸解毒,結果反致嚴重腹痛,CT結果顯示肚內「長滿小石子」。
示意圖。設計圖片
2長者誤信「楊梅核能清腸解毒」導致腹痛送醫
炎炎夏日,不少人都將時令水果楊梅當作夏日解暑佳品。然而近期上海卻接連出現2名長者因誤信咽下楊梅核能「清腸解毒」的傳言,結果因腹痛難忍被送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就診。
示意圖。設計圖片
60歲長者食用楊梅後腹痛誤以為吃壞肚子
其中一名60歲長者鄭師傅回憶,前2日女兒購買了一籃楊梅,他於傍晚清洗後食用。當晚便感覺身體不適,翌日症狀更為嚴重。起初他誤以為是吃壞肚子,但醫生指出對方並無明顯腹瀉和嘔吐,且並非典型的腸胃炎。
示意圖。設計圖片
醫生CT掃描發現是楊梅核堆積在腸道中難以消化
透過CT掃描後發現,鄭師傅的腸道內存在多處類圓形高密度致密影,這些滯留在腸道內的楊梅核正是造成他腹痛的罪魁禍首。鄭師傅坦承,他曾輕信民間流傳的說法,認為楊梅核有助於「清腸胃」,帶走體內的垃圾,於是未將楊梅核吐出,而是整顆吞下。
50歲長者因胃腸道中積聚大量楊梅核造成阻塞
同樣,另一名50歲長者李師傅也因和鄭師傅一樣,誤信楊梅核能「清腸排毒」而被送醫治療。他自稱,一次就能吃下數十顆楊梅且不吐核,「我們當地都流傳,說楊梅核能通腸解毒,有好處」。CT掃描結果出爐後,顯示李師傅的胃腸道中堆積了大量楊梅核,甚至在胃十二指腸處也存在楊梅核阻塞的情況。經過藥物治療和胃鏡操作,鄭師傅與李師傅體內的楊梅核均已取出,避免了梗阻、穿孔等進一步的病變。
示意圖。設計圖片
醫生提醒吞食楊梅核恐會引發窒息風險
醫生指出,儘管中醫書籍中提到楊梅核經研磨後可用於泡腳,具有清熱利尿及治療腳氣的效果,但未曾記載其有助於排毒清腸,且即便作為藥用,也需要將其磨成粉末在入藥。醫院對此提醒,楊梅核本身就較為堅硬,不易被腸胃消化,大量吞食楊梅核極易造成消化道阻塞,且可能誤吸入氣道,引發窒息風險。
有專家指出,如廁時間太長不僅增加患痔瘡的風險,還可能會引發直腸脫垂甚至直腸癌。
如廁時間長有健康風險
現代人機不離身,將手機帶進廁所已成為日常習慣。由於太專注在手機的內容上,往往會令如廁的時間不自覺地延長。對此,有多名專家指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僅會增加痔瘡風險,還可能導致骨盆底肌肉弱化,甚至引發直腸脫垂或直腸癌等健康問題。
示意圖。設計圖片
久坐影響血液循環增加痔瘡風險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結直腸外科醫生薛萊(音譯,Lai Xue)指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會因重力作用導致下半身的血液循環受阻,進而引發肛門和直腸周圍靜脈充血,增加患痔瘡的風險。此時,馬桶的橢圓形設計也會加重臀部的壓力,進一步影響血液流動。
Getty示意圖
如廁時間長會不自覺用力導致肛門肌肉被拉扯損傷
發炎性腸道疾病專家莫納(Mona Monzur)表示,長時間如廁容易讓人分心,無意識地用力排便。殊不知,過度用力可能會拉扯肛門和直腸肌肉,導致肌肉受損。頻繁的肌肉緊張不僅會增加痔瘡發病率,還可能使肛門肌肉變弱,進而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
Getty示意圖
骨盆底肌肉長期受壓致排便功能受影響
薛萊醫生解釋,長時間如廁會對骨盆底肌肉造成不良影響。骨盆底肌肉負責協調排便過程,而長時間的坐姿會使這些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進而削弱排便功能。因此,為了保持良好的排便能力,專家建議減少如廁時間並增加運動,以此促進腸道蠕動和保持排便健康。
超過10分鐘未能順利排便應放棄
專家指出,若遇到排便困難的情況,如在10分鐘後也無法順利排便,應放棄並立即起身走動,幫助腸道肌肉活動並促進排便。日常生活中,建議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喝水和攝取高纖維食物,這有助保持規律排便,減少不必要的用力。
示意圖
持續便秘恐患直腸癌
此外,由於近年來年輕人罹患結直腸癌的比例逐漸上升,因此專家提醒,若排便困難的情況持續三週以上,應儘早就醫,以排除潛在病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