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研究:躁鬱症患者子女現情緒問題機會較高 生理時鐘紊亂風險為一般人4倍

社會事

中大研究:躁鬱症患者子女現情緒問題機會較高   生理時鐘紊亂風險為一般人4倍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研究:躁鬱症患者子女現情緒問題機會較高 生理時鐘紊亂風險為一般人4倍

2024年07月25日 13:38 最後更新:22:17

中大醫學院聯同大灣區10間醫院進行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子女患上情緒問題風險,高於非患者子女,他們在童年時出現問題的風險,亦是同齡非患者子女的2倍,且較易患上晝夜節律失調。

中大研究氖現,躁鬱症患者子女患上情緒問題的風險,高於非患者子女。 (示意圖)

中大研究氖現,躁鬱症患者子女患上情緒問題的風險,高於非患者子女。 (示意圖)

研究團隊招募了191名父母患有躁鬱症的子女,同時也招募202名非躁鬱症患者父母的202名子女作對照組,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患者的子女踏入12至18歲的青少年時期後,為同齡人士出現生理時鐘紊亂風險的4倍、社交焦慮風險的7.5倍。團隊指,有關發現有助了解高危群組的精神病理症狀演變情況。

團隊研究亦發現,躁鬱症病人的子女較易患上晝夜節律失調。研究顯示,躁鬱症子女夜間的退黑激素分泌不足,他們較非患者的分泌速度慢,以致入睡時間延遲。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表示,市民應該及早在青少年時期,鼓勵這類高危群組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模式,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有需要時應就焦慮和情緒症狀進行認知行為介入治療。

左起: 中大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兼卓敏精神科學教授榮潤國、中大精神科學系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

左起: 中大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兼卓敏精神科學教授榮潤國、中大精神科學系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

Tags:

大灣區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醫學院:「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體外受精方法成效相若

2024年09月04日 17:13 最後更新:17:58

中大與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研究,比較「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的臨床成效,結果發現,兩者的成效相若。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儘管能實現胚胎無縫監控,惟成效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無異。(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教授、助理教授陳耀樑教授及副教授鍾佩樺醫生。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儘管能實現胚胎無縫監控,惟成效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無異。(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教授、助理教授陳耀樑教授及副教授鍾佩樺醫生。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耀樑表示,雖然「縮時成像培養箱」是現時體外受精服務的重要設備,但此技術並無提升體外受精的臨床成效。尋求有關服務的夫婦可多加留意服務費用,有否因為使用了縮時成像培養箱而額外收費。

陳耀樑表示,此研究提供醫學實證資料予體外受精服務中心作參考,可以更有效分配資源於對胚胎活產率有直接及可衡量影響的實驗室設備。

陳耀樑表示,此研究提供醫學實證資料予體外受精服務中心作參考,可以更有效分配資源於對胚胎活產率有直接及可衡量影響的實驗室設備。

因應不育的夫婦,體外受精是最常用的輔助生育方法。夫婦的精子與卵子會先在實驗室中結合培養成胚胎,成功培養出優質的胚胎後,便將胚胎移植到母體。中大表示,傳統的胚胎培養方法需要胚胎學家每天觀察胚胎一次,但在觀察過程中移動培養箱可能會「干擾」胚胎生長。「縮時成像培養箱」配備內置攝影機,讓胚胎學家可以重覆觀察胚胎生長情況而不導致干擾。雖然「縮時成像培養箱」已普遍應用於體外受精實驗室超過10年,其臨床效用仍存在爭議,而運用此技術的服務費用亦相對較昂貴。

圖中左邊顯示的為縮時成像培養箱的胚胎培養碟,右邊是傳統方法使用的培養碟。

圖中左邊顯示的為縮時成像培養箱的胚胎培養碟,右邊是傳統方法使用的培養碟。

研究包括1500名於香港及英國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參加者分三組接受不同的胚胎培養方式,包括「縮時成像培養箱」、不受干擾的標準靜態評估,及結合光學顯微鏡和標準培養箱的常規培養法。結果顯示,三組胚胎培養方式的胚胎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並無顯著差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