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魚過敏都食得魚 中大打造專屬系統為魚過敏患者度身訂造可食用魚清單

社會事

魚過敏都食得魚  中大打造專屬系統為魚過敏患者度身訂造可食用魚清單
社會事

社會事

魚過敏都食得魚 中大打造專屬系統為魚過敏患者度身訂造可食用魚清單

2024年07月16日 11:38 最後更新:13:08

中大醫學院建立名為「魚類過敏階梯」系統,可提供予過敏科專家參考,為魚類過敏患者度身訂造可以食用的魚類清單,毋須對所有魚類戒口。

團隊早前招募249名魚過敏兒童患者,平均年齡為4.2歲,結果顯示,4成患者對至少一種魚類有耐受性。團隊透過收集參加者對不同魚類的特異性 IgE 濃度,分析他們對各種魚類的相對耐受性,從而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

中大醫學院

中大醫學院

團隊表示,引起過敏的元兇是魚肉所含的小清蛋白,傳統過敏測試,包括皮刺或血液過敏測試,假陽性高達80%,患者很多時會誤以為對所有海鮮敏感,戒吃蝦、蟹和蜆等。參與今次研究的患者,近半一刀切不吃海鮮,當中3成多人實際上沒有對甲殼類或貝類過敏,同樣有3成患者能夠進食三文魚。團隊強調,不必要的戒口會影響兒童的發展,包括所需要攝取的營養素。

蒸魚。小紅書圖片

蒸魚。小紅書圖片

蒸魚。小紅書圖片

蒸魚。小紅書圖片

團隊又指出,鰂魚、鯰魚和鯇魚的致敏度最高,最低致敏度的是鱈魚、大比目魚、三文魚和吞拿魚。魚過敏患者一般在2至3歲起出現過敏反應,大多數人的病情至少持續至青少年階段,過敏反應包括輕微的皮膚或腸胃徵狀,甚至足以致命的呼吸困難和過敏性休克。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滴血揪出代謝性脂肪肝 中大醫學院聯同美國及內地成功開發早期診斷模型

2024年12月19日 16:39 最後更新:16:59

中大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溫洲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同成功開發了一種以血液為基礎的嶄新非侵入性早期診斷代謝性脂肪肝炎模型,有望可轉化至臨床應用,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及具成本效益的診斷工具。

研究詳情已刊登於著名醫學期刊《Cell Metabolism》。

中大醫學院表示,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簡稱「代謝性脂肪肝」),原稱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影響全球25-30%的人口,是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在本港,約27%的成年人口患有此疾病。

CUHK Medicine FB

CUHK Medicine FB

代謝性脂肪肝通常無明顯病徵,可惡化為脂肪性肝炎(MASH)、肝硬化,甚至肝癌。故此,有需要及早識別高風險群組,使病人能及早接受治療。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肝活檢)是目前診斷脂肪性肝炎的「黃金標準」,但檢查具創傷性,會對病人帶來潛在風險,加上費用昂貴,令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于君教授表示:「這個創新的早期診斷模型是基於我們在前期MASH患者樣本結合動物研究發現的可以識別MASH的相關因子,能準確識別MASLD和MASH患者,並可評估MASH的改善情況和治療效果。其診斷效能在亞洲及美洲的三個獨立隊列中得到了驗證。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並正在開發診斷試劑盒。」研究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内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亦表示:「這項發現將有助減少不必要的肝活檢程序,以便及早發現和介入,從而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從四個獨立隊列研究中,收集了700個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及美國的血清樣本。研究前期透過分析健康對照、MASLD和MASH組的臨床診斷數據,利用結果所得的6種蛋白和17種臨床變數作檢測並結合隨機森林算法和單因素邏輯回歸方法進行篩選,成功建立起一個包含2種血清蛋白生物標誌物(CK-18, CXCL10)和身體體重指數(BMI)的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模型N3-MASH。研究第一作者、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張翔解釋:「此模型能準確識別出MASLD患者, AUROC達0.954,數值(由0至1)越高代表模型表現能力越好。在MASLD患者中,N3-MASH模型能夠識別MASH患者,AUROC為0.823,靈敏度、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分別可達62.9%、90%及88.6%。這些發現有助於早期識別MASH患者,從而使他們提前接受密切跟進和適當干預。」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