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石榴台專訪|何謂風水?通勝藏了多少中華智慧? 暢談中國哲理看人生世道

社會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社會事

      社會事

      石榴台專訪|何謂風水?通勝藏了多少中華智慧? 暢談中國哲理看人生世道

      2024年07月30日 12:02 最後更新:12:02

      「睇風水」、「查通勝」等的古代中國傳統習俗,很多時被認定為帶有迷信或神秘色彩。事實上,它們強調環境與人的關係,基於對自然法則的觀察和實踐累積而成,是一種科學的探索。今次石榴台專訪,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盧傑雄博士,以及香港電台節目主持洪健崴,與大家講講怎樣透過港台節目《乾坤幾何》,理性地去認識「風水」、「通勝」及「易經」等中國術數的學說,鑽研文化,警惕迷信,承傳中華智慧。

      《乾坤幾何》兩位主持、盧傑雄博士(左二)以及洪健崴(右二),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一)以及總編輯李彤(左一)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乾坤幾何》兩位主持、盧傑雄博士(左二)以及洪健崴(右二),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一)以及總編輯李彤(左一)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靠《易經》生活數千年 必含豐富智慧

      更多相片
      《乾坤幾何》兩位主持、盧傑雄博士(左二)以及洪健崴(右二),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一)以及總編輯李彤(左一)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乾坤幾何》兩位主持、盧傑雄博士(左二)以及洪健崴(右二),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一)以及總編輯李彤(左一)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傑雄博士(左)表示《易經》以宇宙的哲理來啟發人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傑雄博士(左)表示《易經》以宇宙的哲理來啟發人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睇風水」、「查通勝」等的古代中國傳統習俗,很多時被認定為帶有迷信或神秘色彩(資料圖片)

      「睇風水」、「查通勝」等的古代中國傳統習俗,很多時被認定為帶有迷信或神秘色彩(資料圖片)

      洪健崴(左)表示節目邀請不同嘉賓來深入淺出談《易經》及「風水」(巴士的報記者攝)

      洪健崴(左)表示節目邀請不同嘉賓來深入淺出談《易經》及「風水」(巴士的報記者攝)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風水設計師周亦彤 (中)(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風水設計師周亦彤 (中)(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建築師蔣匡文 (左)。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建築師蔣匡文 (左)。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組織心理學家 黃仲遠 (中)。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組織心理學家 黃仲遠 (中)。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堪輿曆學家蔡興華 (左)。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堪輿曆學家蔡興華 (左)。

      「乾、坤」是出自《易經》,被視為風水學說之根。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表示講到《易經》就要講金庸筆下所描繪的武功絕學,以《射鵰英雄傳》的「降龍十八掌」最為深入民心,每一招所引用的,都是由《易經》的基本元素卦爻,經過金庸轉化成武學的具體招式,如「飛龍在天」、「見龍在田」。盧社長表示很多人對《易經》的認識源自這裡、停留在這裡。盧傑雄博士回應指,《易經》一方面解釋宇宙,並以宇宙的哲理來啟發人生:「《易經》主張所有東西是氣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氣化成陰陽』。陰陽對立互補,產生了『五行』。」盧博士強調中華文化很多時都講一對, 互補,循環不息、生生不斷,都是源於《易經》,中國人靠這套哲理生活了數千年:「當中必定有一些可以學習的智慧。」

      盧傑雄博士(左)表示《易經》以宇宙的哲理來啟發人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傑雄博士(左)表示《易經》以宇宙的哲理來啟發人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睇風水」、「查通勝」等的古代中國傳統習俗,很多時被認定為帶有迷信或神秘色彩(資料圖片)

      「睇風水」、「查通勝」等的古代中國傳統習俗,很多時被認定為帶有迷信或神秘色彩(資料圖片)

      存在誤解、不被正視才變「迷信」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在專訪中問及「睇風水」、「出門查通勝」、「擇良辰吉日」等等這社會上被形容為「古老的東西」,如何去了解以及解釋《易經》、「風水」及曆法等等這個普遍被形容為「迷信」及「神秘領域」?盧傑雄博士表示,希望以歷史、文化及哲學的角度去講,去了解背後的中華傳統智慧:「其實這是一個被忽視了的中華文化領域,社會不正視它,存在誤解,就成為了『迷信』。」洪健崴表示節目旨在鑽研文化,警惕迷信,希望讓聽眾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智慧:「我們在十多集的節目,會介紹如『陰陽』、『五行』等的基本知識,讓不太懂的聽眾容易理解背後的理論,亦會邀請不同的嘉賓。」

      洪健崴(左)表示節目邀請不同嘉賓來深入淺出談《易經》及「風水」(巴士的報記者攝)

      洪健崴(左)表示節目邀請不同嘉賓來深入淺出談《易經》及「風水」(巴士的報記者攝)

      講到「風水」,李彤表示香港現時都有很多年輕人鑽研相關學問。洪健崴同意,表示節目當中亦會請來了年輕的嘉賓,如風水設計師周亦彤:「她是很年輕,父親是一位『玄學家』,她自己也對『風水』等方面有興趣,將風水與設計融合,體現中國智慧融入生活。」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風水設計師周亦彤 (中)(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風水設計師周亦彤 (中)(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風水」幾千年學問影響現代家居設計

      李彤再追問指,大家經常說「入到一間屋『聚不聚財』」,即是讓人感到舒服不舒服,背後是否有一套邏輯及理論存在?盧傑雄博士回應,這個涉及選擇適合的地點為居所的邏輯,早在商代已經存在,如背山面水、『左青龍』『右白虎』,其實是有防衛作用。

      盧傑雄博士說,「風水」就是生活上的各種資源的配合及運用:「如有良好的水土、防風及採光等等,如何生活得舒適都蘊含客觀元素,事實上這些也是現代家居設計的基本要求。」洪健崴補充,「風水」是數千年來中國前人所累積而來的「大數據」及經驗,反映在其的理論當中。兩位主持又表示,其中一集請來建築師蔣匡文,他同時都是風水師,擅長將傳統的風水學,應用在建築設計,會講講風水與建築設計的關係。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建築師蔣匡文 (左)。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建築師蔣匡文 (左)。

      「風水」帶來的心理作用

      盧傑雄博士強調,「風水」是中國幾千年來累積的學問,了解它的同時,不應該「神化」它:「風水當中有一種『補救法』,如家居選擇了一個不理想的位置、又不能即時搬遷之下,在寓所放設『陣』,這些有很多傳統風水師都不認同的。這只是有安慰心理作用。」盧永雄說:「這有如口服安慰劑(placebo),其實只是澱粉丸或生理鹽水,以假亂真,無療效作用。」盧傑雄博士同意這只是個心理問題。洪健崴說在節目中邀請組織心理學家黃仲遠,解釋風水設計或者遇上一些人生問題之時,做了一些事後,如何影響人的心理。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組織心理學家 黃仲遠 (中)。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組織心理學家 黃仲遠 (中)。

      「通勝」是奇書?背後亦集中國古人經驗之大成

      李彤問現在不少人做事都喜愛用「通勝」擇吉日,這是否涉及「迷信」、背後又有甚麼原理及邏輯?盧傑雄博士表示,「通勝」與《易經》是有關連,《易經》將易數與曆法配合,與古人對大自然的陽光雨水多寡、農作物生長等的總結的經驗而寫成的一套曆法系統,成為具備了推斷、預測的功能書。洪健崴表示他們亦在節目邀請了堪輿曆學家蔡興華女士,她的家族一直在編「通勝」,由她來拆解「通勝」,以及講講如何製作「通勝」。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堪輿曆學家蔡興華 (左)。

      《乾坤幾何》受訪嘉賓-堪輿曆學家蔡興華 (左)。

      《乾坤幾何》於星期六晚上8時30分在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港台網站(radio1.rthk.hk)及「RTHK 電台」流動程式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視像資料已上載港台Youtube頻道。大家亦可透過港台Podcast One下載節目,隨時收聽節目內容。

      節目連結: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chinese_numerology

      節目港台Podcast One連結: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57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6694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亦提出要全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與內地及大灣區建立緊密的創科合作關係,創造更多發展創科行業的條件。在國家創科熱潮下,香港創科如何更好融入香港國家發展大局?今次專訪請來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暢談香港創科現時概況以及將來的發展。

      查毅超表示在政府政策鼓勵下,他認為香港創科絕對「唔係唔得」;而香港的創科人才更不比任何地方差;在未來15年內,香港創科路將比以往走得更紮實。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右),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右),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創科絕非不行

      有「磅秤大王」之稱的查毅超,其公司以尖端精準的秤重技術見稱,他本人亦見證著近數十年香港創科的發展。他表示,90年代時有好多新鮮科技出現在香港,「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技術就是代表之一,香港亦成為世界首個以相關無線通信技術應用到公共運輸工具收費系統的地方。查毅超相信,有很多東西是香港第一個發明出來。被問到香港創科「得唔得」,查毅超說:絕非不行,並用數字來說話:「我們有5間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70之內,我們的基礎研究是做得非常好。」

      八達通卡(資料圖片)

      八達通卡(資料圖片)

      至於為何出現香港是「創科沙漠」的迷思,查毅超表示關鍵在於政策推動,「內地電子支付感覺上比香港快,但其實與政策有關」,他認為若是要做,香港完全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儲備,並不代表香港科技人遜色於其他國家。

      政府大力推動見成果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亦贊同,「香港真是與以前不一樣」,現在政府大力推動創科,令大家感覺香港在創科上真的「動起來」。近年來,政府於創科發展上投入超過2,000億元港幣,查毅超表示這項投入「有效果」。

      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

      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

      政府明白人才和企業落地香港的重要性,不但開設了引進重點辦公室,多達70多間科技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MOU)。以香港科技園為例,科技園在這十間的進步確實比以前更多、更快,查毅超說:「今天科技園工作人口有25,000人,園區公司有2,000間。在這25,000人當中,有14,000是負責R&D(研究開發)工作,佔香港R&D人總數的三分之一。」 

      未來將把對的路走得更紮實

      《2024施政報告》中有提到自2026-27年起,將陸續推出約20公頃新創科用地,並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查毅超相信,在未來十至十五年,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元朗創新園、北部都會區、河套區、新田科技城等創科用地將擴大4至5倍,而創科人才將由5萬躍升至20萬:「在兩三年後將開始啟動某些項目,現在只需要將一直以來走對的路走得更紮實。」

      未來該思考如何合作

      儘管現時政策環境有利,資金、人才都到位,但香港創科的發展步伐仍需要加快。查毅超坦言,不同的創科平台,如數碼港、河套區等,都需要和業界和投資者多交流:「其實香港未來已經有計劃,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已有清楚路向,問題是怎樣去合作。」

      科技園與企業互助成長

      如盧永雄總結,「用創新的理念去吸納資金,再進一步擴大對創科投資」,但其實香港科技園已成為投資者信心的一環。查毅超表示過去近十年,科技園協助創科企業籌集資金達千億計:「每當我們投$1在一間初創公司,就會帶來$19的外來投資,證明科技園良好的信譽,加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948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