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常說「碳中和」,公司講ESG亦與「碳排放」有關,如何有效了解以及量度碳足跡?
香港理工大學最近發表了2024《施政報告》建議書,就「碳中和」城市、香港及大灣區科創發展、「一帶一路」合作以及生命科技健康與醫療四大主題提交建議。理大期望政府制定「碳中和」政策和發展藍圖時,更重要制定「碳審計」,才能計算能否達至目標。另外,理工大學亦計劃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與香港及內地頂尖大學合作,在政策配套、商業運作模式等等去研究如何發展低空經濟,促進創科發展。
點擊看圖輯
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左) (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致力於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35年減少一半碳排放,要實現目標關鍵在於香港的發電模式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趙教授認為香港政府必定要盡快制定能源政策以及釐定定位發展的問題 (資料圖片)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 (右)
理大的2024《施政報告》建議書中倡議積極發展「低空經濟」 (資料圖片)
理大計劃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與香港及內地頂尖大學合作去研究如何發展「低空經濟」(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左) (巴士的報記者攝)
可利用「綠氫」 達至本港「碳中和」目標
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接受《巴士的報》石榴台訪問時表示,香港致力於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35年減少一半碳排放,要實現目標關鍵在於香港的發電模式:「發電佔了碳排放的比重很高,如果電力公司供電的方式改變不了,就很難達至減碳目標。」
香港致力於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35年減少一半碳排放,要實現目標關鍵在於香港的發電模式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趙教授認為,政府已經有制定氫氣政策,而購買「氫氣」是其中一個方法。《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同意要達至「碳中和」一定要使用「綠氫」。趙教授補充:「製氫有不同的方法,用化石燃燒電解水分製氫,本身就有碳排放,而『綠氫』就是使用可再生能源。」趙教授進一步解釋:「在中學讀化學,製氫就是『水解』,H2O就變成H2。『綠氫』就是以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做『水解』過程。但這種做法成本太高,所需的空間亦很多。現在新疆有很大的地方及氣候條件,才可以做到。」
趙教授認為香港政府必定要盡快制定能源政策以及釐定定位發展的問題 (資料圖片)
趙教授說,香港可以考慮購買「綠氫」,但運輸能源等也有一系列的問題要解決:「所以香港政府是時候要想想一些政策,可以『再行快少少』主導整件究。香港科研實力不弱,內地的技術轉化落地是優勢,如果香港與內地給合,事實上可以引領世界。」趙教授認為香港政府必定要盡快制定能源政策以及釐定定位發展的問題,另外基建配套的配合以及市民負擔等,都是政府要周全考慮的問題:「所以,政府必須要有全盤計劃。」
設計圖片
引入「碳審計」制度助中小企迎接未來發展
趙教授又表示,要達至「碳中和」的目標,除了發電廠,也需要全民參與:「每一個機構、單位都要了解自己碳排放的水平,這就需要『碳審計』。現時上市公司要申報ESG,其中一項是報告碳排放的數據,事實上香港除了大公司,有更多的是中小型企業,他們現時沒有政策及支持。」盧永雄同意:「他們如果要實行時,要請會計師行幫助計算,必然令他們營運百上加斤。」趙教授表示,政府需要推行政策,鼓勵每一個企業關注碳排放及收集數據,讓整個城市計算到碳排放量,才能因應數據制定不同措施及方案。」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 (右)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就補充:「數據不是自動產生出來,是需要上報,以及分析,這時就需要『碳審計』。政府裡有專家,亦可以與香港及內地高等院校團體合作。在我們的建議書當中也提及了『碳審計』全面實施如何去做,可以讓商業製造KPI,也讓市民知道自己碳排放,這樣才能鼓勵全民減碳。」
理大計劃設「低空經濟研究中心」倡大推低空經濟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在專訪提及在理大的2024《施政報告》建議書中提及「低空經濟」,這是一種創新的方法去產生新的經濟產業的同時,也能達至「碳中和」。趙教授表示,香港發展低空經濟的步伐比內地城市慢:「小型飛行工具不只是送貨,內地已有很多城市已將低空經濟結合旅遊業,坐上去體驗及觀光。我們想吸引多點旅客,香港也有很多島嶼,都很適合低空經濟旅遊。事實上,飛行載具交通網絡的問題相對複雜,所以『河套區』港深及深港部分,是相當適合作『低空經濟』試驗區,這時政府一定要牽頭去做。」
理大的2024《施政報告》建議書中倡議積極發展「低空經濟」 (資料圖片)
理大計劃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與香港及內地頂尖大學合作去研究如何發展「低空經濟」(巴士的報記者攝)
趙教授還透露,理大亦將會計劃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與香港及內地頂尖大學合作去研究如何發展「低空經濟」,促進創科發展:「低空經濟不只有無人機,亦蘊含政策研究、商業運作模式等。」「內地城市已經陸續去做了,香港不能再慢下去。」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建議書全文:https://www.polyu.edu.hk/precit/research/publications/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055
「獅子山精神」是香港奮鬥的象徵。同舟共濟,共度逆境,這些精神面貌亦都經港台的經典電視劇《獅子山下》記錄下來。全新一輯《獅子山下2024》載譽歸來,請來6位新晉導演「擔旗」製作不同單元,推動和支持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餘,亦記錄當代專屬的時代印記,傳承製作節目的精神。
到底港台與他們合作,產生出怎樣的火花?今次專訪請來港台總監(電視)利子良,暢談與導演以及製作團隊合作的感受。面對社會萬象,他認為香港獅子山精神面貌始終如一,「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香港電台總監(電視)利子良(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獅子山下》新面貌聚焦「相處」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在專訪中一提到《獅子山下》,便笑言有說不清的回憶,尤其良鳴飾演的「德叔」令人難忘,巴士的報總編輯更以「細細個就睇」來形容,究竟新一輯的《獅子山下2024》與以往的最大的變化在哪裡?
香港電台總監(電視)利子良回應指,自己小時候的《獅子山下》主要透過寫實的故事,反映香港人如何在艱辛生活中掙扎並謀得出路;去到80年代,電台改變表達形式,把更多「筆墨」放在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聚焦更多層次面貌,非單純「搵食」。
1970年代初期的獅子山下故事,以「德叔」良鳴帶出在獅子山下徙置大廈的苦與樂(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獅子山下2024》,延續《獅子山下》自1972以來,記錄當代社會面貌的精神。香港電台今年邀請了6位扎根香港的導演:何爵天、吳煒倫、簡君晉、陳健朗、黃綺琳、黃鐦,及港台導演劉應強,聯手執導《獅子山下2024》,以各具特色的風格延續經典,透過六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單元劇,詮釋「百味人生,愛你所愛」的真諦。
「獅子山」悄然在變 社會議題不容忽視 特別是「照顧者」
我們住在「獅子山下」,「獅子山下」亦不斷在變化,利子良在專訪中表示,在與導演合作時亦感嘆,「香港個生活模式變了好多」,現在更應受大家關注的議題也有很多,其中一個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在《獅子山下2024》單元劇《下世不要嫁給你 》當中,導演何爵天邀請久未拍劇的羅家英飾演中風的老翁,舞台劇劇后區嘉雯和張紋嘉分別飾演他的太太和女兒,專責照顧他日常起居。利子良表示,兩位長者互相扶持,不時堆積矛盾,利子良希望透過這個單元,希望大家即使有困難都不要忘記互相去愛對方。
張紋嘉與家英哥在《下世不要嫁給你》中有不少真情流露的對手戲。
困難不是生活的全部
盧永雄亦感嘆,社會上照顧者遇上的困難數之不盡,加上人口老化日益嚴重,難以棄而不談;惟大眾對此議題關注不足,故難以想像箇中辛酸。李彤亦補充,除了生理上的照顧,心理亦要學會如何互相接納、體諒,因為每日生活又瑣事堆積而成,矛盾便自然爆發。
利子良回應,與導演一起構思每個單元故事時,除了帶出人與人相處之間的困難,更想讓觀眾明白當中也有幽默、溫馨的一面,例如在《下世不要嫁給你》單元,「家英哥」是理想角色人選:「家英哥自己本身有好多長期病患的問題,但生活上不乏幽默感。」
羅家英首次挑戰中風者的角色。
人性有好有壞,始終會好
另一單元劇《營業中》則反映現今食肆營運者的景況。愛做美食的文青café老闆娘(吳冰飾)雖無餐飲經營經驗,卻毅然逆市開咖啡店圓夢;而茶餐廳伙計(盧鎮業飾)從事飲食業多年,工作馬虎,生活得過且過。兩人相遇,一向懶散的盧鎮業漸漸被吳冰發奮圖強的精神打動,利子良最後還「賣關子」,稱「結局好特別」:「他要擺脫自己hea的生活態度,亦要積極返自己,但該如何踏出第一步呢?這個故事就是我們想大家去看的。」
吳冰在《營業中》飾演文青cafe老闆娘。
盧鎮業在《營業中》出演茶餐廳伙計。
利子良還提到《藏》這個單元劇,是一個「羅生門」的故事。主要講述女主角向未婚夫坦白幼時遭哥哥侵犯,兩人一同尋找真相。面對未婚夫對侵犯事件的查問,眾人各說其詞,真假難辨,令人不禁反思人性之處,就連盧永雄都感慨:「到底要真相,還是愛情呢?」
邱士縉與劉雅麗演出《藏》。
手機拍攝為時代記錄
利子良表示,《藏》拍攝手法特別,導演陳健朗未有選擇用「大機」,改用手機拍攝。利子良又認為,製作方式與時代相呼應,希望不單單在題材上,在拍攝手法上也能成為一個時代記錄。盧永雄讚同,認為「《獅子山下》劇集的精神是成為時代的鏡像,反映時代的特色,即連用手機拍攝這種拍攝方法,都是一個反映時代的手法。」
手機拍攝效果如何,利子良一度有憂慮,不過他選擇「互相信任」,最終結果令人滿意,「你不會發現有什麼特別不同,在畫質上未有影響,相反,在一些景深、擺位確實與大機拍攝不一樣,感覺與別不同。」
新晉導演 獨有視野 構建共鳴
利子良又說,以前《獅子山下》也有由著名導演執導,如方育平、許鞍華等,今次與新晉導演合作是出自「構建時代脈搏」的考量。利子良解釋,新晉導演通過他們獨有眼光和視覺去看不同的故事,令觀眾產生共鳴;亦期望今次大家因《獅子山下2024》聚首一堂,透過他們電影製作的能力,為香港文藝創意產業多做點「工夫」。
他指出,過往港台都製作過不同類型的文藝節目,例如古畫賞析節目《呼吸美學》、介紹舞蹈繽紛世界的《一舞一世界》、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合作節目《青春戲息》。利子良強調,連同今次的《獅子山下2024》,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一直積極支持本地創意文化發展,鼓勵演藝業界互動交流,同時培育多元人才。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獅子山下》
利子良認為《獅子山下》是一代人的時間印記,「每一個時代的《獅子山下》想反映的社會面貌都不一樣,既然我們再開拍,有責任尋找社會最關切的問題作題材;今次與新晉導演合作,就是希望他們的創意和手法融入《獅子山下2024》。」特別感謝6位合作導演從百忙之中,不計較成本付出,為香港電台及《獅子山下》留下時代記號和新面貌。
《獅子山下2024》製作特輯於12月15日(周日)晚上8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播映。其後,六個單元劇將陸續在每個星期日同樣時間上演。 港台網站(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btlrmakingof_2024)及流動程式「RTHK電視」同步播出節目及提供重溫。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