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石榴台專訪|暢談香港飲食滋味人情味 香港如何造就世界聞名飲食文化?

社會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社會事

      社會事

      石榴台專訪|暢談香港飲食滋味人情味 香港如何造就世界聞名飲食文化?

      2024年07月09日 07:00 最後更新:07月12日 12:58

      法蘭西多士來自法國?瑞士雞翼來自瑞士嗎?這兩條問題大家都有答案。多姿多彩的食物款式,塑造香港獨特飲食文化。在香港,無論街頭小店的執著堅持,老字號如何傳承,還是中外美食融入創新,飲食文化均充滿淳實濃厚的人情味。

      香港近山近海,長時間融貫中西,加上傳統特色,造就香港飲食文化世界聞名。今次專訪請來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為大家介紹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香港電台合作攝製的最新節目《香港之味》,道出舌尖上美味與內涵,還能品味滿滿的人文情懷。

      更多相片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最重要「鮮」 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提及香港是個國際「美食之都」,有不同的餐廳及飲食文化,香港為何能夠如此?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香港之味》製作團隊做調研時,最主要追溯到香港過往是個漁港,再加上過往多年來是個國際貿易中心:「自由港,免稅,很多食材都會運來香港。亦有很多世界各地的人來香港營商旅遊等,讓香港成為美食之都有一個先決條件。」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陳俊樂說《香港之味》節目的其中一集,會專程去到香港仔魚市場探究一番。陳俊樂說:「香港人食魚,對鮮味的要求幾乎全球第一。不同種類的鮮魚,蒸煮多少分鐘。這一集亦會找來廚師以科學角度解釋,魚在捕捉後三小時內到餐桌上是最新鮮。因為這樣,有餐廳刻意因應客人訂購活鮮魚,三小時內上桌。」盧永雄認為,這種講究在世界各地都難以做到。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進一步解釋,香港地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世界各地不少港口,距離市中心都遠,鮮魚由捕獲到餐桌上很大可能會錯過『三小時的黃金時間』。」陳俊樂認同,她補充,因為香港是個國際交通樞紐,外地鮮魚都會空運來港,造就香港美食多元、活力以及豐富內涵,更吸引世界各地食家慕名而來。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融貫中西、多元的飲食文化

      盧永雄在節目中亦分享香港其中一項飲食文化特色—融貫中西,他舉了法蘭西多士的獨特經驗:「 小時候在冰室吃過,認為法國的多士很好吃,怎料長大後去到法國是找不到的。另外還有瑞士雞翼。」這反映香港作為一個中西交融的城市,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飲食模式。陳俊樂說,這些就是港式西餐的例子,我們叫作「豉油西餐」,在《香港之味》必定會講:「這種獨特飲食文化,正正滲透出本土的情懷,是港人的集體回憶。在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非常受年輕一代歡迎,也能夠反映出香港獨特飲食文化正在傳承。」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飲食文化與本土情懷

      要數到香港傳統飲食習慣,必然數到客家圍村「盆菜」,李彤也分享了過往在圍村居住過的經歷,圍村人吃盆菜,參加主要是同姓宗親。陳俊樂表示節目中也會講到盆菜,圍繞著它的更多是香港故事及家鄉之情:「總導演不想只是拍盆菜,因為很多人都拍過,所以他在做盆菜調研時,找來元朗屏山原居民三代,講講這位遠在外國的第三代,首次回到家鄉尋根,認祖歸宗,在祠堂做傳統儀式,再設盆菜宴客。」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數百年保留至今的一項獨特飲食文化。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 以不同角度切入

      《香港之味》不論由傳統至現代,由本地至國際,香港飲食其實蘊藏不少故事,講的是在美食背後的人情味,以及一直見證著香港的發展。陳俊樂表示,香港電台《香港之味》電視節目,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一同製作,並以五大關鍵字統領整套節目:「在地」、「煙火」、「安居」、「家國」、「世界」,真實自然的呈現香港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城市,融貫中西、多元的飲食文化,從中感受到舌尖上新潮與經典:「這次是香港電台首次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製作,而他們製作團隊的核心,更是拍攝製作內地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以我們都學到很多。」兩位主持盧永雄以及李彤均表示,對《香港之味》這個節目都相當期待。

      除了《香港之味》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陳俊樂表示香港電台還與上海廣播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以及廣東廣播電視台合作,希望能為香港觀眾帶來更多不同元素、更精彩豐富的節目。其中,與北京電視台及廣東廣播電視台方面,則將會香港觀眾提供更多巴黎奧運方面的精彩內容。

      《香港之味》由7月11日起,逢星期四晚8時25分,在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及「RTHK 電視」流動程式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

      節目連結: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thetasteofhongkong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6540

      Tags:

      法國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亦提出要全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與內地及大灣區建立緊密的創科合作關係,創造更多發展創科行業的條件。在國家創科熱潮下,香港創科如何更好融入香港國家發展大局?今次專訪請來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暢談香港創科現時概況以及將來的發展。

      查毅超表示在政府政策鼓勵下,他認為香港創科絕對「唔係唔得」;而香港的創科人才更不比任何地方差;在未來15年內,香港創科路將比以往走得更紮實。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右),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右),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創科絕非不行

      有「磅秤大王」之稱的查毅超,其公司以尖端精準的秤重技術見稱,他本人亦見證著近數十年香港創科的發展。他表示,90年代時有好多新鮮科技出現在香港,「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技術就是代表之一,香港亦成為世界首個以相關無線通信技術應用到公共運輸工具收費系統的地方。查毅超相信,有很多東西是香港第一個發明出來。被問到香港創科「得唔得」,查毅超說:絕非不行,並用數字來說話:「我們有5間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70之內,我們的基礎研究是做得非常好。」

      八達通卡(資料圖片)

      八達通卡(資料圖片)

      至於為何出現香港是「創科沙漠」的迷思,查毅超表示關鍵在於政策推動,「內地電子支付感覺上比香港快,但其實與政策有關」,他認為若是要做,香港完全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儲備,並不代表香港科技人遜色於其他國家。

      政府大力推動見成果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亦贊同,「香港真是與以前不一樣」,現在政府大力推動創科,令大家感覺香港在創科上真的「動起來」。近年來,政府於創科發展上投入超過2,000億元港幣,查毅超表示這項投入「有效果」。

      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

      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

      政府明白人才和企業落地香港的重要性,不但開設了引進重點辦公室,多達70多間科技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MOU)。以香港科技園為例,科技園在這十間的進步確實比以前更多、更快,查毅超說:「今天科技園工作人口有25,000人,園區公司有2,000間。在這25,000人當中,有14,000是負責R&D(研究開發)工作,佔香港R&D人總數的三分之一。」 

      未來將把對的路走得更紮實

      《2024施政報告》中有提到自2026-27年起,將陸續推出約20公頃新創科用地,並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查毅超相信,在未來十至十五年,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元朗創新園、北部都會區、河套區、新田科技城等創科用地將擴大4至5倍,而創科人才將由5萬躍升至20萬:「在兩三年後將開始啟動某些項目,現在只需要將一直以來走對的路走得更紮實。」

      未來該思考如何合作

      儘管現時政策環境有利,資金、人才都到位,但香港創科的發展步伐仍需要加快。查毅超坦言,不同的創科平台,如數碼港、河套區等,都需要和業界和投資者多交流:「其實香港未來已經有計劃,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已有清楚路向,問題是怎樣去合作。」

      科技園與企業互助成長

      如盧永雄總結,「用創新的理念去吸納資金,再進一步擴大對創科投資」,但其實香港科技園已成為投資者信心的一環。查毅超表示過去近十年,科技園協助創科企業籌集資金達千億計:「每當我們投$1在一間初創公司,就會帶來$19的外來投資,證明科技園良好的信譽,加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948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