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石榴台專訪|暢談香港飲食滋味人情味 香港如何造就世界聞名飲食文化?

社會事

社會事

社會事

石榴台專訪|暢談香港飲食滋味人情味 香港如何造就世界聞名飲食文化?

2024年07月09日 07:00 最後更新:07月12日 12:58

法蘭西多士來自法國?瑞士雞翼來自瑞士嗎?這兩條問題大家都有答案。多姿多彩的食物款式,塑造香港獨特飲食文化。在香港,無論街頭小店的執著堅持,老字號如何傳承,還是中外美食融入創新,飲食文化均充滿淳實濃厚的人情味。

香港近山近海,長時間融貫中西,加上傳統特色,造就香港飲食文化世界聞名。今次專訪請來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為大家介紹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香港電台合作攝製的最新節目《香港之味》,道出舌尖上美味與內涵,還能品味滿滿的人文情懷。

更多相片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中),接受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右)以及總編輯李彤(左)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最重要「鮮」 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提及香港是個國際「美食之都」,有不同的餐廳及飲食文化,香港為何能夠如此?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香港之味》製作團隊做調研時,最主要追溯到香港過往是個漁港,再加上過往多年來是個國際貿易中心:「自由港,免稅,很多食材都會運來香港。亦有很多世界各地的人來香港營商旅遊等,讓香港成為美食之都有一個先決條件。」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陳俊樂認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香港電台提供圖片)

陳俊樂說《香港之味》節目的其中一集,會專程去到香港仔魚市場探究一番。陳俊樂說:「香港人食魚,對鮮味的要求幾乎全球第一。不同種類的鮮魚,蒸煮多少分鐘。這一集亦會找來廚師以科學角度解釋,魚在捕捉後三小時內到餐桌上是最新鮮。因為這樣,有餐廳刻意因應客人訂購活鮮魚,三小時內上桌。」盧永雄認為,這種講究在世界各地都難以做到。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香港之味》拍攝花絮。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進一步解釋,香港地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世界各地不少港口,距離市中心都遠,鮮魚由捕獲到餐桌上很大可能會錯過『三小時的黃金時間』。」陳俊樂認同,她補充,因為香港是個國際交通樞紐,外地鮮魚都會空運來港,造就香港美食多元、活力以及豐富內涵,更吸引世界各地食家慕名而來。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右)表示,港人食鮮魚全球最講究。(巴士的報記者攝)

融貫中西、多元的飲食文化

盧永雄在節目中亦分享香港其中一項飲食文化特色—融貫中西,他舉了法蘭西多士的獨特經驗:「 小時候在冰室吃過,認為法國的多士很好吃,怎料長大後去到法國是找不到的。另外還有瑞士雞翼。」這反映香港作為一個中西交融的城市,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飲食模式。陳俊樂說,這些就是港式西餐的例子,我們叫作「豉油西餐」,在《香港之味》必定會講:「這種獨特飲食文化,正正滲透出本土的情懷,是港人的集體回憶。在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非常受年輕一代歡迎,也能夠反映出香港獨特飲食文化正在傳承。」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香港現今依然有豉油西餐廳。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俊樂表示,「豉油西餐」正正滲透出本土情懷(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飲食文化與本土情懷

要數到香港傳統飲食習慣,必然數到客家圍村「盆菜」,李彤也分享了過往在圍村居住過的經歷,圍村人吃盆菜,參加主要是同姓宗親。陳俊樂表示節目中也會講到盆菜,圍繞著它的更多是香港故事及家鄉之情:「總導演不想只是拍盆菜,因為很多人都拍過,所以他在做盆菜調研時,找來元朗屏山原居民三代,講講這位遠在外國的第三代,首次回到家鄉尋根,認祖歸宗,在祠堂做傳統儀式,再設盆菜宴客。」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數百年保留至今的一項獨特飲食文化。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遠在外國的第三代回到家鄉,認祖歸宗。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盆菜已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

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 以不同角度切入

《香港之味》不論由傳統至現代,由本地至國際,香港飲食其實蘊藏不少故事,講的是在美食背後的人情味,以及一直見證著香港的發展。陳俊樂表示,香港電台《香港之味》電視節目,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一同製作,並以五大關鍵字統領整套節目:「在地」、「煙火」、「安居」、「家國」、「世界」,真實自然的呈現香港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城市,融貫中西、多元的飲食文化,從中感受到舌尖上新潮與經典:「這次是香港電台首次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製作,而他們製作團隊的核心,更是拍攝製作內地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以我們都學到很多。」兩位主持盧永雄以及李彤均表示,對《香港之味》這個節目都相當期待。

除了《香港之味》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陳俊樂表示香港電台還與上海廣播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以及廣東廣播電視台合作,希望能為香港觀眾帶來更多不同元素、更精彩豐富的節目。其中,與北京電視台及廣東廣播電視台方面,則將會香港觀眾提供更多巴黎奧運方面的精彩內容。

《香港之味》由7月11日起,逢星期四晚8時25分,在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及「RTHK 電視」流動程式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

節目連結: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thetasteofhongkong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6540

Tags:

法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石榴台專訪|港台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 提升效率與節目質素

2024年09月27日 07:00 最後更新:09月29日 11:07

香港電台持續發展智慧廣播,最近正式啟用位於觀塘的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致力發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節目製作,使節目製作人員有更大的創作空間,提升工作效能和節目質素。《石榴台》專訪請來香港電台總監(製作事務)韋佩文,為大家講講他們AI 的發展。

AI主播越變越真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對於港台人工智能主播Aida的亮相有很深刻印象,韋佩文表示,AI科技在這世代不可避免,希望好好運用於節目製作上:「一推出時我們會認為這是Aida 1.0,意思是我們有發展,希望繼續改善及進步,到現在Aida已經有2.0,未來會發展3.0。」「希望Aida好像《木偶奇遇記》的故事一樣,會慢慢變成『真人』,無論她的說話口音、表情、動作等。」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表示,香港電台對於「創新」接受程度都很高。韋佩文亦同意他們「大膽」嘗試,並形容這是作為廣播行業需要有發展的遠景:「如果將科技只是研究,並沒有真實去應用,前進的幅度就會比較慢。直接將技術應用出來,之後收到很多正面的回響,這些聲音都能夠幫助我們去改善,發展AI的工作亦不會慢下來。港台的員工亦會努力學習應對挑戰。」

韋佩文又說,在今年AI Lab 成立之前,港台同事已經成立不同小組,去搜羅各地的AI工具做研究,去實驗及改良,最終找到一些生成工具適合用於製作之上,包括語音生成文字、文字生成影像以及影片的工具:「港台不同部門都有在應用。不過現階段有很多還在摸索之中,有時AI所輸出的結果都不穩定,需要用方法去讓AI去學習去進步,最終達至我們想要的效果。」盧永雄表示,AI製作出滿意的效果都只是時間的問題。

透過AI 讓廣東話主播懂說其他語言

香港是一個多民族及語言的社會,李彤亦了解到,港台已經利用AI,可將主持生成不同語言廣播,以服務香港不同語言的聽眾或觀眾。韋佩文回想在疫情期間,需要製作聲帶宣傳防疫措施的困難,突顯AI的重要:「當時要找一些不同少數族裔語言的人去做錄製,工程是相當浩瀚。但現在有AI工具生成試驗後,錄了廣東話後,透過AI翻譯及生成英文、普通話,甚至印尼、韓國、日本、法國及西班牙語。」盧永雄說:「主持只要拍一條片,變成其他語言,一按掣就能製作不同語言版本,員工只要驗查有沒有出錯就可以了,有助節省製作時間。」

王牌節目《傑出華人系列》AI修復 效果比傳統更好

香港電台自1997年推出《傑出華人系列》,這經典系列最近亦運用科技,把這些珍貴的訪問內容,更好地展現於觀眾眼前。韋佩文表示由於節目拍攝年代久遠,要再推出時也要合乎現時觀眾的視聽要求:「他們未必能接受當年模擬制式。使用當年的影片質素,在現時來說都是『鬆、郁、矇』的。用AI復修就能提升畫面質素,並提升了工作效率,我們可節省三分一至五分一人手。」

AI能提升工作效率與效果

韋佩文以《傑出華人系列》AI修復效果為例,效果比起傳統更好,相比傳統做法,同事節省了不少時間去做一些重複性的工作,他們便能用更多的時間做一些更有創意的工作,包括對美學的要求等,讓他們的能力發揮得更好。

主持參觀AI Lab了解運作(巴士的報記者攝)

主持參觀AI Lab了解運作(巴士的報記者攝)

AI Lab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再作更多嘗試

李彤問,近年AI成為城中熱話及焦點,成立了AI Lab後,除了製作節目,還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去了解AI 、實際應用,甚至可以吸引他們進入這行業,培養人才。韋佩文表示當AI Lab成立後,除了培訓員工,亦肩負教育公眾的使命,將之用作推動媒體教育,包括邀請青少年學生來參觀,認識AI和電視製作的融合,啟發創意思維。同時,亦向他們灌輸應用AI的道德責任,包括誠實(例如標示使用了人工智能輔助製作)、尊重知識產權、提防生成內容可能偏頗等。

青少年學生參觀AI Lab(港台提供圖片)

青少年學生參觀AI Lab(港台提供圖片)

韋佩文希望,香港電台繼續在創科發展的前沿多作嘗試,包括利用雲端科技進行遠程拍攝以及5G影像傳送等等,希望在製作上做得更方便,員工外勤工作上可以更輕鬆。

香港電台除了自家設立AI Lab 外,亦與不同機構合作,致力推動跨行業創新,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樞紐。例如港台已經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展開三年的合作計劃,透過科技國公司的Digital Living Lab,與園區創科公司分享港台過去豐富的歷史數據資料,推動跨行業的數據共享。港台亦與香港中文大學的InnoHK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簽署為期兩年的合作備忘錄,加強公共廣播機構與科研界之間的合作,當中,港台會開放豐富的廣東話資料庫,供中心用作人工智能多語言語音的開發。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112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