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立場新聞》點止傳媒咁簡單

博客文章

《立場新聞》點止傳媒咁簡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立場新聞》點止傳媒咁簡單

2024年09月27日 19:22 最後更新:19:47

區域法院審《立場新聞》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判處總編輯鍾沛權及署理總編輯林紹桐入獄,這宗審訊近兩年的案件終於結束。

區域法院裁定所有被告罪名成立,正當美西方借這事件藉詞批評香港打壓新聞自由之際,是時候看看《立場新聞》是否一間傳媒機構咁簡單。

第一,開宗明義推動本土主義。其實由2014年的佔中到2019年的黑暴事件,背後的意識形態就是講本土主義,說白了就是推動港獨。說到本土主義運動,背後目的不單止是要煽動憎恨中央和特區政府,最後還想香港獨立。

區域法院法官郭偉健根據《立場》的創刊詞、3篇社論及實體刊物《立誌》等證據,裁定《立場》的政治理念是本土主義,在反修例事件期間,成為抹黑及中傷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工具。

第二,和《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關係千絲萬縷。《立場新聞》由佔中十死士之一蔡東豪創辦,一班核心人物甚得黎智英賞識。

本來傳媒之間互相競爭,《蘋果日報》有自己的網媒,和《立場》以及前身的《主場新聞》是競爭對手,但是黎智英樂見有不同的本土派媒體互相呼應,竟然很罕有地用金錢支援對手,在《立場》前身《主場新聞》營運困難的時候,特別讓《主場新聞》承包《蘋果日報》財經版一個叫《金融中心》的版面,每月支付數十萬元稿費,等同包起《主場新聞》當時每月營運資金,以救蔡東豪於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這樣直接用資金支援對手,根本是難以用傳媒的角度來解釋兩間機構的關係。

第三,有巨額不明來源資金。2021年警方對《立場》採取執法行動後,保安局局長根據《港區國安法》的《實施細則》附表三,凍結《立場新聞》的資產,才發現《立場》有6100多萬的資金。由於《立場》的財務狀況一直不公開透明,若非警方主動公布凍結的資金數目,外界根本無從得知。一間聲稱非牟利的網媒,竟然擁有如此豐厚的資產,但外界直到現在都無法知道其真正的資金來源。

究竟《立場》擁有的6100萬的巨款,是黑暴期間受惠於一般社會大眾的課金支持,令它藉黑暴發達,還是另有幕後勢力支持,外界不得而知。

而《立場》部分的海外聯繫,亦都相當詭異。例如早前有報道揭示,《立場》的海外董事方禮倫(Evan Fowler)是反華媒體《香港自由新聞》(HKFP)創辦人之一,他是英國外交政策智囊「亨利傑克遜協會」的副研究員,這個協會和美英兩國政府關係密切。最近有媒體報道,美英兩國透過支持智庫組織如「亨利傑克遜」等,製造輿論攻擊中國。

第四,無損真正傳媒的新聞自由。從《立場》案暴露出來的整個證據鏈條看到,《立場》並不是普通一間媒體。判詞指《立場新聞》發布的11篇具煽動意圖的文章,在沒有提出任何客觀基礎之下,抹黑律政司的檢控工作,攻擊《港區國安法》及相關執法的檢控程序,以假消息散播憎恨及反政府情緒,鼓動在港抗爭者的士氣,要求他們全面進行持久抗爭,以圖引起憎恨中央及特區政府,因此裁定文章具有煽動意圖。

郭官在裁決的理由中指出,新聞工作者在發布言論、資訊和文章時,要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3)條,傳媒及其工作人員在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不是絕對的,也不是逃避法律責任的盾牌。判詞強調,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3)條,必須遵守及執行「特別責任和義務」,包括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衞生或風化。判詞也引用了《歐洲人權公約》關於新聞自由的判例,指出新聞工作者必須真誠地行事,以準確事實為基礎,並提供準確可靠的資訊,方可獲言論和新聞自由權利保障,反映新聞自由並非絕對。 而歐洲議會的《新聞工作者守則》第4段亦強調,驗證事實 和保持公正的重要性。

總括而言,一般的傳媒機構做正常的採訪評論工作,即使是批評政府,亦不會被檢控煽動罪。其實略為有常識的人都能判斷,一般新聞機構不會公然以本土主義等政治理念作為搞傳媒的目標,哪有這麼豐厚的財政資源,更不會如郭官所指,在案發時政治氣氛極為熾熱的情況底下,仍然大量發表煽動文章。

結論是,《立場新聞》並不是一般正常的傳媒。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幫」應該出來投資了

2024年09月26日 18:25 最後更新:18:59

香港精英很喜歡觀察政治風向,每逢香港特首上京見領導人,精英們特別是工商界總喜歡問,中央對特首評價怎樣怎樣,未來香港政治風向如何如何。

有時覺得精英大人們很喜歡捕捉森林中的蒼蠅,卻看不見站在自己跟前的大象,或者這就是新聞學所講的「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人們只喜歡尋找自己喜歡看的信息,對自己不喜歡看的信息,卻視而不見,這樣就搞到中央要反覆提醒了。特首早前到北京開會,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接見了他,夏寶龍期望香港工商界將愛國愛港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夏主任的說話,工商界似乎未有反應。

本周三(9月25日),團結香港基金成立十周年,夏寶龍主任發信祝賀,再寄語香港企業家一齊傳承愛國護港傳統。夏寶龍是這樣說的,「希望大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給香港企業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傳承愛國愛鄉優良傳統,順應時代發展變化,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充分發揮智庫功能,與各企業家愛國護港的優勢及傳統,堅定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

在現場出席活動的中聯辦主任鄭雁雄亦寄語香港各界,在服務國家、建設香港展現新擔當,「廣東在科技資源、政府資源方面並非全國最強,主要就是靠企業擔當創科主體,成長出華為、平安、騰訊等大批創科巨頭。對比之下,香港這方面發展空間巨大也值得我們深刻思考、起而行之。」

鄭雁雄講得更白,就是廣東省深圳市本來條件不如香港,香港發展在前,商界財力雄厚,但深圳最後發展走出華為、平安、騰訊等巨企,但香港在創科方面還是半片空白,其原因值得深思,恐怕是香港商界擅長投於自己熟悉的地產、金融,在創新領域卻有點裹足不前。至於夏主任提到的習主席信件,其實就更有深意。

今年8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包陪慶、曹其鏞等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指他們傳承先輩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積極創新創業、捐資助學,為家鄉建設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希望你們繼續發揮各自優勢,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改革開放大局,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人民日報》在引述習主席的回信時提到,一大批寧波人走出寧波、重工興商,逐漸形成了心繫祖國、步履四海的商人群體,湧現出包玉剛、邵逸夫等愛國愛鄉知名人士,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作出積極貢獻,被稱為「寧波幫」。1984年,鄧小平指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

習主席借向「寧波幫」港人回信的機會,向香港工商界傳遞貢獻國家的信息。其實香港過去百多年歷經巨變,從開始只是一個移民城市,全國各地、各幫、各派、各鄉人士來港發展,到如今已經到他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掌權,這些人都是「香港幫」,當大家覺得國家經濟遭遇困難而滿口抱怨國家拖累了香港,又或者見到香港經濟裹足不前而想去查找特區政府不足的時候,是否可以想想自己可以為建設國家和香港做更多貢獻呢?

千萬不要覺得香港市場細小,經濟發展成熟,已經不值得投資。正如鄭雁雄主任所講,中國的多間巨企,亦是在深圳開始創業。如在香港創出一番新事業,對內可以去內地發展,對外可以走向世界,絕對是商機無限。

香港不少人似乎缺乏投資香港振興國家的雄心,變成了剝花生式的坐而論道,或許亦會錯過新一波低位投資機遇。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