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千萬人口帶動香港發展

博客文章

千萬人口帶動香港發展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千萬人口帶動香港發展

2024年12月12日 18:51 最後更新:12月13日 05:37

君子豹變。世界在變, 香港不能不變,人口政策是其中一個焦點。

香港人口老化確實已到了一個樽頸,要研究長遠的人口政策。香港現在人口750多萬,而北京、上海、深圳、東京等大都市人口,都是以千萬計,有些更到達2000萬以上。香港作為超級大都會,750萬人口偏少。

香港到2046年預計人口會增加至819萬,但屆時60歲以上人口將佔超過三分之一,如果不額外有人口增長,將會變成一個倒金字塔型,中年人及長者為主,生產力比較低下。

特首李家超早前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香港要保持競爭力,作為領先城市應,應該有1000萬人,香港人才庫有限,應該需要吸納外地人才,以增強人才庫。

這個千萬人口的目標對香港甚有必要,主要考慮幾方面的因素。

第一,添加發展動力。一個地區要發展,主要看土地、人口、資金和創業精神4大因素。香港土地雖然有限,但是透過開發北部都會區,以及未來大嶼山填海計劃,土地樽頸可以解決。但是其他3項因素都和人口有關,如果本地人口逐漸老化,既缺乏高生產力的年輕勞動力,亦缺乏創業精神。在這種格局下,亦難以吸引資金來港投資,即是本地資金亦因為看不到新需求,會撳住荷包不想投資。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政府訂下千萬人口的目標,未來香港會增加250萬至300萬人口,就會形成一個全新的發展動力,推動社會向前。

第二,有全新的人才供應。這屆政府上場,全力推動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政府預計未來直接從事創科行業的人數,會由現在的1萬多2萬人,增長至10萬人。由於需求會在未來5年短期內爆發性增長,本地大學即是加大培訓力度,都無法有足夠的人才,所以透過積極的輸入人才計劃,才可填補到這個人才的缺口。

特區政府自2022年推出一系列招攬人才措施,截止今年11月底,各項入境人才計劃收到42萬宗申請,批出26萬宗,其中有17萬5000名人才攜同家人到港。未來隨著香港部署發展各種新類型產業,大量擴展的人口,亦可支援這些新產業的發展。

第三,創造新的需求。香港成本較貴,相比於貼鄰地區如深圳,一般消費價錢可能是深圳的兩倍以上。市民北上消費,就令到需求減少,零售業受到衝擊。

試想一下,如果香港的人口增長三分之一,就會帶來方方面面的新需求,從零售到教育,都會填補到現在的需求不足,會讓本地的經濟,重獲新需求支撐。新人口如果從事高增值的新行業,消費力亦會增強。

換另一個角度,香港規劃成為一千萬的城市好處甚多,但亦有人會有兩種憂慮,第一是搶本地人飯碗,第二是對住房或其他公共服務構成壓力。

先講第一項搶飯碗。如果本地的經濟停滯不前,並無新項目發展,是一個零和遊戲的話,輸入外地移民來港,的確是會搶走本地人的飯碗。但是香港現在大力開拓創新產業,本地人才遠遠不足,出現人手錯配的狀況,所以搶飯碗的問題本來不大。反過來說如果缺乏人才,就會造成樽頸,令創科等新興行業發展不起來。無新行業發展,進一步對本地消費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外來的人才如果是進入高增值的新行業,其實是有帶動就業的作用,這是一個正和遊戲,而不是零和遊戲。

其次對房屋及公共服務的需求,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政府要善加規劃。要按一千萬的人口,去部署未來10年至20年的房屋供應及各種公共服務的提供。只要規劃得好,人口增長不是問題。

《周易》革卦講到,「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古人用豹變來形容君子的成長。君子像豹一樣,出生醜陋和普通,但是經過自己修養、求知,最終像成年的豹子一樣,矯健美麗,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

香港不變不成,不但要變,還要有大手筆的改變。需要有大規劃,大發展,才能突破如今停滯不前的困局。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